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時代先鋒:一片丹心向陽開——記閻肅的藝術人生

記者 陳原

2015年11月25日09: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閻肅在晚會上朗誦詩歌。
  郭幸福攝(新華社發)

閻肅,這是個非常響亮的名字。他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是60多年與軍隊同呼吸的文藝戰士,他是始終站立在時代大舞台縱情放歌的優秀共產黨人,他是用生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代楷模。

9月14日,閻肅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梗住進了醫院,在醫院裡他還在考慮幾件未了的心事:這次春晚的魂是什麼?歌劇《守望長空》還有幾處需要商榷,一部新人的作品有待修改……閻肅住院了,消息傳出,觀眾挂念他,官兵惦記他,老中青藝術家更關心他。

眾人的主心骨

閻肅並不嚴肅,他一臉和藹,還戲稱自己“閻老肅”,文藝界的同輩都親切地稱他“老閻肅”,而更多的晚輩則尊稱他“老爺子”“閻老”。

85歲的閻肅仍是當今文藝舞台非常活躍的人物,作詞離不開他,編劇離不開他,主題晚會離不開他,電視節目離不開他,而且他始終是核心、是眾人的主心骨。

歌劇《江姐》正在四川各地巡演,不斷掀起的欣賞熱浪讓人再次感受到這部民族經典歌劇的持久魅力。每次復排、每年巡演,他都會在排演時一場一場耐心指導,首演時又會親臨現場與觀眾見面,最后肯定還會登台指揮大家齊唱《紅梅贊》。

全軍官兵最喜愛“軍營大拜年”節目,10年來,身為軍人,閻肅多次隨劇組深入基層連隊,與戰士在營房一起高歌、在伙房一同包餃子。

今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贏得了輿論的熱情贊譽,閻肅擔任首席策劃和首席顧問。文化部藝術司演出處處長楊雄沒有料到,這位85歲的老人在歷時6個多月的籌劃中,始終不辭辛勞,在數十次修改彩排中創意迭出。

2016年春節晚會籌備已經啟動,閻肅依然是顧問。說到閻肅,總導演呂逸濤感慨萬千: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閻老已經參與策劃了20多屆春晚,春晚的成功從來都離不開他的金點子。

如今,閻肅躺在病榻上,前去醫院探望的人都會對著昏迷不醒的閻肅呼喚一聲:老爺子,我們需要您!

藝壇的一棵“常青樹”

翻開閻肅的藝術年譜,你會發現,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在新中國文藝史冊上的每一頁都留有他的鮮明足跡,而這一足跡一直延伸到今年,他已經85歲高齡。這個年紀對很多人而言,其實早該在家裡頤養天年了。

“行進隊列中,昂首挺起胸,一身陽剛正氣,威武又光榮。前進隊列中,青春火正紅,呼嘯風花雪月,燃我強軍夢。鐵馬秋風,激蕩豪邁心胸﹔戰地黃花,抒發壯麗深情﹔樓船夜雪,磨礪英雄肝膽﹔邊關冷月,照我盤馬彎弓。”閻肅的這首新作緣起於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很多人都沒想到,這是一位耄耋老人筆下噴涌而出的激情之作。

《勝利與和平》排演時,人們都勸閻老不必每次親臨現場,在電話裡提提意見就行了。可他沒有辜負首席策劃這個頭銜,每場必到,還是來得最早的一位,端坐在那裡看書,靜靜等候其他人。

閻肅85歲依然才思泉涌、佳作不斷,最為難得的是,幾十年來他一向如此,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而且作品既講究思想性,又堅持藝術性,足以跨越時空,無論哪一代人都能從中吸取營養。

1962年,已是空政文工團創作員的閻肅從風行全國的小說《紅岩》中找到了創作靈感,新婚后的第一個探親假期裡,他僅僅18天,就一氣呵成,寫出了劇本。那一年,他才32歲。經過近3年的打磨、譜曲、排演,歌劇《江姐》終於上演,一年內就連演200多場,成為民族歌劇的裡程碑。

與閻肅合作幾十年的作曲家羊鳴就是《江姐》的曲作者之一,他與閻肅聯袂的另一首名作《我愛祖國的藍天》是空軍的軍歌。“他的詞總是寫得那麼優美動人,這是50多年前創作的詞,到現在都經得起推敲,空軍成立60年時,請各國空軍代表團和駐華使節看演出,沒想到,一些外國人還會唱這首歌。”

《敢問路在何方》《軍營男子漢》《故鄉是北京》《霧裡看花》,這一首首歌曲早已深深印刻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成為時代的代表作﹔《江姐》《黨的女兒》《紅色娘子軍》《紅燈照》,這一部部歌劇、舞劇、京劇作品鮮明反映了中國文藝大軍的行進足跡﹔《祖國頌》《回歸頌》《長征頌》,這一次次重大主題晚會和歷屆春晚,是中國社會精神的濃縮與生活變遷的寫照。閻肅,他的詞作、他的劇、他的創意,功在其中。

泉涌的才思哪裡來

閻肅被譽為通才,“活字典”“智多星”“百寶囊”,學富五車、才思敏捷,每一位與閻肅相知相識的人幾乎都這樣形容他。

閻肅讀的是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進入文工團初期,還拉過大幕、唱過合唱、管過汽燈、催過場、說過相聲、種過地、當過普通兵,但無論身處何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條古訓是他堅守的信條。作家王樹增的長篇新作《抗日戰爭》剛剛出版,閻肅就想讀,“我去他家送書,一進院子,看他正端坐在那裡。我問閻老干嗎呢,他回答,我正急著等你的書看呢!真沒料到,這麼大年紀,還是閱讀不斷。”

作家、音樂家、詞作家、劇作家,他身跨各界,策劃、撰稿、作詞,他樣樣在行,舞蹈、曲藝、戲曲,他也是專家。曾任空政文工團團長的仇非剛入團時還是個小學員,他清楚地記得閻肅給他們上文學課的情景,《岳陽樓記》在他的口中抑揚頓挫,而且解說透徹,什麼歷史典故在他那裡都可以脫口而出。空政文工團副團長陳小濤請閻肅為歌曲《變臉》作詞,次日歌詞一出來,“那個川味、那個戲曲感覺,絕了!”陳小濤對此欽佩之極。

閻肅的足跡遍及祖國各地,深山老林、大漠邊關、海濱江畔……有一次在延安,半數人隻在市裡開個會就相繼匆匆離去,他卻以80歲的年紀一直率隊走進鄉鎮,聽民歌、看地方戲、與民間藝人促膝交談。正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根基深厚的學養,讓閻肅的創作得心應手,古今逢源,為我們的社會貢獻出上千個有筋骨、有品位、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激勵了幾代人。

閻肅數十年如一日,響應黨的號召,面對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熱情放歌,為每個歷史節點留下動人的藝術華章。“一片丹心向陽開”,這是《紅梅贊》裡的一句唱詞,也是閻肅藝術人生的主旋律。

短評:德藝雙馨,他做到了

德藝雙馨是文藝家追尋的境界,也是文藝界倡導最多的一句話。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德藝雙馨並非易事。閻肅,以他從藝60多年追夢筑夢的奮斗歷程告訴我們,德藝雙馨的時代內涵究竟是什麼。

始終立於社會潮頭,發出時代強音,創作了一大批深受人民喜愛的精品,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中國人,這就是閻肅的藝術人生。在他的創作中,既詮釋崇高的意境、書寫人格的力量、表達對信仰的追求,又不失多元的表達,他筆下的許多作品情感豐富、色彩斑斕,而且以開放胸襟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正是這樣的藝術追尋,才使閻肅成為藝壇的不老鬆。

閻肅是文藝界德藝雙馨的楷模,也是全社會學習的楷模。他對信仰堅貞不渝,對藝術孜孜以求,講品位、重藝德。身為藝術家,閻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生歷練、廣博的中外知識,而且堅持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他是成就斐然的藝術家,但不居功自傲,始終保持謙遜的品德。

“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隊伍的這一殷殷期盼,在閻肅追夢筑夢的人生之中,真切而生動地體現出來。正是由於閻肅的藝術夢始終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中,所以他的個人才華才得以充分展現,又為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奉獻良多。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5日 09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