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飄揚——紀念建黨95周年)

尹力:為美好的人性立傳

周飛亞

2016年06月30日09: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尹力導演其實並非“主旋律專業戶”。他學的是美術專業,早年以拍兒童電影成名,算起來,在他執導的近20部影視劇中,稱得上主旋律的不超過1/4。但他拍一部火一部,走一步就能在地上踏出一個坑,以至於圈內一度流傳“主旋律,找尹力”的順口溜。

很多人問他,秘訣是啥?他總是說,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尊重藝術規律、尊重市場、尊重觀眾而已。

知易行難。但從《張思德》到《雲水謠》,再到《鐵人》《雨中的樹》,這份堅持始終不渝。

拍攝《張思德》時,為了追求真實感,尹力決定拍成黑白片。當時國內已經沒有這個條件,他特意從國外訂購了黑白膠片,拍攝完成后又送到國外沖洗。對革命聖地延安的呈現也獨辟蹊徑。沒有寶塔山,沒有扭秧歌、安塞腰鼓或開荒南泥灣,影片刻意回避了這些標志性的符號。很多老黨員看后卻流著眼淚說:“這就是我想要在電影裡看到的延安,真正的延安……”上映當年,《張思德》獲得了近8000萬的票房,獲得了百花獎、華表獎、金雞獎的多個獎項,成為中央黨校以及延安紀念館每期學員的必看影片。

《鐵人》中,尹力用兩代石油工人的故事穿插並置,來消減觀眾的隔閡感。“王進喜是那個特殊年代的勞模,他的很多行為,在提倡‘以人為本’的今天是行不通的。比如他提出不怕死、不計報酬,用自己的肉身當攪拌機……”怎麼辦?尹力努力彰顯鐵人身上的時代烙印和個性特點,使觀眾理解了這個角色,“你不能把他拔高到不食人間煙火,你得讓他接地氣,有人味兒。”對於鐵人精神的意義,他也拒絕給出口號式的答案。《鐵人》“只是提出問題讓人們去思考”。他覺得,很多時候,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雲水謠》的緣起,是想表現大陸與台灣兩地同胞的骨肉親情。尹力巧妙地選擇了一個愛情故事為主線,使影片有了包裝成商業片的可能,吸引了更多的年輕觀眾。影片引發了對於愛情觀的大討論,包攬了華表獎六項大獎。

《雨中的樹》則是當代題材,以四川省萬源市委原常委、組織部部長李林森為原型。影片以兒子追尋父親生前足跡的方式展開倒敘,使用了多元藝術手法,也獲得一致好評。

細細品來,尹力的主旋律創作似乎都不太典型。沒有那種帶著點距離感的說教語氣,顯得更親切。比起講故事,他更執著於為人物立傳。影片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而是耐住性子,仔細描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喜歡表現人性的美好與情感的聯系,4部影片中都沒有所謂的“壞人”,雖有各種缺陷,卻都不失善良的本性,即使犯下過錯,亦令人理解與同情。如果說用小說創作的風格來類比,他的影片大概與沈從文的作品最相近,有一股別樣的清新婉約,在主旋律創作中獨樹一幟。

在尹力看來,這不僅僅是給個人立傳,也是給一個群體立傳,給時代立傳。“除了票房,電影還具有文獻價值,我想拍一些能留下來的東西。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價值觀大洗牌的時代,尤其需要這種正面的精神力量。給這些人物立碑立傳,是電影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30日 24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