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

重溫青春之歌

李雲雷

2016年06月28日07: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青春之歌》的多種封面。

最初讀《青春之歌》是在中學時期,現在我還記得讀完之后的激動,當天晚上我夜不能寐,反復回想著小說中的場景,想象著林道靜的音容笑貌,以及她所走過的成長道路,被小說中的故事深深吸引著。在那之前我已經讀過巴金的《家》,我在當天的日記中寫下了對這兩部小說的感想與比較,心中也萌生了一種朦朧的願望,作為一個青年人,我要像覺新和林道靜一樣,走向廣闊的社會,勇敢地承擔起時代所賦予我們的重任。這是我當初最深的印象,或許也是這兩部作品在歷史上對一代青年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到了北京大學之后,我主要研習中國當代文學。《青春之歌》作為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當然也在我的關注范圍之內。這個時候我更多是以研究者的眼光閱讀《青春之歌》。我知道了小說的主人公是林道靜,但作者楊沫主要講述的是青年知識分子如何走向革命道路的故事﹔知道了小說的敘述結構是“一女三男”模式,林道靜選擇戀愛對象的過程也是選擇正確道路的過程﹔知道了楊沫曾接受當時的批評意見,增寫了農村生活的部分﹔再后來,我又知道了《青春之歌》中余永澤等更多主人公的原型……

可以說,《青春之歌》是當代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小說之一,也是在海外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對它的評價史是當代中國思潮的一個折射。許多的研究者以《青春之歌》為例,重新思考知識分子與革命的關系、女性與革命的關系等,這些方興未艾的研究讓我們看到了20世紀中國的豐富復雜,以及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艱難、曲折與必要。

但是在今天,我卻想從另一個角度來閱讀《青春之歌》,也就是在一個新的語境中,我們該如何理解林道靜和那一代青年的選擇。

對於當前的70后、80后、90后來說,我們熟悉的是“小時代”的氛圍,是消費主義與娛樂至上,我們熟悉的是“個人奮斗”的故事,是個人意義上的挫折、痛苦與幸福。在這樣的語境中,我們是否能夠想象另外一種青春,另外一種青年?對於他們來說,“富二代”的處境帶給他們的不是滿足與炫耀,而是精神上的束縛和痛苦,他們追求的是理想與正義,是改變不公正的社會秩序,是將個人生命融入到一個偉大事業之中去。在婚戀問題上,他們所向往的不是嫁入豪門,去過富足的生活,也不是門當戶對,在同一個階層中彼此聯姻,他們追求的是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是超越於物質條件之上的精神愉悅,是在共同奮斗中凝結而成的深厚情感。對於我們來說,這樣的青春與愛情似乎已經有些陌生和遙遠,需要我們重新思考。

在這裡,恰恰隱藏著現代中國轉變的秘密,正是高老太爺和林父所代表的傳統中國秩序無法維系,在內憂外患的空前危機中,才誕生了新一代中國青年,正是因為有林道靜等一代代青年的奮斗、犧牲,中國才能避免被瓜分或滅亡的命運,才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青年不僅承擔起了時代的使命,而且改變了自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青年。

在歷史的視野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青年是在“五四運動”之后才誕生的。在那之前,中國雖然有生理年齡意義上的青年,但並沒有文化或政治意義上的青年,那些青年被束縛於“長幼有序”的傳統倫理秩序中,並沒有成為改變中國與世界的力量,而在“五四運動”之后,經受過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識洗禮的中國青年,煥發出了前所有未有的能量,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將一個氣息奄奄的老大帝國轉變為一個生機勃勃的新中國。

在《家》《青春之歌》中,我們可以看到覺新、林道靜們走向社會、走向革命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艱難曲折而又充滿痛苦的,在今天的后設視角中,我們也能看到更多在小說中沒有充分表現的現實苦難與心靈磨難。

對於今天的青年來說,《青春之歌》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一個故事,而在於讓我們將自己對“青春”的理解相對化,讓我們看到還有另外一種青春,另外一種人生,相對於我們日漸物質化、世俗化與保守化的生活世界,林道靜的青春之歌無疑是富有光彩與魅力的,那就讓我們和她一起踏上旅程吧:

“清晨,一列從北平向東開行的平沈通車,正馳行在廣闊、碧綠的原野上……這女學生穿著白洋布短旗袍、白線襪、白運動鞋,手裡捏著一條素白的手絹,——渾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沒有同伴,隻一個人坐在車廂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動也不動地凝望著車廂外邊……”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8日 24 版)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