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4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羅布泊,生命禁區,死亡之海。方圓三百裡,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
你可相信:16年前,就有這麼一支不畏艱險的創業團隊走進羅布泊,白手起家、戰天斗地,讓不毛之地長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鉀生產廠,讓中國農民用上全球最優質最廉價的鉀肥。
為讓億萬農民用上質優價廉鉀肥,他們不懼艱辛、勇往直前——
可敬,報國為農的創業豪情
16年前的羅布泊,是真正的無人區,沒水、沒電、沒路,極干、極熱、極寒,一年之中風沙肆虐兩百多天。
起初三四年,創業團隊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起步的:用,全部物資要從400公裡外的哈密市運來﹔住,是透風漏沙的簡易帳篷、鹽鹼地裡掏出的“地窩子”“鹽塊房”。
比起軀體所受的痛苦,心理的煎熬更為惱人。頭兩年不通電話,可電話通了,當得知親人生病,就愈發手足無措、心神不定,苦澀隻能往自個肚子裡吞。
他們,本可不必如此。羅鉀公司原總經理李浩,時任化工部長沙設計院常務副院長,原本將上調北京,待遇優渥、生活舒適,非到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創業。
“我們是做鉀鹽的,當然是哪裡有鉀就去哪兒咯。”
長期以來,我國耕地面積中一半以上缺鉀,偏偏鉀鹽在我國屬稀缺礦種,農民用的鉀肥,85%以上依賴進口。上世紀90年代末,地質工作者在羅布泊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鹽型含鉀鹵水礦床,佔全國鉀資源量的三成。這一發現,讓從事鉀鹽研究的創業者們興奮不已。他們夢想著,有一天,全國農民都能用上產自羅布泊的鉀肥!
宏遠而偉大的夢想,在日復一日的踏實苦干中化作現實:從探索性試驗、小試、中試再到工業性試驗,從2003年7月1日產出第一袋鉀肥到2008年11月18日年產120萬噸生產線試車成功……如今,羅鉀公司的硫酸鉀生產能力已居世界第一,銷往全國的鉀肥累計已達900萬噸,帶動我國鉀肥自給率突破50%。
為探索適合羅布泊資源特點的技術工藝,他們自力更生、攻堅克難——
可嘆,不懈開拓的創新熱情
大自然在賜予人類寶貴資源的同時,也為開發者布下一道道艱巨的考驗。與其他大鹽湖相比,羅布泊的鹵水中硫鉀比嚴重失調,生產所必需的淡水資源短缺,世界上完全沒有成熟經驗可供借鑒。
“沒有路,我們就自己闖出一條路!”創業團隊立下志向:因地制宜、自主創新,開發出一套適合羅布泊資源的工藝技術來!
“你們不從外面買氯化鉀,不可能直接生產出硫酸鉀!”曾經,一位德國專家考察后放下這樣的話。可是他們經過無數次反復的推算、論証、試驗,終於取得技術突破,通過鹽田兌鹵法制取光鹵石,終於間接得到了氯化鉀。
按照傳統水洗法,生產每噸硫酸鉀需要消耗10立方米水。可在羅布泊,絕對是種奢望。為此,研發團隊自主開發出藥劑浮選的物理選礦辦法,每噸產品耗水量僅為傳統工藝的1/3。
蒼天不負有心人。僅用5年時間,創業團隊就開發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羅布泊硫酸鎂亞型鹵水制取硫酸鉀”工藝專利技術,並於200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也是在2004年,羅鉀公司的大股東爆發危機,資金鏈一度斷裂。當年11月,看重項目前景和意義的國投公司注資羅鉀,讓項目起死回生,並將規劃年產能從20萬噸擴至120萬噸。規模擴張,絕非工藝的簡單復制,而需克服更多更艱巨的難題。怎麼辦?還是靠創新!
“當時,進口採鹽船一艘就要六七千萬元,而且採礦量小,隻能採收單一礦石,但羅布泊晒出的礦堅硬難採。”為此,國投羅鉀公司副總工雷光元帶領團隊與廠家、設計院自主研發出“鉀鹽鎂礬礦兩棲式採鹽機船”。成本降低了,每艘船僅需2000萬元﹔效率也提升了,採礦量增1倍,還能採收高硬度礦石。
十余年矢志創新,國投羅鉀結出累累碩果。2014年,“羅布泊鹽湖120萬噸/年硫酸鉀成套技術”,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為克服惡劣的生存條件、封閉的生活環境,他們以苦為樂、團結拼搏——
可愛,樂觀堅毅的戰斗激情
“這麼艱苦的條件下,你們從沒有想過放棄嗎?”
“沒有!”創業團隊回答得果斷而堅定。
她,周德敏,如今已住進戈壁灘上新建的現代化公寓,可她最懷念的卻是13年前那一幕。“那時用水緊缺,我們一個帳篷裡5名女職工,每天飲用、洗漱就靠一桶水。可2003年婦女節那天,公司給了我們‘特殊的福利’,每人能洗個澡,我們終生難忘。”
他,劉進海,如今已光榮退休,他的傳奇卻流傳至今:當年,公司在廠區50公裡外打下12口深井,成了戈壁上唯一的水源。聽說需要派一個人看護,劉進海主動申請前去,這一去就是13個月。這期間,除了每隔一二十天有人去送生活給養,老劉幾乎見不到人。抓住老鼠,他把它養起來,沒事就跟它聊天﹔遇到一隻惡狼,他隻好獨自抄起木棍追出好幾裡地。別人問老劉苦不苦,他卻傻樂:“俺在家一個月還吃不了三兩肉,這裡半個月就能吃上一隻雞!”
他們,李文鵬、黃麗麗夫婦,如今已是公司的技術骨干,當年是第一對在羅布泊舉辦婚禮的伉儷。那時,公司在簡陋的地窩子裡為他們舉辦了一場無比“隆重”的婚禮:擠出一間婚房,頂棚糊上報紙、窗戶貼上喜字、屋角挂滿拉花,兩張單人鐵床焊成一張雙人床,再拼湊幾個還算可口的家常菜……
如今,企業效益好了,員工待遇也得到很大改善,一線員工工資加野外補助每年能拿10萬元。對此,羅鉀公司總經理李守江並不諱言,“員工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強了,事業才能有人接班、才會更加興旺。”
創業團隊樂觀而堅毅的優秀基因,被3300多名后來者不斷傳承、發揚光大。一群“80后”“90后”員工組起一支原創樂隊,在大漠深處快樂歌唱。樂隊的名字,取作紅柳葉。這紅柳,正是羅布泊與沙漠交界之地唯一能存活的植物。哪怕極度干旱,哪怕風沙肆虐,它依然堅韌不拔、迎風挺立……(記者 劉志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4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