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歷程:十萬將士出“抗大”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探訪

2016年06月26日10: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羅榮桓、陳賡、李先念……這些在中國革命史上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都在延安抗大接受過教育”。6月23日,伴隨著講解員的解說,來自江蘇的40多名游客置身陝西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追憶70多年前延安的那段烽火歲月。

1935年10月,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之后,面對中國東北等地被日寇侵佔,大批日軍步步逼近華北的危急形勢,毛澤東同志組織召開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決定創建一所培養抗日力量的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陝北瓦窯堡成立。1937年1月隨黨中央從瓦窯堡遷至延安並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同年,抗大二期正式開學,共招收學員1362人,加上甘肅慶陽的抗大步校1400余人,抗大二期學員共計2700余人。在這期學員中,有紅軍中的高級干部,投奔延安的進步青年仁人志士,也有東北軍張學良部和西北軍楊虎城部的進步軍官和抗日志士。

中共中央領導人和各根據地首長極為重視抗大的教育工作,他們把為抗大講課作為一項義務,扎實備課,認真講授。毛澤東曾在抗大講授政治形勢、黨的政策等課程。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都在抗大講過課或作過報告。

“這些革命家和軍事家教給學生最可寶貴的東西,首先是堅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毛主席為抗大確定的教育方針,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朴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抗大也在艱苦歷練中形成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同時,他們獨特的、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也值得今天借鑒。”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授李瑞芳說。

在戰爭年代裡,抗大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但學員們以窯洞為教室,以石頭磚塊為桌椅,以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白天苦練殺敵技能,晚上伏案苦讀。當時,“邊生產邊學習,邊戰斗邊學習”成了抗大最為明顯的辦學特色。在抗大紀念館裡,有幾尊雕塑就是對這一特色的詮釋:一隊正在行軍的抗大學員身背行裝,為了不影響學習,每個學員的行裝后還有一塊小黑板,上邊寫著字,學員們邊行軍、邊學習,既完成了軍事任務,又學會了文化知識。

延安抗大革命紀念館館長劉曉東介紹,抗大總校當時在延安共辦了8期,培養了29072名干部,加上12所分校共培養造就干部10多萬人,為中國反法西斯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延安抗大革命紀念館提供的數據,1955年,在被共和國授予的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中,約有半數以上的元帥、大將、上將是曾在抗大工作、學習的干部和學員。

延安的抗大總校也曾輾轉於山西、河北等地堅持辦學,1943年1月返回陝甘寧邊區,並在晉東南、晉察冀、山東、淮北等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12所分校。抗戰勝利后,這些學校完成了歷史使命結束辦學,成為國防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前身。

“抗大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軍事人才培養的寶貴經驗。”延安大學中共黨史研究院院長高尚斌教授說,抗大的干部培養,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注重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時,注重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磨煉革命意志,培養艱苦奮斗奉獻犧牲精神等。今天,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形成的優良作風,中國共產黨治黨、治軍的經驗,都有抗大精神和經驗的延續。

(新華社西安6月24日電  記者梁愛平、付瑞霞)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6日 06 版)

(責編:沈王一、謝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