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

百行德為首

鐘健能
2014年09月22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道德問題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問題。古人說“百行以德為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人處世也好,為官從政也罷,必須先打好正直高尚的道德根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后才能談得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十年內戰時期,國民黨中央委員張沖曾以十分陰險毒辣的手段誣陷周恩來,周恩來與他既有階級和黨派的公仇,又有私怨。抗戰時期張沖作為國民黨與中共的聯絡代表,又堅決贊成國共合作,共同御侮。周恩來豁達大度,為全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咎既往,與張沖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周恩來對張沖“由公誼而增友誼”,不因兩黨關系的一時惡化而與之疏遠﹔張沖置國民黨頑固派的攻擊於不顧,多次真誠地給周恩來的工作以幫助,他極力彌合國共裂痕,成為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有識之士。1941年11月張沖病逝,周恩來深為哀悼,不僅在《新華日報》上發表悼念文章,還親自參加追悼會,並送挽聯:“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他對張沖在團結抗戰中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這件事體現了周恩來的崇高道德品質。青年領導干部要學習周恩來,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增強感召力。

道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教育、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來調整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

哲學家康德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引起人內心深深的震動,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個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則。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告誡世人“不能像野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美德”,因為“道德常常能填補智能的缺陷,而智能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他還說:“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於用知識去彌補。”法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拉羅什福科對此深表贊同,1665年匿名出版了《道德箴言錄》。

中國是一個注重道德實踐的國家。孔子曾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君子往往都慎於言談而敏於行動,少說多做。荀子對此形象地比喻:“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意思是,在道德修養的道路上,再近的路,不走也到不了﹔再小的事,不干也成不了。

中華民族在自己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相當豐富的優秀的道德文化傳統。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中國革命道德傳統,既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道德傳統在中國的繼承和發展,又是中國古代優良道德傳統的承續和超越。

道德問題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問題。古人說“百行以德為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人處世也好,為官從政也罷,必須先打好正直高尚的道德根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后才能談得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領導干部的道德狀況,事關黨和國家的威信。在人民群眾眼裡,領導干部是黨和國家的代表,他們的道德表現,反映黨和國家的形象。

領導干部的道德狀況,事關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領導干部工作和生活在人民群眾之中,他們的一言一行,群眾都看在眼裡。毛澤東說過:“隻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著我們學。”現實生活中流傳著“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的說法。由此可見,社會風氣往往是上行下效。如果我們的領導干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就一定能夠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

領導干部的道德狀況,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向和水准。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向前發展,除了要靠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外,領導干部模范帶頭、以身作則和為人楷模的人格力量,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操,是領導干部凝聚群眾力量、團結群眾前進的精神紐帶,也是群策群力、克服各種困難的有力武器。詩經《小雅》中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說,品德像高山一樣崇高的人,自然有人敬仰,行為光明正大的人,自然有人效仿。相反,如果一名領導干部品德不好,即使位高權重,也不會有多大的權威,甚至失去號召力。

生命的意義可分為三重含義:其一是自然生命﹔其二是政治生命,這同他的職位、事業有關﹔其三是道德生命,這同他的終生社會評價聯系在一起。

我們可以把人們的道德水准分為三個層面:一是高層次道德水准,即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有勇於獻身的先進思想和行為﹔二是基本層次的道德水准,即先公后私、利人與利己相統一的道德原則﹔三是低層次的道德水准,表現為既不利人,也不損人。道德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善和愛。

《說文解字》講:“善,吉也。”善就是吉利,就是吉祥。一到羊年,大家寫賀辭“吉祥”,有的人寫成“吉羊”。錯了嗎?沒錯。相反顯得很有文化底蘊,因為我們的祖先就這樣寫的,因為“羊”字也用為吉祥的“祥”字。

所以“善”,有吉祥的意思,還有妥善、好好的意思,有成功、成事的意思,還有善良、品德好的意思,還有善於的意思,等等。

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上善若水”,要“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中,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不要自作聰明,使壞,作弄人,騙人,害人,損人,因為對方就算是最笨的人,上過幾次當,受過幾次騙,都會覺醒過來,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你一定要從“善”出發。

老子說:“善言,無瑕謫。”謫,是指責的意思。這是說,人際交往中要善於說話,沒有差錯讓別人指責。

英國詩人雪萊說:“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法國作家雨果說得更形象:“人生是花,而愛是花的蜜。”人,畢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級動物;愛,又怎能與具有人類最美心靈的無產階級絕緣?

愛是同心眺望。它聯結我們的力量去推動那共同的重擔,它使我們手牽著手,一同邁向光明的遠方。

愛是在我們力量衰弱時,可以向另一個關切的人身上借得額外的力量。

愛是知道他人關懷自己的一種感受,因此人生將永不孤寂。

愛是奇妙的意識,它使你知道有人分擔自己的憂愁,更因為這分擔減輕了你的憂愁,它也使你的喜樂豐盛,同時因另一個人的喜樂使你的快樂倍增。

愛沒有絲毫的功利色彩,愛的產生基於對世界天然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愛的傳承建立在與萬物等量齊觀的基礎之上,愛像一條穿越時空的繩索,引導著歲月流逝的軌跡﹔愛像一束游走於天地之間的火把,在每一雙堅定而寬厚的手掌中薪火相傳……

青年領導干部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要靠外界的道德教育,更要靠干部自身的道德修養。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習慣,是構成個人道德品質的基本要素,也是青年領導干部道德修養的主要環節。一般來說,人們總是首先通過學習和實踐產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付諸行動中錘煉自己的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然后在繼續接受教育和躬身實踐中養成一定的道德習慣。從提高道德認識到養成道德習慣,道德修養的各個環節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呈現出逐步積累和漸次提高的趨勢。青年領導干部在道德修養中隻有緊緊抓住這些主要環節,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才能形成強有力的道德自律能力。

提高道德認識。要具備某種道德品質,首先必須有對一定道德關系以及調節這種關系的原則規范的理解和認識,這是道德修養的起點。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某種社會道德關系以及關於這種道德關系的理論、原則和規范的了解、理解和接受,包括感性認識(生活體驗)和理性認識(形成道德概念、判斷、理論等)。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道德認識深化的過程,其結果是在內心形成善惡、是非、榮辱、正邪等價值觀念和價值標准,並集中地表現為形成穩定的道德行為。

陶冶道德情感。人們有了道德認識以后,並不一定能夠按照它的要求去做。我們經常看到這麼一種現象,有的干部口口聲聲反腐倡廉,做的卻是腐敗的一套,除了利益的驅動以外,這裡還有一個情感的問題。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周恩來擔任共和國總理長達26年,身居高位,卻對普通百姓始終充滿著真摯的熱愛。1966年,邢台發生大地震,他不顧個人安危,第二天就趕往余震仍在繼續的災區,親臨指揮,慰問群眾。1973年,他重返延安,目睹老百姓生活困難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淚下,痛心自責:“我對不起老區人民。”周恩來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像條牛一樣,努力奮斗,團結一致,為人民而死。”周總理逝世以后,百萬人淚洒十裡長街的動人場面,驚天地、泣鬼神!周總理一生為人民,他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鍛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們自覺克服障礙,作出道德決斷,而達到履行道德義務的能力和毅力。它已經不是單純的心理體驗,而是人們行為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持。它比道德情感更前進了一步。道德意志是道德人格形成的關鍵。如果沒有堅強的道德意志,人們在道德實踐中就不可能戰勝種種困難,把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堅持下去,不僅如此,還可能因意志薄弱而被惡勢力征服。

道德意志品質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道德意志的培養也必須於順逆兩境中磨煉。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做到順不驕、逆不餒,就能砥礪自己的德行。青年領導干部應該把逆境作為鍛煉堅強意志的磨刀石,把順境作為檢驗是否具有堅強意志的試金石。

確立道德信念。一個人對道德義務有了認識,樂於踐行,並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便會逐步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對一定道德義務的真誠信仰和強烈責任感,是深刻的道德認識、熾熱的道德情感和頑強的道德意志的有機統一。青年領導干部一旦牢固地確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道德信念,不僅能以強烈的道德責任感,自覺自願地按照它的要求去履行組織者、領導者的責任,而且能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排除一切艱難險阻,堅持真理,伸張正義。

培養道德習慣。當一個人不再時時事事需要經過道德思考,而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去選擇自己的行為時,他就養成了一定的道德習慣。道德習慣,指的是人們在道德實踐活動中持續不斷地重復某種道德行為,使之逐漸積澱在心裡,形成自然而然的行為方式。道德習慣不僅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的有機融合,而且是一定道德行為反復積累而成的結晶。

青年領導干部加強道德修養,就是要自覺進行道德實踐,像優質鋼裡熔進碳、硅、錳、磷、硫五種主要元素那樣,通過反復的鍛煉,在自己身上融進認識、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習慣五種道德“元素”,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從而更好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斗。

(作者系中共西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