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外媒參考

(國際論道·外媒眼中的中國外交新理念系列3)

中國“創新思維”減少全球恐慌

2016年04月20日07: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美國攪局南海漫畫。
  (來自網絡)

正式和非正式的全球治理現有框架能否有足夠的能力和辦法來應對越發沉重的各種全球性“恐慌”?這個問題,似乎世界都越來越希望中國能夠給予一個有力的“答案”。

近期亞太地區的幾項熱點議題又成了全球矚目的“重頭戲”。從中國經濟回暖到南海局勢風雲,從朝核懸心依舊到G20引領期待,中國在全球治理機制的“升級完善”上表現出的不懼挑戰、主動創新贏得了不少國際輿論的稱贊﹔中國用創新式的外交智慧為減少全球恐慌做出的努力也得到肯定。“中國被視為世界范圍內一股強大的崛起力量,不能用‘新興國家’這個概念來描述,也不能簡單、表面化地進行定位。”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刊文稱。

這是贊美,更是期待。

【陽光跡象:區間目標穩定世界信心】

全球經濟繼續面臨重大的長期和短期挑戰,2016年的增長依舊令人擔憂。此前出於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焦慮,國際上種種“寒流”論調此起彼伏。然而,在中國一季度依舊穩定的數據面前,國際上的觀點也開始趨於冷靜,分析起憂慮之外的希冀。

“官方數據中的一些因素讓觀察人士感到了一絲慰藉,其中最顯眼的因素就是房地產市場復蘇和投資反彈激發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增長以及鋼鐵、水泥和玻璃等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英國《泰晤士報》稱。

“圍繞中國經濟的信心在過去一個月有所恢復”,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除了房地產市場的推動外,去年以及2016年初波及全球市場的匯率震蕩和資本外流也有所減弱,提振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國3月的外匯儲備余額也出現了5個月來的首次增長。

在全球經濟增長仍然“溫和且不均衡”的背景下,這無疑是個最為有利的影響所在。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令人鼓舞的數據公布后,二十國集團(G20)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們對全球經濟部分領域出現的“陽光”跡象給予了贊揚。畢竟,盡管中國經濟已經從數十年前兩位數的高增速上放緩下來,但中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關鍵驅動器。

“這讓那些疲於應對經濟停滯的先進國家艷羨不已。” 英國《衛報》稱,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剛剛進一步削減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同時卻把中國列為為數不多的全球亮點之一。“這多虧了中國彈性的消費支出和繁榮的服務業。”

當然,並非沒有警醒的聲音。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的分析稱,盡管中國經濟出現了“觸底反彈”跡象,但鑒於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再加上中國向消費驅動型增長和創業潮的結構性調整存在的困難,中國經濟承受的下行壓力還會持續。

“在可預見的將來,至少是“十三五”期間,中國不會遭遇危機。”俄羅斯《獨立報》刊文稱,當前的經濟風險沒有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畢竟中國的GDP增幅較之他國仍然是一枝獨秀。事實上,對於中國經濟乃至整個國家發展而言,以下三大全球性問題才是真正的、不可小覷的長期性風險:人口、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

此外,要取得超乎尋常的成果,就需要中國把宏觀經濟討論置於一個全面均衡的背景之下,促使各國對政策進行取舍,在宏觀經濟的影響和目標上加強合作,減少分歧。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發布報告稱,為了應對危機,現在的全球重點應該放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存在的日益下滑的風險。中國在今年擔任G20輪值主席國,恰好也擔負起世界的期盼,在如何恢復全球發展勢頭上扮演更多制定規則的“積極角色”。

【中國力量:積極推進全球核安全治理】

同舟必須共濟,標本還需兼治。

全球發展的規則完善遠遠不止是經濟領域的問題。世界早已成為“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經濟的問題如是,安全的問題更如是。在不久前結束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指出,“核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公敵,核安全事件的影響超越國界。在互聯互通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所有國家都要參與到核安全事務中來,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努力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

這是中國對國際安全局勢的准確把握,也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突出貢獻。遠的不說,至少當前世界面臨著朝核這個難以把握的危機,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國身上。據韓國《東亞日報》對102名韓國安保專家的調查,54.9%的專家認為,朝鮮很可能會在5月初第七次黨代會之前進行核試驗或導彈實驗。

“朝核問題無疑也是一個超越國家層面的問題,既需中美合作,也需韓中合作。雖然各個國家的戰略目標稍有不同,但朝核問題實質上影響著亞太地區穩定,與各國利益息息相關。”英國《金融時報》刊文分析稱,一旦朝鮮進行第五次核試驗,那麼無論中國、韓國還是美國等,恐怕都必須意識到這是“我們”的問題,各國應該主動會面、傾心溝通、多提建設性意見,共同面對挑戰。

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尋求妥協,在此基礎上進而為恢復多邊談判、商討更具體的行動步驟奠定基礎。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刊文稱,朝鮮每進行一次試驗,其核地位就會得到一次提升,今后逼迫或說服朝鮮去核化的難度會更大。目前的制裁措施向朝鮮發出的信號是,國際社會不僅不會接受該國的核計劃,還會讓朝鮮的核野心付出更大代價。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應對國際核恐怖主義的威脅,國際社會必須樹立全球主義的安全觀,這也是此次中國提出的“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為何贏得“點贊”紛紛的理由。美國之音電台網站稱,作為一個核大國,中國有機會承擔更大的責任推動甚至領導核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

“隻有注重權利和義務、自主和協作的結合,各國的核能事業才會有新的進展。”美國非政府組織全球核安全伙伴關系總裁肯尼斯·盧翁戈稱,中國的核安全觀強調“發展和安全並重”的原則,強調需要在發展核電事業、減少碳排放和防止恐怖主義之間建立一種平衡機制,這種有必要降低所有風險的觀點值得贊同。

【破解困局:海洋管理應對國際失衡】

毋庸置疑,我們正處於國際秩序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平衡和“雙贏”之外,也未必沒有矛盾和“雙輸”的風險。

“我們面臨著出現一個雙輸的國際體制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大國間安全關系惡化、國際合作的基本架構分崩離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刊文稱,在當今世界,全球治理將比以往更加多極化,我們必須找到新方法來分擔首先採取行動和承擔費用的重任。最有可能的方法是維持較為穩定但持續調整的國際秩序,這樣既能應對全球挑戰,又能緩解地緣政治的緊張關系。

可惜依舊有國家固守著霸權的那一套“規則”。“相比朝核問題,南海問題更牽涉中國神經。”《聯合早報》網站刊文稱,鑒於2015年以來美國對中國在南中國海島礁建設及其軍事化的威懾效果不佳,美國內部主流的聲音是要進一步增加對中國的威懾力。

這恐怕是一廂情願了。“美國和其盟友在南海問題上很可能正面臨著一種無計可施的狀況。”福布斯雜志網站刊文稱。美軍所謂的“自由航行”行動盡管激怒了中國,但卻並不能減緩中國吹填人工島的腳步。並且中國也已經向世界展現了他們的工程技術——在南海的礁盤上修建出了可供運輸機和戰斗機起降的跑道。

除了工程上的高效率,也有外媒在失衡的背景下用正面的態度看待這一地區局勢,並進一步地分析了中國在南海、東海等區域內所展現出的海洋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比如,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文稱,中國的海警有了從大陸海岸線附近海域向南到更深的南中國海水域內活動的能力,表明中國海警積累了在遠離本土基地的水域執行長期任務的技能和信心,也使得中國海警將更加有效地在落實“九段線”的同時遏阻局勢升級。

南海的風雲局勢並不應該抹去中國在這一地區提振海洋能力建設方面的努力。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在去年的第十屆東亞峰會上,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就表示,中國將繼續在南海海域的人工島上擴大和改造民用基礎設施,以便更好地為船舶提供護航,救助遇險船舶等的現代化。

共同利益使得南海周邊國家重視維護這一地區的安全和繁榮,憂慮地區局勢緊張的加劇。美國之音電台網站報道稱,東南亞大多數國家反對美日在南中國海採取直接的聯合行動來抗衡中國。

誠然,避免沖突發生的關鍵不僅取決於中國,還取決於利益攸關的相關各方。如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刊文所言,中國的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亞洲財富和權力的分布,也使得亞洲地區秩序不可避免地發生重大變化。(記者 宦佳)

專家解讀

共同體概念有助強化身份認同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董向榮

核安全共同體的提法,與此前我們在周邊會議上就提到的周邊命運共同體有所相似。我認為,特別在核問題上,這個提法強化了我們作為共同體的身份,也是在強調各方需要共同應對這個危機。

朝核問題對於地區安全的潛在威脅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核武器可能引發的軍事對峙風險﹔第二,核擴散的問題,包括核材料的擴散以及韓國、日本進行核武裝,推倒地區核多米諾﹔第三,核泄漏或核事故造成的威脅。

當前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從目前的跡象來看,朝鮮沒有要對話的認真態度,也就是說沒有在無核化的前提下進行對話的態度,而是繼續增強軍備,這是非常危險的一種勢頭。韓國認為,當前是利用各種手段阻止朝鮮擁核的最后一次機會,因此採取強硬措施,要切斷朝鮮的外匯來源,多管齊下,應對半島突變。我認為,目前六方會談框架已經是能把利益各方的利益表達、安全訴求有所體現的機制。現在在六方會談之外,有的國家提議五方會談。從中國的立場來看,我們對五方接觸、還有三方、四方機制,中國持靈活、開放的態度。中國並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爭功,而是希望調動各方積極性、採取積極的方式來解決朝核問題。中國現在擔心的是,敵視雙方都不接觸,安全困境的螺旋正在上升,這是最危險的狀態,與地區安全背道而馳。

總的來說,傳統的現實主義強調零和博弈,中國提出的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共同體內的相生、共生理念。“核安全命運共同體”對於全球核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價值貢獻。無論從周邊或是全球范圍內強調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核問題上的危險性凸顯的狀況下,現實意義尤為突出。

南海問題要正視如何管控分歧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會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

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益是基於歷史的,所以中國在南海的權利主張是歷史和法律的結合。當前的問題是,聯合國海洋仲裁法庭很可能不去探究中國在南海主權上主張歷史的可能性和正當性,而是一味地強調法律原則,這是對歷史事實的過度回避,對真正合理公正解決南海問題也是非常片面的。這樣的立場無法真正在南海問題主權爭議問題上做出合理公正的裁決。

這種立場下的裁決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壓縮中國在南海主權主張的政策空間和法律空間,可能進一步讓與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有爭議的國家得到更多理由來採取對中國南海主權立場的挑戰姿態。

事實上,相關的南海聲索國並非沒有認識到南海問題上它們和中國的共同利益,越南、菲律賓也希望能和中國的關系改善。但不是說有共同利益了,分歧就能解決。在國際體系中,共同利益是共同利益,分歧點是分歧點。所以一味去強化共同利益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如何使分歧點降低。

此外,我們堅持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時,不能僅僅局限於歷史,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越歷史。任何談判不想讓步是不可能完成的。 

(均由趙家坤 採訪整理)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