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龔金星 任勝利
2015年01月22日09: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古城待保護,民生盼發展,二者的協調共贏是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共同面臨的難題,如果“民生”和“保護”繼續各行其道,古城和居民的未來均堪憂。如何尋求二者的“最大公約數”,讓群眾從憂居走向樂居?請看記者在洛陽古城的調查。
民生盼改善
老城區居民取暖靠燒蜂窩煤,做飯靠扛煤氣罐
“在這兒住,一年四季都怕下雨。”洛陽市老城西南隅鼎新街6號的“土著老戶”何濟軒滿臉無奈,“為啥?‘夏天蹚水回家蹚怕了,冬天積水上凍摔怕了’。”
“雨天遷就著也能過,可現在房子的地基出現這麼大裂縫,誰還敢住啊?”老何面露難色。由於老城區內沒有排水系統,污水倒灌導致的房基裂縫現象頻繁出現。
在這裡居住,讓老百姓鬧心的遠不止雨天和排污。狹窄的街道,“一個地方卡住,一條街都癱瘓”﹔沒有通氣、通暖,“取暖靠燒蜂窩煤,做飯靠扛煤氣罐”﹔環衛、消防設施不完善,“垃圾隨處堆,蒼蠅滿天飛”﹔很多居民家庭沒有獨立的衛生間,“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提著夜壺找下水道口或者公廁”……
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洛陽老城區,留下了曹操點將台、存放關公首級的妥靈宮、武則天禮佛的安國寺、狄仁杰辦公的府邸等四海聞名的文化古跡,也留下了成片連街的破爛瓦房、大雜院,成為洛陽最大的棚戶區。“登高遠眺,隻見棚戶不見古城。”“樂居”成了老城區居民最大的願望。“拆遷拆遷,一步登天”的俚語鄉音,表達著他們對“樂居”的強烈渴望。
資料顯示,洛陽老城區面積約1平方公裡,卻居住著2萬多人,低保戶佔一成還要多。近年來,雖然老城區政府陸續投入資金改造旱廁、完善照明配套設施等,但是“打補丁”式的維修,並不能徹底解決古城居民的生活難題。
“在洛陽古城,居民見縫插針修建各類違章建筑,使本就不寬裕的空間更加狹窄,連急救、消防車輛都難以進出。”老城區古改辦主任王延生告訴記者,“給水管道、主要下水管網多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前,電力線路容量有限,無法滿足現在的生活需要。”
古城待保護
寶貴文物資源被佔用或荒廢,修繕力不從心
走進清代民居董家大院,古舊的木頭大門斑斑駁駁,兩個生鏽鐵環挂在上面,厚重破舊中顯示著歷史的滄桑。推門而入,迎面一株百年老藤葡萄樹盤根錯節,老藤下的三彩馬提示來者——這裡是洛陽。
走進第二出院落,一個變異的四合院呈現於眼前。之所以“變異”,是因為一些人家在老房子的一側又加蓋了許多簡易房,簡易房及堆放的雜物遮蓋了院子的舊貌,東西兩側磚木結構的兩層繡樓,主體部分已倒塌,透過碩大的裂縫可以看到舊時磚花鑲嵌的痕跡。
“洛陽古城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府文廟,以及安國寺、河南府城隍廟、文峰塔等3處省級文保單位,還有12處市級文保單位,這些寶貴的資源如今卻被佔用、閑置或荒廢,真令人心痛。”一位文物專家告訴記者。
“數十年來,由於缺乏整體規劃與保護,原有的傳統格局被切割破壞。”王延生坦言,就連最具代表性的文峰塔,三面都被破舊建筑包圍。“有游客感嘆,連給文峰塔照個全身照的地方都找不到。”
老城洛陽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也是洛陽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座古城,是河洛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外地游客探尋古都洛陽文化記憶的必到之處。慕名而來的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暢用“敬畏”和“尊重”兩個詞語來描述自己對洛陽的感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儒釋道‘三教合一’、中華民族的開放包容在洛陽有很充分的體現。”但就是這樣一座老城,讓周暢心痛不已。“原本承載洛陽城市文化的核心物質載體,卻成了這座城市最大的棚戶區。”
破題得雙贏
古城涅槃看洛陽,百姓憂居變樂居
舊城保護和改善民生一定水火不容嗎?洛陽市老城區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2010年,以老城東南隅、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為主體的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被提上議事日程。經過3年修改和完善,古城保護和整治的相關規劃已獲得國家級專家委員會和省住建廳評審通過。
征遷伊始,洛陽市除了對文物保護單位按照《國家文物法》相關規定嚴格保護,還專門組織人員對項目區進行細致的摸底調查,將現存文物、74個民宅在內的300余處基地面積約7100平方米的老建筑一一明確、登記造冊﹔已征收歷史建筑分5級實施挂牌管理,注明建筑名稱、保護等級、責任單位、責任人,並成立20余人隊伍專人看管、巡邏。
在居民安置房選址上,老城區將洛河以北最好的地段作為搬遷居民的安置用地。居民朱健特地趕過來看看將要入住的“新家”。對比自己世代居住的舊居,他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充滿期待。
在項目一期198畝核心區工地,記者看到剛剛拆遷完畢的廢墟之上,唯有古樹、老宅、斷壁殘牆被完整保存,格外顯眼。“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將突出對文化資源的搶救性保護,古城的街巷、古樹、歷史建筑等細微之處,也將被重點考慮。”王延生告訴記者,“古城保護與整治不走大拆大建和拆舊建新的老路,將遵循歷史原真性,整個城市的風貌、韻味、尺度、肌理,都被原封不動的傳承下來,打造一座充分展現千年古都歷史文化的‘現實之城’。”
目前,歷時3年規劃,投資額達85億元的洛陽古城整治與保護項目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一期工程已於2014年10月1日開始動工,計劃在今年10月1日向游客開放,屆時,洛陽老城將再現“一環、兩軸、三片、八節點”古色古香的千年風韻。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2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