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好專家"王輝

小麥專家40余年痴迷育種 做麥田的"守望者"

2016年04月05日08:56   來源:中國文明網

原標題:小麥專家40余年痴迷育種 做麥田的"守望者"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這樣的一位“老者”,皮膚黝黑,身材粗壯,乍看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關中老農。在女兒們的印象裡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是我的娃,小麥也是我的娃”,在愛人的心中,什麼“揚花”“授粉”“雜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數”等小麥育種專業術語如數家珍,卻從沒享受過和他散一次步的機會。在父母的心中,每次到學校看他,都得到大田裡。在學生心目中,“他身上執著、堅守、敬業、奉獻的農學精神一直鼓舞我們不斷進步”。

作為高校教師,即使是寒暑假他也從不休息,暑假在實驗室做實驗,寒假則又奔走在關中麥區,大年初二就站在楊凌頭道塬的試驗田查看墒情。

經過14年的春華秋實,他育出了第一個小麥品種“西農84G6”﹔28年的秋播夏收,他育出的“西農979”一路過關斬將通過國審。面對輝煌的成就,年逾古稀的他顯然還沒有停歇的意思:“育種是一條永遠沒有終點的事業,作為一名育種工作者,沒有時間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他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王輝,從事小麥育種工作。40多年來,他用執著的精神、忘我的態度精心地呵護著他的小麥。

王輝教授(右一)與研究生在實驗室工作。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1.“小麥情結”支撐育種人生 “熱血青年”變關中老農

在王輝的心中,有個如血濃於水的“小麥情結”,這是他“小麥人生”的原始動力,也從此在他心中種下了小麥育種事業的生命之根。出生在關中平原的他,是個地道的關中漢子。從小親身經歷了關中平原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沒有糧食吃、老百姓餓肚皮的景象,他發誓要實現“學農業科技、不再讓父老餓肚皮”的美好願望。

他在高中畢業填報大學志願時,毫不猶豫地在第一志願中填上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並如願以償地被錄取。在參加工作多年后,他接受記者參訪時說,“西北農學院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與小麥育種事業結緣,讓我登上了實現這個夢想的舞台。”

小麥育種實踐性很強,不下地根本摸不著,試驗地、育種目標、親本選配、田間選擇、生產調查、群眾需求等各個環節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否則就會前功盡棄。王輝在他的“密碼本”上清晰地記錄著“從九月初的整地、施肥、劃行、分區及布置試驗,十月份的播種,冬春季的田間觀察記載、抗病鑒定及大田管理,初夏的授粉雜交、選擇材料,盛夏的分類收獲、晾晒,七月份的室內考種、室內選擇和試驗總結,八月份的試驗安排,再回到九月份的整地”的“麥田故事”,早出晚歸更成了他的工作常態,常常早上天剛亮就出門,晚上11點多才回家。工作的投入,使王輝由最初的顧不上吃早飯養成了現在不吃早飯的習慣。

王輝教授指導學生開展秋播。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王輝把小麥育種當成自己的生命來呵護,小麥已經成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小麥事業的發展,他非常驕傲地說,“小麥也是我的娃,種子就是我的生命。”

由於經年累月在大田勞作和東奔西走,王輝從一個“熱血青年”變成了皮膚黝黑、身材粗壯的地地道道的關中老農。原本高血糖的他,經常在田間暈倒,把育種當做樂趣的他,最怕的就是讓他閑著,為此他反復叮囑同事,不能讓老伴知道,怕阻擾他繼續工作。

“選出品種,造福百姓。”逾半個世紀過去了,年過七旬的他本應該在家頤養天年,享享清福,然而王輝心中還有一個小麥育種的更大夢想,這夢想隨著年齡的增大愈發增強,他說:“一天沒看見小麥,我就覺得不踏實。雖然說已有的研究品種已經實現了很多突破,但是我總覺得通過進一步的研究,還會有更優質的品種,這是我一直走下去的動力。”

2.從“光杆司令”到首席專家 40余年扎根農村麥地

被稱為“農民學校”的西北農學院坐落在關中平原一個被稱為“農業科技城”的小鎮上,這裡培養了一大批小麥育種的前輩,有開創小麥育種先河、培育出“碧螞1號”品種、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的趙洪璋院士,有育成“小偃6號”、推廣超億畝、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李振聲院士等等,他們促成了新中國成立后黃淮麥區前六次小麥品種更新換代的其中四代。

王輝是土生土長的陝西楊凌娃,從小出生在楊凌區,上學在楊凌區,工作又在楊凌區,楊凌區成了他實現小麥育種事業的夢想地,並且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四十多年來,王輝從沒經費、沒設備、沒人手,隻有兩畝學生試驗田的“光杆司令”,到作為陝西省小麥育種首席專家,擁有千萬畝生產田,這都是拼了命干出來的。面對其中的困苦,王輝總是淡淡地說:“育種工作就是這樣嘛。”

與助手交談小麥雜交。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按照常規,選育一個品種也得8年,正是王輝腳踏實地的堅守,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1991年,他育出了第一個小麥品種“西農84G6”,2015年育出了第一個小麥國審品種,這為他繼續拓展良種事業版圖做好了鋪墊。

育出一個好品種本來就很難,立足於楊凌這樣的一個小地方,如何把一個好品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是難上加難。對此王輝深有感觸地說,“為了介紹自己的麥種,我擠汽車趕火車,西走寶雞,東北渭南,橫貫八百裡秦川,找過縣政府農業局、種子站、種子公司,回復都是‘不合作,不接受’。”對此,王輝沒有放棄。

2004年,大學推廣新模式的出台,讓王輝看到了小麥育種真正的春天——走出關中,走出陝西,挺進中原,覆蓋黃淮,在小麥主產區發揮應有的作用。他的小麥品種也一躍而成為河南省第三大小麥種植品種,實際種植面積累計已超過四千萬畝,覆蓋陝西關中、河南、皖北、蘇北、魯西南等黃淮麥區,王輝的小麥育種事業新版圖一步步成為現實。

在記者採訪中,王輝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來自農村,是農民的兒子,從事小麥育種,最終讓農民吃到好吃的面粉,讓全國農民得實惠。他的堅守讓“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的育種夢成為了現實。

3.組建團隊培育優秀種子 推廣面積近兩億畝

育種工作就是接力賽,要不斷推出優良品種,除了年復一年在田間地頭和實驗室忙乎,還要慧眼識珠,才可能選育出優良品種。

王輝堅持認為要想出良種,常規育種這條路必須一直走下去,而人才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首要條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王輝組建了小麥育種團隊。如何讓小麥育種事業越做越好,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王輝以身作則,什麼事兒都走在前面。在團隊的努力下,他們先后培育成11個小麥新品種,推廣面積近兩億畝,增收小麥40億公斤,新增效益59.5億元。其中“西農979”是推廣面積最大的一個,該品種已成為我國冬小麥第四大主栽品種,單個品種推廣面積超過億畝。它也實現了王輝的一個夢想:把優質與高產、抗寒與早熟相統一。

長期的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天重復著單調而枯燥的事情,滿身的泥土,在別人眼裡看來,王輝和一個農民沒什麼兩樣,但在王輝的心中,每年從小麥入地到收獲,都孕育著希望,那就是通過團隊的不斷努力,培育出比“西農979”適應性更好、產量更好的新品種,畝產能夠達到800公斤,實現小麥育種新的突破。

王輝教授在辦公室工作。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王輝在小麥育種領域獲得了杰出成就,他也被授予了“陝西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他選育的“西農84G6”、“西農1376”、“西農2611”、“西農979”等11個小麥新品種先后獲得陝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其中“西農979”被農業部推薦為黃淮海地區主導小麥品種。

面對榮譽,王輝很淡然,他說:“在現有優質高產的基礎上,我想進一步挖掘品種的增產潛力。”王輝說,隻要身體允許,試驗田照常去,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總有一天能解決。

對於小麥育種事業,他除了把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傳給年輕人,還時常用百歲專家庄巧生育種的案例勉勵自己:“百歲老人、著名的小麥遺傳育種學家庄巧生先生坐著輪椅還要去試驗田呢,我才70出頭,一步步干吧。”

(本網根據《中國好人榜——王輝》《“麥田守望者”王輝:40余載獻身農業科研保障糧食安全》等稿件綜合,感謝陝西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為了大地的豐收,王輝40余載情洒黃土,為老百姓培育優良小麥品種﹔他的科研在田間地頭,他的堅守換來金色收成,他的執著譜寫豐收之歌。“一份土地情,一個育種夢。”每個人都有難以割舍的情懷,或遠或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或大或小。王輝一直扎根黃土,與土地為家,與小麥為伴,與育種為生,把青春熱血洒在了西北的黃土地上。而人們在羨慕他的成功時,可曾想過,他默默奮斗的歲月,為了情懷、為了夢想,日日夜夜堅持做實驗,把育種當做一條永遠沒有終點的事業。懷揣夢想總是讓我們有不斷走向新高度的動力,隻要一直有動力,前進路上就不怕孤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