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經濟思維面臨變革 “適度有為”提上議程

香港:“積極不干預”退出舞台?

記者  任成琦

2015年08月31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早前提出,香港“積極不干預”思維在今日全球和地區的競爭環境中已經過時,政府需要“適度有為”去引導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面對質疑,他近日再在香港報章上刊發長文,闡述自己的政策理念。

香港,這個被經濟學家弗裡德曼贊譽為“自由經濟制度的堡壘”,竟然宣布要放棄揚名海外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究竟原因何在?有香港媒體表示,港人並不反對“適度有為”,問題是特區政府作好一切准備了嗎?

“適度有為”來了

梁振英8月25日在香港多份報章發表長文。他舉例,有政治團體去年建議特區政府,協助在內地的香港中小企業轉到緬甸等成本較低的地區建立工業園。這種提議,在港英時期肯定不容於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不同於“適度有為”中政府可以出手相助的理念,那時主流思想會堅持說,這是生意人應該自己承擔的“以身犯險”。

“適度有為”思維有脈絡可循。梁振英上任的首份《施政報告》就闡述了這樣的概念:“在市場可以發揮優勢的時候,政府不應干預,隻要提供公平競爭的平台。但當市場失效、未能發揮功能,政府一定要有所作為。”他在最新刊發的文章中則強調,如市場運行有違港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時,政府必須有為。

而作為對立面、主張“積極不干預”的人則認為:政府在應對經濟問題時,如果採用計劃或干預的方式通常被認為徒勞無功且有害﹔“積極”是指政府綜合考量諸多因素,不過通常在權衡利弊后,結論大多是以不干預為佳。

回顧港英時期確立的“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史,就會發現爭議一直不斷。香港回歸以后,兩種觀點壁壘分明:香港社會政治精英多不認可“積極不干預”,前財政司長唐英年批評那是港英政府“騙人”的,2006年時任特首曾蔭權表示港府“並不奉行”這一政策﹔而西方經濟學家多為擁護派,一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最后堡壘”的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佛利民,2006年就撰文抨擊香港政府令“積極不干預”制度夭折雲雲。

爭議聲中,梁振英的態度非常堅定,那就是不能將所有的民生事務交給市場,在產科服務、奶粉、住宅單位等問題上,因為短缺而影響到廣大市民的利益,特區政府便有責任做一些事情。“我們有‘雙辣招’,實行港人優先,讓外地人來香港買樓,無論是自住投資或者是‘炒樓’的數量都可以受到控制。”這都是“適度有為”。

“無為而治”難達目標

原財政司長梁錦鬆認為,“積極不干預”那種消極的經濟政策跟不上形勢。“現在全球的大環境都在極大地變化,更厲害的是新的科技、互聯網、大數據、新材料、3D打印、生化科技等都在沖擊著整個大環境,如果政府是無為而治什麼都不管的話,我覺得肯定是失敗的。”

香港《經濟日報》文章認為,政府適度干預在全球並不罕見,明顯者如內地或新加坡,即使美國政府,對經濟亦有指導。例如正改變美國經濟面貌以至地緣政治的頁岩油,其技術發展正是在華府長期的扶助中成熟的。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梁振英更是感覺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壓力。他認為,在香港經濟騰飛年代,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等三小龍在經濟的介入上更深。香港人十分欣羨韓國近年在創意文化產業上的飛躍發展,但要看到,人家背后有積極干預的影子。“香港周邊的經濟體政府,都大力支持甚至資助當地的產業發展。”

在梁振英看來,包括前海、南沙、橫琴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適度有為的空間。”香港在國家大戰略上可以搭順風車,比如港府就考慮設立專門機構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在港媒看來,如今內地正起草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香港尤其港府若不積極參與,香港經濟非但不能把握機遇,更可能白白將契機送予鄰近城市,變相自我邊緣化。

要跨兩道關口

梁振英在長文中除了論述對“適度有為”必要性的看法,更進一步表示,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是重要的理念問題,願意秉持“對事不對人”的原則,與各界人士切磋交流。

在梁錦鬆看來,在有為的時候也要控制政府的大小。如果政府太大了,佔國民經濟收入太高,很可能就會把資源的市場擠壓掉,而且官員太多可能會把私人企業管得太嚴甚至管死了。香港《經濟日報》則認為,面對新形勢港府確應有所作為,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經濟與產業研究,更要贏得公信力,跨過這兩個關口才能免於草率及爭拗。

《經濟日報》擺出一連串問題發問說,香港經濟在哪些方面有現行與潛在優勢?應集中力量在什麼行業?在區域經濟上有什麼優勢互補?能否及如何配合內地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在政策扶助上,是提供土地?稅務優惠?資金資助?政府採購還是其他方式?力度多大?監管上又如何拆牆鬆綁?這些都需要特區政府深思。港府過去並未見有堅實的產業研究,如中藥港等項目無疾而終,雖有成功個案,但除金融產業外,似乎隻有紅酒港。港府推動產業,切忌頭腦發熱,要避免空折騰,須先做好研究工作。

該報還提醒說,港府要贏取公信才能行穩致遠。香港不像內地或新加坡,政府決定了扶助哪些產業,就能放手大干。產業政策必定涉及政策傾斜與公共資源,必然引起公眾關注。以現在香港后政改時期的社會氣氛,推行產業政策勢必會引起更多注視、監察。港府在行事上要做到高透明度、開誠布公。總體來說,把“適度有為”這篇大文章做好了,凝聚好港人共識,“積極不干預”自然將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