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任成琦
2015年08月05日09: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
從最初的台商西進大陸設廠,到這些年台灣農民登陸后如魚得水,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深入,台灣農業在大陸生根發芽。台灣人在福建等地包山租田創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江蘇到北京再到東北三省,這樣的事例也越來越多。台灣特色農業北上的故事,一個個講不完。每個故事的細節裡,都彰顯著融入和雙贏的主題。
當精致農業碰到農創園
經過多年努力,台北人王士俊終於在蘇北成功移植了來自寶島的柿子樹,80畝的柿子園很快將挂果,成為江蘇淮安最大的連片台灣柿子園。
在江蘇培育台灣柿子品種,最大的難題就是讓習慣熱帶氣候的苗木能夠抵御嚴寒。王士俊嘗試了很多辦法都沒能讓幼苗順利過冬。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當地農民了解到一種過冬的“土辦法”——深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照做了,沒想到台灣柿子樹存活了下來。
台灣技術就在當地經驗的呵護下“生根發芽”,正如台灣的精致農業和大陸台灣農民創業園之間的優勢互補。
從2009年起,位於淮安淮陰的台灣農民創業園吸引了一批台灣企業家,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讓台灣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在大陸“開花結果”。目前已經有包括特色農業、深加工和現代農業冷鏈物流配送等10余家台資涉農項目落戶台創園,總投資額達2.5億美元。
台灣的生態農業受山多、地少、面積小,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種等限制,多以“小而精”取勝,非常注重精細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創意,提升品質。如今在大陸遍地開花的台灣農民創業園,優惠的土地、租稅等創業扶持政策,成了台灣農民打破限制二度創業的樂園,為台灣農業產業轉移升級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曾在大陸經商多年的王士俊和妻子每日都“埋”在田裡種地,侍弄來自台灣的瓜果蔬菜。他笑稱夫妻倆已經成為地地道道的農民了。這樣的農產品很受消費者喜愛,許多果蔬連給游客現場採摘都不夠。
京郊“新農村”的新機遇
京郊密雲縣巨各庄鎮蔡家窪村,從10多年前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頗具規模的“新農村”:大棚裡種植著荔枝、洋桃、木瓜等熱帶水果﹔地裡種著櫻桃樹﹔山間規劃著蝴蝶谷﹔村裡建著飲料廠、豆腐作坊和各類食品加工廠。村裡的紅火使得80%的外出打工者回流,蔡家窪村的模式開始被競相推廣。這一切的幕后功臣,是在京居住超過20年的台灣“80后”黃國書。
黃國書自稱在京的“台二代”,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就進入父母的台企工作,隨后在他的帶領下,蔡家窪村成為了“村企共建”的典型。在工廠的觀光走廊中,游客們能夠全程近距離觀看加工過程,品嘗到各條生產線制作的健康食品,還能在體驗區中品嘗到蔡家窪村山泉水制作的豆漿、豆腐腦等。
黃國書很有信心,將這“台企+村庄”共建的模式向更多地區推廣。在大陸讀書和成長的黃國書說,他比不少同齡的本地人更了解大陸。他分析,北京的城市化規模大、人口聚集、消費力強、郊區空間被擠壓等特征十分明顯,郊區功能性到了必須調整的階段。京郊農業生產的空間變小,農產品難以支撐加工業需求,所以隻能直接跨向第三產業。
踩准了城鎮化發展脈搏的黃國書認為,北京農家樂、採摘農庄越來越多,但這類休閑農庄在經歷數量增加、功能性增強、同質化加劇的階段后,會朝向更有個性化,更具文創色彩的方向發展,蔡家窪村模式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全國的一線城市,以及類一線城市都將迎來這樣的機遇。而發展休閑和文創,正是台灣農業的一個強項。
農業達人的“北國之春”夢
“我想把台灣的櫻花種植技術引入到錦州,開辦一個櫻花主題的觀光農業園,讓大陸的游客一起享受浪漫的櫻花之旅。”從溫暖的南國來到四季分明的遼寧錦州,台灣“櫻花達人”張洲府的心裡,依舊藏著一個“北國之春”的夢想。
今年63歲的張洲府是台灣芬園花卉生產休憩園區的負責人,從事了30多年櫻花栽培與種植。多年來,他通過技術創新,培育了多個櫻花品種,並使櫻花花期延長數十天。每年底到次年4月,花卉園區裡各類櫻花次第盛開,吸引了很多游客觀光。
近年來,大陸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新一輪轉型升級戰略,讓包括遼寧在內的東北地區成為眾多台商投資熱土。“想來看有沒有合適的機會。”張洲府說,除了政策的吸引和眾多朋友的推薦,他更注重差異化經營。如果能夠引進台灣櫻花,在緯度頗高的遼寧錦州無疑是個稀罕事。除了思路和創意,當然少不了可行性。“錦州的氣候跟台灣很不一樣,這裡四季分明。”張洲府很在意氣候的變化,因為這對櫻花種植有著重要影響。
在張洲府看來,一路向北直抵大陸東三省,還出於更深層的考量。相比廣東、上海等地,東北地區與台灣的合作剛剛起步,發展和深化的空間更為廣闊。從農業方面來看,台灣經歷了傳統農業、創新農業和科技農業不同發展階段,到東北后也可以因地制宜,交流技術,尋求合作,共同發展。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