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武將軍所著《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爭》,當年曾以指導地道戰的“絕密文件”形式油印下發——

地道裡的“神兵”生活

2016年06月28日10:10    來源:河北日報數字報    手機看新聞

楊成武所著的《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爭》。(影印文件由河北省檔案館提供)

冀中抗日軍民開展地道戰打擊日寇。(資料照片)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電影《地道戰》留給人們許多關於冀中抗戰的記憶。在為英雄軍民與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戰斗故事所吸引之余,也曾有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疑問:在高約1至1.5米、寬約0.7至0.8米的地道裡,“神兵”們是如何生活的呢?

6月20日,在河北省檔案館,工作人員小心地捧出一本手寫油印的小冊子《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爭》(以下簡稱《斗爭》)。泛黃的紙張,深淺不一的紅色字跡一下子把我們拉進了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小冊子的封皮上印有“絕對秘密”4個字。1945年,冀中軍區司令部是以“絕密文件”的形式油印下發此書的。書的作者是楊成武,時任冀中軍區司令員。

地道戰是冀中抗日軍民發明的對抗侵略者的特殊戰斗方式,保定清苑的冉庄地道戰是其中的典范。據記載,冉庄軍民從1938年春開始挖地道,由單口洞逐步發展為雙口洞、多口洞,最終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長達16公裡的地道網。隨著斗爭形勢的發展,各村蜿蜒曲折的地道越挖越多,到1944年年底,冀中地區地道達1.25萬公裡,堪稱打擊侵略者的地下長城。但當時的地道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如何在單一的隱蔽功能上加強其進攻功能,如何對付敵人的火攻、水攻、煙攻和毒攻,還有人們如何在地道裡長時間地生活,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楊成武司令員親自考察了任丘、蠡縣、大城、安平等地的地道情況,系統總結了地道的構筑以及戰術、技術等方面的經驗,寫成了記錄和指導冀中地道戰的小冊子《斗爭》。

今天,從《斗爭》的字裡行間,不難讀出當年先輩們斗爭的艱苦卓絕。日軍突然掃蕩,人們迅速鑽進地道,可有時候敵軍遲遲不退,這就需要准備充足的食物,而且要求食物既能耐腐、耐餓又能止渴,“所以吃生的紅山藥、蘿卜、柿子餅、花生餅、棗及其他干糧。這些東西平時可以放到自己洞裡去,鑽進去就可以吃。”殘酷的斗爭形勢催生了抗日軍民特殊的果腹方法,“如果最后沒有辦法時,吃黃蠟三錢,即夠一天之飽(不可多吃)。”

在地道裡如何上廁所也是個問題。《斗爭》裡講述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一干部因敵包圍一天未吃東西,以后得了一個饅頭,吃一口后沒注意掉在地下,全洞漆黑,隻好兩手摸,非常高興地摸起來了,向口中送去用力一咬,饅頭上的屎糊了一嘴。”

既要解決人們上廁所的難題,又要避免地道內臭氣熏天,怎麼辦?也有應對之策:“地道內要按實際情況設立馬桶,便於大小便。各家各自准備一個,不可太大,約有一尺高五、七寸寬即可,否則容易霸佔地方。”

人們在地道裡待的時間一長,就要考慮休息的問題,也好養精蓄銳打鬼子。地道包括軍用地道和民用地道。軍用地道是用來打鬼子的,民用地道多是用來休息的。人們在民用地道裡筑成休息室,“選擇地道的中心點或較深遠處建筑之”,讓群眾及不參戰部隊休息用。

那麼,人們在地下如何聯絡呢?《斗爭》中記載了一些“土辦法”:“設立遞步哨進行口傳,每轉彎處標一個人。用繩子吊上響鈴,規定記號以拉鈴為記。設立土電話,用洋絲線拉到地道壁上,兩端可系硬紙筒,筒口縛之一膀胱皮,不遠距離內說話立刻能聽到……”

楊成武將軍后來在回憶寫作《斗爭》的過程時說:“這本小冊子集中了冀中軍民的智慧,是中華民族在反對外來侵略中用血汗換來的……在冀中,經過多年的反復較量,我們化無險可守的平原為不可攻克的要塞,廣泛開展地道斗爭,徹底粉碎了所謂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僅振奮了全中國人民,而且對全世界人民的影響也很大。”(記者 張向琳 白玉潔 通訊員 李振軍)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