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9日16:42 來源:貴州日報
6月26日,陳敏爾在石門鄉榮和村中寨組苗族風情小寨與群眾交談。杜朋城 攝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是貴州“西北的西北”,是全省烏蒙山深處最邊遠的一塊脫貧攻堅“硬骨頭”。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這裡是窮得聲名遠揚、遠得外人難至的窮鄉僻壤。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個民族在同步小康中掉隊”。在全省脫貧攻堅戰場上,石門鄉就是一個重要“決戰點”。
窮根必拔!
繼2015年8月之后,今年6月25日至27日,省委書記陳敏爾第二次來到這裡蹲點調研。
鄉親們笑了,說明中央的好政策落實了
25日下午,陳敏爾一行乘坐火車6個小時,抵達威寧自治縣中水鎮一個叫花土坡的小站。一年前這裡沒有站台,群眾乘坐火車要穿越鐵道,詩意的地名與貧瘠的荒山形成了強烈對比。如今,站台修好了,荒山正在變綠。
汽車沿著新修的柏油路向石門鄉進發。車外,到處是一片繁忙施工的景象。車內,陳敏爾攤開地圖,關切詢問哪些路正在修,哪些路修好了。
經過半個多小時車程,陳敏爾來到高潮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施工現場與搬遷戶“算賬”。大伙兒激動地說,感謝共產黨給我們修這麼好的房子,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陳敏爾對他們說,有了房子住,大家心裡就踏實了,我們共同想辦法發展產業,增加就業,既有溫馨屋、又有致富路。
大山台地上的榮和村中寨組苗族風情小寨建設點附近,不少身著“大花苗”盛裝的群眾在這裡歡快凝望。他們的眼前,是錯落有致的一座座新房,再過幾個月,就能入住了。
看到陳敏爾一行來到工地,群眾興高採烈圍攏過來,一位苗族同胞硬是要把手中的雞蛋往大伙兒手裡塞。
東西不能收,場景很感人。
陳敏爾走上前去與他們交流,詢問他們還有什麼不滿意。
“太好了,高興都來不及,沒得啥子不滿意!”
“那就好,總書記說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大家開心,我們做工作就更有信心。”
鄉親們的笑容就是最大的褒獎。
“精誠所至、石門為開”。笑容的背后,是貧困山鄉容顏的巨變。
10個月來,田間地頭、建設工地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以前見到干部躲躲閃閃的群眾,現在主動找干部談心,有群眾還多次打聽“陳書記什麼時候來?”
10個月來,崎嶇的泥巴路變成了亮閃閃的柏油大馬路,村村通油路即將夢想成真。
10個月來,低矮、破舊、潮濕的老房子大規模得到改造,統一規劃、依山就勢建造的農家新房宛如城裡的一幢幢小別墅。
10個月來,以前大多數地方隻種玉米的石門鄉,烤煙、中藥材、馬鈴薯、牛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很快,新建了5個產業園區。
10個月來,石門鄉的山頭綠意漸濃,大力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工程,讓這裡生態越來越好,村寨越來越靚,風景越來越美。
改善交通開發物力,發展教育開發人力
路,是貧困群眾的最盼。老百姓說,長期以來,石門鄉大多數地區一年約有半年時間雲霧籠罩、陰雨綿綿,村庄內道路泥濘不堪,嚴重影響出行、嚴重影響心情。
路,陳敏爾最關切。他對隨行的干部說,交通條件不改善,有好東西自己賣不出,有好風景別人進不來。一定要讓石門人能走得出、讓外面的人進得來、貨能賣得出、生活更便捷。
修路,就是最快拔窮根。去年8月以來,石門鄉新建和改造了74公裡鄉村路。再過一陣子,通組路就能修到大部分群眾家門口。
路修出了新資源。大規模的道路建設,已盤活了全鄉3.5萬畝可用荒地,其中1.5萬畝已經種下了經濟作物。
路修到了群眾心坎上。修路的步伐還在推進,老百姓已是歡天喜地。營坪村黨支部書記蔣宣義說,村裡不少農戶在堂屋挂起了毛主席像。
路承載當下,人承載未來。
每到一戶人家,看到牆壁上貼得滿滿當當都是孩子們讀書獲得的獎狀,陳敏爾感到十分欣慰。
25日下午,陳敏爾來到新合村雲爐小學,查看了校舍改建情況,並與青年教師親切交談,特崗教師待遇如何、工作生活有什麼困難,陳敏爾都問得很細。
“你們多長時間有進修的機會?”
“每個學期都有。”
“平時教幾門課?”
“每個老師基本上都要教兩門。”
“你們很辛苦,也很厲害,都是‘全科教師’啊!”陳敏爾稱贊道。
交流中,陳敏爾對老師們說,改善交通能更好地開發物力資源,發展教育能更好地開發人力資源。教育是拔窮根的事業,教師是最崇高的職業。窮省要辦大教育,也要辦好教育。希望大家熱愛崗位、關愛學生,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用得法的教學讓學生得益,托起貴州希望的明天。
正值周六,小學生放假回家。陳敏爾來到教室察看了班班通設施使用情況,在教學白板上寫下對孩子們的寄語:“同學們好,你們的理想從這裡開始。祝大家心想事成!”
解決貧困只是底線,我們的目標是致富
拔窮根,既要靠政策兜底“輸血”,又要靠產業發展“造血”。
高潮村主任舒應波帶領群眾成立了合作社發展中藥材種植,並在基地推行了“三變”改革,農民土地入股收益遠高於流轉收入。
“陳書記,五四青年節前夕我還作為青年創客代表與您在清鎮職教城座談呢。”舒應波激動地說。陳敏爾連聲稱贊:“高手在民間,能人到處有啊,你這個黨員帶頭作用發揮得好,你的團隊有本領、有覺悟、有能力,很了不起。”
在營坪村煙草種植基地,陳敏爾詢問了栽培技術和農民收入等情況。他說,種植烤煙是“吹糠見米”的增收門路,要在提高品質、拓展銷路上深耕細作、做好文章。
在貴農網高潮村農村電商服務站,工作人員正在清點收購的土雞蛋、黨參等特產。當地產的黨參、芸豆、苦蕎、馬鈴薯四款產品在淘寶網上爆款,銷路很好,服務站收購價也比市場價高出10%左右,可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不到一年的時間,大家懂了什麼叫線上、什麼叫線下,學到了不少新東西,這個平台越做越大。”供銷社負責人說。
“這就叫事在人為,隻要用心,就能干成!”陳敏爾鼓勵大家繼續用心做好農村電商平台,逐步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產業聯盟,加快推動網貨下鄉、黔貨出山。
產業的事,群眾天天在盼、干部時時在謀。
25日晚,省委辦公廳駐村工作隊和當地干部一起坐下來合計,有哪些事值得馬上干起來。
話匣子一打開,大家如數家珍:我們這裡有個風景不錯的山,可以開發旅游﹔我們准備與正大集團商談養殖合作﹔我們正在組織群眾加入合作社﹔我們引進了一個毛絨玩具廠……越說越帶勁,“諸葛會”一直開到了晚上十點半。
陳敏爾看到大家提出來發展產業的建議,十分感動,他叮囑隨行黨員干部說,脫貧是底線,致富才是目標。讓貧困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解決貧困問題是基本要求,要牢牢守住。同時,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努力奔向“高標”,實現修房子、美寨子、增票子、出學子、強身子的“新五子登科”目標,讓貧困人口與全省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把脫貧攻堅抓出改革味、抓出創新味
在營坪村黨員程興昌家的小院裡話家常,在女姑村村委會辦公室接訪、在石門鄉政府會議室聽發言,陳敏爾走到哪裡,都要和基層干部、駐村隊員、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大學生和群眾代表聊上很久。
“三變”改革推行了沒有?“十戶一體”抱團脫貧模式發展了多少個?貧困戶入股的方式有哪些?特惠貸政策執行得怎麼樣?陳敏爾問得很細。
營坪村種植養殖合作社負責人說,“三變”改革已在石門鄉全面推開,群眾的積極性非常高。女姑村村支書祿斌說,村裡已經發展了3個“十戶一體”組織,既可以發展產業,也可以維護社會治安、管理公共環境衛生。威寧自治縣副縣長、石門鄉黨委書記馬仲華說,全鄉去年的貸款余額增加了1600多萬元,特惠貸以及其他類型的惠農貸款正在為農村脫貧攻堅注入金融活水。
陳敏爾對大家說,要造血、要致富,最終都要靠體制機制改革,攪活農村一池春水。啃下“硬骨頭”,就要使出十八般武藝。鄉村兩級黨組織要千方百計發動組織更多群眾抱團脫貧,想盡辦法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分享改革紅利。黨員干部還要動腦筋、多琢磨,帶著創造力干事,推出一系列接地氣、有實效的改革創新的舉措,把脫貧攻堅抓出改革味、創新味,抓出新成效。
“硬骨頭”就要集中攻堅,“決戰點”就要全力攻克
“書記,石門鄉到威寧縣城要4個小時,到雲南昭通隻要40分鐘。擴建石門到昭通這條路對我們最現實。這事可能要麻煩您了!”
“你們反映的問題是為了大家,也是給我派活,我要謝謝你們。”十幾分鐘后,陳敏爾改變行程,實地勘查群眾要求改造的道路。狹窄的公路上,中巴車找一個掉頭的地方都很困難。“群眾的感受最真切,要想辦法解決。”
拔窮根,一刻也不懈怠、一天也不耽誤。
省委辦公廳駐村工作隊員張曉藝來到石門鄉也才兩個多月,在興義市長大的她,以前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苦。這位走出校門不久的姑娘無怨無悔地說:“在石門鄉幫扶,對我的人生來說,是一件充滿挑戰、最有意義的事情。”與她一樣,17名省直機關駐村隊員在這裡和基層干部一起與群眾同心同苦同奮斗。
陳敏爾十分關心基層黨員干部,走訪了老黨員、困難黨員、貧困戶,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各級干部為石門今天的變化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謝。他說,“硬骨頭”就要集中攻堅,“決戰點”就要全力攻克。打仗全靠戰士,隊伍素質硬、作風硬,“碉堡”一定會拿下,仗一定會打得漂亮。希望大家保持好的精神狀態、好的能力方法、好的工作作風,走好群眾路線,增進群眾感情,走村串寨,進村入戶,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用智。
陳敏爾說,基層扶貧干部身處脫貧攻堅第一線、服務貧困群眾最前沿,工作很辛苦、環境很艱苦、生活很清苦。各級黨組織要注重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在拔窮根的“火線”上提拔“英雄”,對他們高看一眼、厚愛一分,讓他們政治上有奔頭、工作上有想頭、生活上有甜頭。
……
調研期間,陳敏爾還察看了新合村衛生室和石門鄉敬老院。敬老院裡快樂生活的苗族夫婦張有明、楊建珍多才多藝,一個自編自唱歌曲,贊美生活越來越好,共產黨大恩大德永不忘﹔一個用電子琴彈奏起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聲、歡笑聲、樂曲聲,交織回蕩在石門鄉上空……
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劉奇凡,省直有關部門和畢節市、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有關負責同志參加調研。(記者 趙國梁)
相關專題 |
· 中共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