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檔案展開幕

一封家書,訴說共產黨人革命情懷 近40件檔案文獻和照片系首次在滬公開,展覽免費開放持續至年底

2016年06月28日16:16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市民在市檔案館《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檔案展中參觀。記者 海沙爾 攝

“我為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產,把三個幼兒的養育都要累著諸兄嫂……為著中華民族就為不了家和個人。”1935年3月,劉伯堅在蘇區率部隊突圍時,受傷被捕,壯烈犧牲。而這封家書也成了一份絕筆遺書,雋秀的小楷落在一頁頁泛黃的信紙上,無聲地訴說一名共產黨人“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情懷。

昨天,由上海市檔案局、上海市檔案館與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聯合推出的《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檔案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展覽通過“追尋真理”、“堅定信念”、“嚴守黨紀”、“勤政為民”、“修身齊家”五個部分,以中國共產黨人堅守信仰為主線、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為切入點,集中展示革命先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舍家為國的高尚品格與情懷。

在本次展覽中,有不少珍貴的共產黨人家書首度“面世”。劉伯堅書寫的那封沉甸甸的六頁家書,也只是當時茫茫信箋中的滄海一粟。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中,無數滿懷熱血與理想的仁人志士,告別父母、愛人和兒女,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家書反映著執筆者當時的頓悟與思想軌跡。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張太雷於1921年給妻子陸靜華的信中寫道,“惟有求得高深的學問,既可以自己獨立謀生,不要依靠他人,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又可以保持我清潔的身體、高尚的道德。”

寫下這封信時,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已經成立,隨后北京、湖北、廣東、濟南、湖南也先后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革命風生水起之時,組織選擇張太雷為代表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工作,臨危受命的張太雷給妻子寫下這封長達2000多字的家書。

為保護家人,張太雷不便透露自己所從事的革命事業。信中所提到的“高深的學問”,指的便是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赴蘇俄投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信的最后,張太雷還安慰妻子,“我們現離開是暫時的,是要想謀將來永遠幸福。”年輕革命家滿腔的抱負與堅定的信念,在信中展露無遺。

“連夜不安,寢即夢及我親,悲愁交集,實不忍言……況現今社會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此亦我輩青年人的希望和責任。”這是1921年5月,任弼時赴蘇留學臨行前給父親寫的信。

在這封信的字裡行間,滲透著任弼時對於父親的不舍與愧疚,“自后兒當努力前圖,必使雙親稍得休閑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願。”

由於家書屬於私人物品,搜集過程頗為不易。據中央檔案館工作人員透露,這些家書部分來自於收信人,比如共產黨人的子女或親屬捐贈給檔案館,還有一些則是檔案館通過民間征集獲得。

本次展覽包含近240件檔案文獻和影像資料,展品中近40件檔案文獻和照片系首次在上海公開展示。展覽從即日起一直持續至今年年底,面向廣大市民免費開放。

記者手記

一封封信箋,是革命者與親人間的心靈交流,背后承載著戰火的記憶,但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那個時代下,共產黨員的高貴品格與道德修養。無論是舍小我為大家的奉獻精神、為理想拋頭顱洒熱血的英雄氣概,還是甘於清貧不圖回報的淡泊,對今天的共產黨員來說,依舊不可或缺。

展覽現場,前來參觀的市民無不感慨於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有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逐字逐句教她念一封封家書中的文字,為的就是讓孩子能夠記住先輩們崇高的理想與信念,這是一次學習,更是一次傳承。

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的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中國共產黨95年的歷史中,無數共產黨人譜寫了一幕幕感人的“家國情懷”,靠的就是這種信仰,為的就是這個理想。

當下全黨正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當我們討論“合格黨員”該怎麼做時,不妨回溯歷史,答案或就書寫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記者 陳逸君)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