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瑾斌 劉維濤
2015年03月10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她是漢族人,卻能說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她時刻奔走在村裡的小路上,是干部口中的“女漢子”,村民眼裡的“杰米拉”﹔她是今年的全國“三八”紅旗手、新疆伊寧縣胡地亞於孜鄉蓋買村村支書李元敏。
維吾爾族老人的好女兒,維吾爾族孩子的好媽媽
一排排新房林立,一色藍的圍牆,家家戶戶門前的U形渠和平坦的柏油馬路……這樣的新農村讓人很難相信3年前它還是個空殼村。
做支書3年,變化地覆天翻,李元敏履行了自己的承諾。來看這份亮麗的成績單:600戶村民吃上了自來水,7公裡道路路基建設,修建防滲渠、維修閘門,完成50戶危房改造,260戶村民住進安居富民房……
一個后進村、貧困村一躍成為“治村強村”示范村,“這是我的責任,我沒有理由不去做它!”李元敏說。
李元敏的辦法很朴素,視村民為親人,以真情換真心,這也是她一直以來的人生信條。
“杰米拉”在維吾爾語的意思是“美麗”,這是李元敏的另一個名字。40多年前,村裡的一位維吾爾族大叔給取的。她被維吾爾族老人稱為好女兒,被維吾爾族孩子稱為好媽媽。在村民眼裡,她做好事不求回報,有著美麗的心靈。
李元敏樂於助人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她見村裡有一位維吾爾族老人天熱了還穿著棉鞋,便送去一雙布鞋,從此老人一年四季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她提供,直到20年后老人去世。鄰居買和布裡贊老人身上長了大膿瘡,她承擔了給老人換藥的重擔,堅持一日三次為老太太擠膿,直至老人傷口完全愈合。從此她成了老人的好女兒,老人有什麼事就與她商量,有好吃的也會先想到她,甚至連老人女兒、兒子的婚事,也都是她一手操辦的。
村子裡有個維吾爾族小姑娘叫阿曼古麗,身患重病,家庭難以承擔醫藥費。李元敏湊了400元錢先讓孩子去看病,然后四處募捐,幾天時間裡就募集捐款8500多元。捧著她送來的錢,病床上的阿曼古麗哭了,說她像媽媽一樣。
“沒有私心,才能干好”
干工作靠感情,也要靠思路。村裡一窮二白,如何發展?機會來了,縣裡開展“三資”清理工作,李元敏帶著村干部,按照地冊上的土地畝數,拿著皮尺一畝畝地量,結果一下量出了340畝機動地。通過民主決議,決定把這些土地承包出去,村裡第一次有了集體收入。
村裡有4個承包出去的砂場,多年來沒有給村裡帶來實惠。合同到期后,李元敏重新和承包商簽訂合同,不僅價格提高,還規定凡是蓋買村的五保戶和低保戶用沙子,砂場不僅免費,還要把沙子運送到村民家門口﹔普通村民用沙子,一律半價。這一年,村裡砂場的承包費用達到44萬元。
有了錢,就有了發展基礎,李元敏嘗到了干事業的甜頭。一件事一件事干,不管什麼事,她都記得當初接手村支書時的承諾:“沒有私心,才能干好。”
這麼多年的熱情與無私,讓李元敏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不論民族,大家成了一家人。誰家打馕都會給她送點兒,有時幾家同時送來的馕就有幾十個。她家炕上鋪著民族風情濃郁的花毯,沙發上是繡花呢子布和維吾爾族特色的裝飾,這都是村裡的維吾爾族姐妹給她一針一線縫出來的……
“大家同住在一塊土地上,就是親人和朋友。一家人相互幫忙是應該的,不必說謝,也不應該求回報。”李元敏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0日 03 版)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