干群關系更親了
2016年07月01日07: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
|
黨的一切工作,說到底還是全心全意人民服務﹔干部的工作成效如何,說到底還得看老百姓買不買賬。
黨的十八大以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場全黨范圍的作風洗禮,讓黨員干部精神風貌為之一新,工作作風為之一振。干干淨淨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成為普遍追求。作風一改,成效立顯。群眾普遍反映,干部為民服務更用心了,水平也更高了。走基層、下一線、到群眾中去,不僅讓干群關系更親了,也暢通了群眾訴求渠道,政策精神下達,民情民意上達,呈現出干群一心、共同奮斗的喜人局面。
——編 者
■重大舉措
千方百計 務實為民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2013年6月開始,自上而下、上下結合,分兩批有序進行,到2014年9月底基本結束。教育實踐活動貫徹“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總要求,聚焦“四風”、反對“四風”,抓住黨的建設關鍵問題,順應群眾熱切期盼,向實處使勁、往細處用力、從嚴處較真。
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貫徹整風精神,排查作風之弊,清除行為之垢,下力氣解決群眾難辦事,黨員干部作風為之一新。群眾反映,干部丟掉了官氣,接上了地氣,凝聚了人氣。
基層服務型黨組織
2014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要求各級黨組織要使服務成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鮮明主題,做到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組織提供服務。
各級黨組織推廣機關干部下基層、結對幫扶等做法,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開展服務,逐步形成以黨組織為核心、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服務格局。黨員干部下基層“走親戚”“結對子”,干群關系更加親密。
“黨建+”模式
“黨建+扶貧攻堅”“黨建+生態建設”“黨建+社會治理”“黨建+產業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不斷探索“黨建+”模式,構建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的新機制,使黨組織活動更有吸引力,服務群眾更便捷高效。
通過“黨建+精准扶貧”,組織黨員干部扶貧工作組,帶領農民脫貧致富﹔通過“黨建+社會治理”,組織黨員干部認領公益服務崗位、加入公益性社會組織,開展志願活動﹔通過“黨建+產業發展”,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帶動群眾走特色產業發展之路……“黨建+服務”成為新時期黨建工作和凝聚黨心民心的抓手和構架黨員、群眾的連心橋,將基層一線黨員的工作熱情充分激活,讓黨員和群眾的心貼得更近。
“互聯網+黨建”
“紅旗飄飄”“智慧黨建”“黨員e家”……眼下,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探索“互聯網+黨建”新模式,形式多樣的APP、網絡平台成為黨員群眾溝通互動的新平台。黨的十八大以來,日益興起的“互聯網+黨建”工作新模式,將互聯網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與及時有效的互動性有機地融入黨建工作的各個環節,在傳統黨建的基礎上培育新的增量和動能,讓黨心民意在網絡平台上同頻共振。
同時,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的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也讓老百姓反應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享受服務更便捷。“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讓群眾辦事更明白、更舒心。
第一書記
2015年4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等相關部門印發《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對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軟弱渙散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作出專門部署。
村裡來了年輕人。第一書記的到來,有效促成了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的局面。目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開展了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全國共選派數十萬名第一書記,他們帶領群眾拔窮根、開富路,成為基層群眾的貼心人、發展的開路人,真正做到了把腳印留在基層,把口碑立在民心。
(本報記者 李昌禹整理)
■百姓評說
魚水情深 血肉相連
新疆農七師工人劉惠芳:
這幾年,我感覺看見黨員的時候明顯多了起來,他們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幫助和更多希望。我有二級視力殘疾,經常得到黨組織的關懷,黨員們帶著鞋帽、書籍和營養品來我家慰問,讓我非常感動。今年2月,我計劃開一家盲人按摩店,黨員志願者們聽說后,馬上幫我購買了不少專業按摩設備。
另外,我感到老百姓說話也更管用了。新疆不少地方,殘疾人能夠免費乘坐公交車,而農七師不行。去年,我丈夫替我通過郵件的方式向自治區殘聯表達了訴求,問題很快得到受理。幾個月后,問題真的解決了!
四川南充嘉陵區農民任清華:
以前,鄉鎮、村社干部都是“身在鄉鎮心在城”,吃住都在城裡面,大半年見不到人影,臉生得很﹔偶爾到村上來轉轉,發個種子、發點農藥,也是做個樣子就走,我們連種糧補貼都得跑鎮上去領。
這幾年,在田間地頭,經常可以看到二十多歲、長著娃娃臉的大學生村官,跟我們一起插秧、打谷,擺龍門陣,同吃同住。群眾大會也經常開了,主題常常是市場行情研究,研究種什麼糧、栽什麼樹,給百姓找銷路。農村重新有了生機活力。黨走群眾路線,我們拍手歡迎!
網友@萬裡長城永不倒:
對於老百姓來說,最喜歡那些能夠與我們打成一片的黨員干部。但以前往往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有的人入了黨、當了官以后就不再與基層的人交朋友了。有的黨員干部在面對媒體時,或者在黨員大會上說得非常好聽,但在實際行動中卻又是另外一副面目,說的和做的脫節嚴重。
最近幾年有一些新變化。干部擺架子、講排場的現象明顯少了,老百姓的聲音越來越受到重視了,這都是很可喜的現象。歷史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魚水情深、血濃於水,真切地希望黨員干部能接續這種傳統,以實干讓我們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徐麟周 文 宇整理)
■典型事例
群眾工作有“神器”
“建筑勞務公司拖欠我們工資尾款22.3萬元,希望政府幫忙解決。”今年2月,重慶大渡口區建筑工人杜強在網上反映情況,這一信息迅速通過既有渠道反映到相關部門,並得到妥善解決。
在重慶做群眾工作有件“神器”——服務群眾工作信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群眾可通過電腦終端、手機終端、電話等多種渠道直接反映訴求。目前,這個系統已連接電腦、手機終端65萬多個,共收集群眾訴求信息60多萬條。
同吃同住同勞動
小張是某國家部委的公務員,他發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工作節奏有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去基層一線的機會明顯多了。部裡組織年輕干部到基層,跟聯系點的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他生平第一次住在了農村土房子,吃著農家飯、嘮著農家嗑,竟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踏實和充實。
接地氣的下沉活動在各行各業各個地方展開,干部來到群眾中間,錘煉了作風、增厚了感情,老百姓的觀感也大變:共產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奇葩証明”說再見
“如何証明你媽是你媽?”北京陳先生出境旅游,遭遇“奇葩証明”,此事經人民日報報道,迅速成為社會焦點,並引發對類似經歷的集體吐槽。
改變正在發生,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力度不斷加大,構建現代化公共治理體系的決心和措施同樣給力,群眾辦事難正在破解,對改革的獲得感正在增強。
(本報記者 李昌禹整理)
■專家視點
強化制度化聯結
社會各階層利益高度分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代表群眾利益,鞏固干群關系,是世界各國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難題。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關鍵在於,准確抓住了不同時期最大多數群眾的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至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仍然是大多數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但群眾內部日趨多元復雜、甚至尖銳對立的利益訴求對干部維護群眾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滿足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干群之間更需制度化的精准聯結。
中國共產黨一直有干部直接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十八大以來,這一傳統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得到恢復和強化。但這種聯結的水平高低、成果大小仍取決於干部的個人素質和主觀意願,缺乏制度化的保障。
制度化的精准聯結必須要讓群眾更有發言權。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群眾利益是不是得到滿足,群眾自己更有發言權。要鼓勵更多優秀的黨員干部下沉基層,扎根群眾,把群眾的公開參與納入到制度化的軌道中來,進一步提高群眾意見在干部評價中的比重,讓群眾滿意的干部凸顯出來。
(中國人民大學當代中國政黨研究中心主任 周淑真)
交心需要十年功
黨的十八大以來,干群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根本性的加強。持之以恆轉作風,擋在干部和群眾中間的“牆”被拆掉了,干部與群眾走得更近、交流更多了﹔雷霆萬鈞反腐敗,在刮骨療毒淨化黨的肌體的同時,群眾對黨的期待信任支持與日俱增﹔旗幟鮮明講信仰講宗旨,黨在群眾中的形象更加高大,群眾對黨的認同大幅提升。
但正所謂“傷心隻在不經意,交心卻要十年功”,過去一些影響黨群關系的因素、現象、習氣、作法不可能馬上就祛除得干干淨淨,難免還會有小反復、小尾巴。更重要的是,隨著世情、黨情、國情不斷變化,干群關系也會呈現出新情況,必須應對新挑戰。
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是老問題還是新情況,立場、宗旨、信仰仍然是正確處理干群關系的壓艙石。隻要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與群眾肩並肩手拉手而不是面對面背靠背﹔隻要時時設身處地,處處感同身受,急群眾之急,憂群眾之憂﹔隻要甘心做仆人為主人服務,血肉聯系、魚水關系這些為我們所倡導的理念、所期待的狀態就會成為新時期干群關系的現實。
(中央黨校教授 辛 鳴)
圖片說明:
圖①:清華大學畢業生翁賢杰(中),在江西省橫峰縣港邊鄉港邊村指導農戶加工紅薯粉絲,挂職下鄉讓他獲得了“紅薯書記”的美譽。
卓忠偉 謝華忠攝影報道
圖②: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12345政務直通車”進社區活動現場,多個部門直接將受理平台“搬”到群眾家門口。
葉 琦 解琛攝影報道
圖③: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程樓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洪琪(左)和村民一起剝玉米,聽取他們對村經濟發展的意見。
郭緒雷攝
圖④:山東省即墨市移風店鎮實施“黨支部+合作社、黨支部+電商”等幫扶方法,使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成為引領群眾致富的中堅力量。
寧友鵬攝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1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