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8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由國家發改委主導推動的專項建設基金正式亮相。發改委主任徐紹史9月14日在全國促投資穩增長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國家發改委首批通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設立的專項建設基金已投放到位,第二批專項建設基金工作正在抓緊開展,預計9月底前實現投放。專家認為,專項建設基金能夠直接為重大項目注入“源頭活水”,有利於發揮投資作為經濟增長“穩定器”的重要作用。
【多箭齊發促投資】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通過專項債券來補充地方重大工程的資本金需求從政策角度講是當下一種必須的行為。“選擇通過專項債券這種方式進行適當的‘微刺激’,也是在補充政府投資部分的欠缺。”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首批基金重點支持那些看得准、有回報、不新增過剩產能的建設領域。
除了投放專項建設基金,抓住重點工程的“牛鼻子”作用外,發改委還明確了將要出台的其他七項措施,多箭齊發,以“促投資、穩增長”。其他措施包括:積極推進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價格改革,努力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制定3年滾動投資計劃,加強重大項目儲備庫建設等。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指出,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當前外部增長動力開始大幅放緩,中國的內需增長也比較乏力,因此實現穩增長和提高經濟增長動力都需要投資的拉動。
【“種子”資金撬動投融資】
“專項建設基金可以認為是一種‘種子’資金,更多的還是希望它能起到撬動投融資的作用。”劉立峰分析。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8月,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8.4%,對整體投資的貢獻率達27.7%,比去年同期上升5.7個百分點,是制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三大投資領域中唯一貢獻率上升的領域。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分析認為,3月以來,中央各項穩增長舉措的重點就是解決基建融資和實施的瓶頸。由於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對新增融資需求作用有限,盤活存量財政資金規模不大,PPP模式推廣進展相對緩慢,因此政策性銀行成為穩增長政策組合中十分重要的工具﹔在改革和放鬆貨幣政策的同時,加大財政政策力度,尤其是對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棚改等項目的支出,是短期穩增長的主要著力點。
“中國馬上要啟動‘十三五’規劃,其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關系全局的重大項目。現在的投資方向和過去不同,要補齊中西部的短板,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投資,做到有的放矢﹔而國家加大對重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張茉楠說。
【第二批基金月底投放】
對各地渴望資金支持的大項目而言,第二批基金月底前將投放的利好消息無疑又是一針“強心劑”。根據媒體的報道,目前各地都已迅速開展專項建設基金項目的申請和公示工作。徐紹史表示,“第二批項目的資金規模大於第一批,增加的幅度還不小,各地非常認真地篩選了一批質量不錯的項目。”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許昆林表示,基金投放重點是各地地鐵、大型水利、農村電網改造、寬帶鄉村、棚戶區改造等資金規模大、建設時間長、回報率較低、回收周期長,政府無力包辦,社會、企業投資積極性不高的公用設施或具有一定公益性的領域。
“促進政府投資增長,需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提高地方政府對中央穩增長政策的響應力和執行力,就要給地方政府提供相應的財力和手段。在當前的經濟下行階段,資本預期收益率較低,即便貨幣量增加、資金成本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欲望也不一定高。寬鬆的貨幣政策隻會加劇股市等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而財政政策具有直接和快捷的優勢,可以有效增加實體投資,並引導社會投資。”劉立峰說。(記者 宦 佳)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