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時代先鋒)

一心為民樹豐碑——追記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原州長召存信(下)

記者 李茂穎 徐元鋒

2015年12月01日09: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召存信家,以前很多群眾來看望老州長,就在這裡做飯、休息。
  藺以光攝(新華社發)

在西雙版納,說起“老州長”,大家都知道是自1953年起連任7屆西雙版納州州長的召存信。在他的帶領下,西雙版納從一個交通閉塞、貧窮落后的“瘴癘之區”逐步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新邊疆。他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黨的民族政策,為西雙版納種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

“要像珍愛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

在西雙版納這片近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世居著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彝族等13個民族。“老州長在各個民族中都有很高的威望,不管哪個民族有困難,他都會竭盡全力地幫助解決問題。”西雙版納州政協原副主席征鵬告訴記者。

召存信常說:“要像珍愛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早在自治州成立初期,召存信就全面落實民族平等政策。在他的積極倡導下,通過了西雙版納州第一個單行條例——《關於在傣族中禁止迫害“琵琶鬼”和在哈尼族中禁止殺害雙胞胎》,各民族平等和諧團結的氛圍日益濃郁。

據征鵬的記憶,自建州以來,西雙版納從未發生過民族之間相互械斗的情況,老州長功不可沒。1985年“七一”前夕,老州長要到勐海縣布朗山鄉講黨課,基層干部向他反映:布朗山鄉在搞林權三定劃界時,有一塊地和景洪縣有糾紛,久拖不決,希望他出面。

當時陪同老州長一起下鄉的西雙版納州關工委主任王貴生回憶,那時鄉與鄉、村與村之間關於山林、田地的矛盾糾紛很多,老州長的解決原則是:大民族要讓著小民族﹔條件好的壩區要讓著山區。當時老州長問明白情況,當即打電話給景洪縣領導,事情很快圓滿解決。

“在當時,處理好這些矛盾,是保障邊疆穩定,維護好民族團結的重中之重。”王貴生說。

“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和諧,根本的出路在發展”

11月末,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格朗和哈尼族鄉南糯山村的茶山仍然郁郁蔥蔥。張且今年63歲,原是南糯山的村支書,他說,眼前這片茶園正是當年在老州長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

南糯山村地處深山,地勢高,無法種植橡膠等經濟作物,卻十分適合種植茶葉。“老州長幫我們引進茶葉新品種,還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種好了茶,大家生活才會變得更好。”說起那段回憶,張且充滿了感恩。

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批示范茶園、130畝茶林在南糯山村水河寨開始試點。1984年,在召存信的牽線下,星火茶廠入駐南糯山村,茶葉的種植全面鋪開。曾經滿是荒地的深山,成了優良茶葉的種植基地。“我們現在有1.2萬畝古茶園,4萬多畝台地茶園。”指著滿山的茶林,張且驕傲地說。

南糯山村的發展只是召存信帶領西雙版納各個民族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老州長常說:“要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和諧,根本的出路在發展。”一方面抓產業,大力鞏固和發展糧食、橡膠、茶葉、蔗糖、南藥五大優勢產業,全面開發旅游、邊貿、加工、養殖、香料、水果六大產業﹔一方面不斷加強公路、橋梁、碼頭、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召存信的帶領下,西雙版納實現了建設發展史上的多個“第一”:

第一條公路,第一個糖廠,第一座大橋,第一個機場……現在的西雙版納,口岸建設與邊境貿易方興未艾,特色產業發展日新月異,邊疆資源優勢正在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

“組織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干下去”

1992年5月,召存信從州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不久,召存信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當選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為景洪 “撤縣設市”奔忙。“組織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干下去。”他說。

1992年,雲南省政府決定把景洪縣列為五個撤縣設市的縣之一。景洪縣成立了景洪撤縣設市申報工作組,召存信擔任顧問。為了做好匯報和爭取工作,召存信帶領撤縣設市申報工作組負責人3次飛到北京,一待就是十多天。1993年12月2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景洪撤縣設市。

老州長做的事情,群眾都記在心裡。走進西雙版納州嘎洒鎮曼景罕村,一塊紀念老州長的牌匾和一棵楓樹佇立在村頭最顯眼的位置,村民岩炳正在為楓樹除草、澆水。2003年,曼景罕村邀請“老州長”參加村裡的慶典。當時的召存信已經上了年紀,腿腳不太方便的他便委托夫人刀美英前往,並種下了這棵祝福的楓樹。“老州長幫村裡解決了硬化路,幫我們搞綠化,我們也自發為他豎了這塊牌匾。” 岩炳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01日 09 版)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