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尋老區情——中央和行業類媒體採編人員延安行綜述

記者 耿 磊 李 寧 王 萱 李洪興

2016年06月30日07: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盛夏六月,18家中央新聞單位、24家全國性行業類媒體的64名編輯記者,來到延安革命老區,尋訪革命遺跡、深入老鄉人家、調研發展項目,沐浴著延安精神,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展望蓬勃發展中的新延安。

賡續傳統 弘揚延安精神

“到延安去!”這曾是一代青年的心靈呼喚和強烈願望,向往的寶塔山孕育著中國革命的火種。紅軍歷經兩萬五千裡長征來到延安,中共中央在此扎根,開始了長達13年為民族獨立解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革命征程。

在棗園革命舊址,扎根在黃土坡上的棗樹訴說著歷史的回響,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故事就像樹干上的細紋,清晰可見。站在張思德同志雕塑前,頭上的“為人民服務”熠熠生輝。延安市委理論講師團團長安振華現場教學時說,延安精神的內涵不僅是要為崇高理想而奮斗,而且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更要實事求是、為人民福祉而奮斗。

21日至23日,編輯記者們分四組奔赴延川縣梁家河村和黃陵縣杜洛尾村,深入村戶、企業、礦區等地調研,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紅色記憶,就像大樹的根脈,深扎在泥土裡蔓延開來。深入延川,沿習近平總書記的梁家河足跡感受不畏艱難、艱苦創業、勇往直前的精神﹔深入黃陵,尋人文初祖黃帝的文明足跡感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民族氣魄。

“繼承和發揚黨的革命傳統,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努力做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舉起右手,站在寶塔山下齊聲宣誓,每一個字都在敬畏著紅色精神、賡續著傳統記憶、涵養著精神財富。

扎根群眾 汲取人民智慧

將汗水滴進泥土,把腳印留在田埂。三天裡,編輯記者們在老鄉的指導下,挽起褲管,走進田間地頭。室溫雖高達34攝氏度,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塌村的玉米地,分苗勞動干得火熱﹔水田淤泥深到膝蓋,黃陵縣雙龍鎮杜洛尾村的秧田地,30人一字排開的插秧景象頗為壯觀。

“分苗需要耐心,慢工才能出細活兒。”

“用腳去丈量土地,從泥土裡挖掘新聞,是新聞人應具備的品質。”

“腳上的泥土和身上的塵土是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章。”

青年編輯記者們專注於不同行業和領域,但說出了共同心聲:從泥土中體會群眾的辛勞與堅韌,從鄉親們那裡感悟建設、發展的不易與希望。

一枚不大的山核桃如何成為工藝品?這有賴於雙龍鎮索洛灣村群眾的“慧眼”與“巧思”,把核桃紋路視為藝術般的花紋,從創意、試驗到成品售賣,從家庭作坊、幫扶殘疾人就業再到電商平台服務,土玩藝兒成了藝術品,是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生動表達。

“村民要想長久致富,需要發展產業。”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柯小海道出了老百姓的心聲,也是他作為群眾一員和共產黨員的智慧和擔當。

生態建設 踐行新發展理念

放眼子午嶺,滿眼蔥綠。“這還是印象中的陝北嗎?少了黃土,多了青山。”把時間指針撥回1977年,這裡曾為毛主席紀念堂敬獻了13棵青鬆。如今,它們依舊挺立在首都心臟。“綠色”不隻屬於40年前,更是如今延安的新色彩。

天藍了、水清了、空氣濕潤了,延安人民挂在嘴邊的話也是編輯記者們的最深感受:打造一座森林城市,讓山綠起來、生活宜居、群眾舒適,得益於退耕還林的政策。截至2015年底,延安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077萬畝,林草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67.7%,延安山川大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轉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的理念已成為各級政府的導向。“市委、市政府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展綠色經濟,堅決摘掉頭頂上的‘黃帽子’”。延安有關負責人堅定地表示。“環保要經濟”與“經濟要環保”的辯証關系在真作為中得到體現,棚栽、經濟果林、舍飼養殖成為三大農業主導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由退耕還林前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5年的10775元。

“住到老鄉家裡,深感延安的綠水青山是富裕的山、神聖的山、老百姓的最大靠山。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邁開雙腳搞實地調查,旗幟鮮明、靈活有效地傳播黨的聲音和主張,讓好政策惠及更多老百姓。”來過延安4次的解放軍報記者李鵬深有感觸地說出了編輯記者們的心裡話。實際上,踐行新發展理念就是一句話:以人民為中心。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30日 06 版)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