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的不斷進步,以頁岩氣、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等為代表的非常規能源發展迅猛,改寫了全球能源版圖。美洲地區在全球能源版圖中的地位迅速崛起,中東地區則相對下降,油氣開採呈現出“西移”趨勢,並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保障能源安全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面對世界能源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應繼續深入推進“多元化”能源外交戰略,在加強與中東國家能源合作的同時,積極布局美洲非常規油氣資產,確保自己的能源供應安全。
從“墨西哥灣時代”到“波斯灣時代”
國際能源格局主要指世界上與能源有關的利益主體(以國家或國家集團為主)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通過競爭、合作、談判等方式在能源的生產、交換、消費和分配等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形成的某種相對穩定或均衡的結構關系。進入石油消費時代以后,石油的稀缺屬性決定了石油的供應格局在國際能源格局中居於主導地位。
過去五十多年來,世界石油版圖一直以中東為中心。但如果再往前追溯,在波斯灣取得支配性地位之前,是墨西哥灣在掌控著世界石油的中樞神經。就石油供應板塊的重心而言,現代石油工業從北美洲東部產生,后重心逐步集中於墨西哥灣,到20世紀中葉開始逐步轉移到波斯灣。20世紀70年代初,波斯灣的石油產量開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石油生產的“心臟地帶”。世界石油版圖的中心從“墨西哥灣”轉移至“波斯灣”用了近30年時間。
現代石油工業於19世紀后半葉萌芽於美國,20世紀上半葉成長於墨西哥灣,並逐漸向世界擴散。1859 年,美國人埃德溫•德雷克用蒸汽機驅動的鑽機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有工業價值的石油井,標志著現代石油工業的開端。19世紀70年代,石油生產和貿易造就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作為20世紀初世界最具有活力的經濟體,美國除了繼續擴大本土石油開採外,還積極勘探主要集中在墨西哥的國外石油。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工業化的發展使石油需求大增,石油產量也開始井噴。世界石油產量從1859 年近乎空白的水平猛增到1930年的每天400萬桶,其中美國的原油產量達250萬桶,佔當時世界總產量的64%。二戰期間,歐洲作為主要戰場,石油工業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發展滯后。當時世界石油供應板塊的中心在北美,石油的貿易主要從北美流向西歐。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都在世界石油市場上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由於美國的石油業已從美國東海岸轉移到德克薩斯州等墨西哥灣沿岸,因此,這一歷史階段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
二戰結束后,世界石油工業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石油工業由墨西哥灣向世界各地擴散和轉移。事實上,早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法國和美國三國組成的聯合地質調查組便開始在伊拉克進行石油勘探了。1927年,伊拉克發現了第一個大油田——基爾庫克大油田,拉開了中東石油勘探開發的序幕。但二戰中斷了油氣勘探開發,中東石油在當時的世界上並無太大影響。20世紀40年代,中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國發現了極其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開始展現出自己的能源潛力。
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美國國內石油需求猛增。雖然美國的石油產量一直到1953 年仍保持在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0%以上,但仍無法滿足國內的需求。從1948年起,美國開始從中東進口石油。與此同時,中東石油產量大幅增加。1947 年世界石油產量4億噸,中東石油僅佔世界石油產量的10%。1972年世界石油產量26 億噸,中東猛增到世界石油產量的34%,首次超過北美而居世界首位。[1] 從能源貿易角度看,1948年美國變成石油淨進口國,標志著世界石油供給中心開始從墨西哥灣向波斯灣轉移。到1972年,中東石油產量超過美國,大轉移過程結束。“墨西哥灣時代”開始步入“波斯灣時代”,中東開始逐步取代美洲,成為世界石油供應中心。
從穩定性上看,“波斯灣時代”與“墨西哥灣時代”不同。在“墨西哥灣時代”,美國一直處於世界能源供應的中心位置,石油增產穩定有序。但在“波斯灣時代”,由於中東地區長期動蕩,勘探工作受到影響,石油后備儲量不足,產能相對下降。為對抗西方國家對石油資源的控制和掠奪,中東地區主要產油國於1960年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維護自己的石油主權,並引發了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冷戰結束后,隨著俄羅斯、中亞、北非等非歐佩克產區石油產量的增加,歐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場中的影響力逐步下降。
西半球“巨型新月儲量帶”的崛起
冷戰結束以后,從全球范圍看,由北非經波斯灣、環裡海地帶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所形成的巨大“內新月形儲油帶”構成了全球能源生產的中心區域,蘊藏著世界石油儲量的近四分之三和天然氣儲量的40%,而波斯灣則是這一區域的“心臟地帶”。這裡的油氣資源儲量和產量都足以使英國北海、墨西哥灣、拉美和幾內亞灣在世界能源供應格局中處於邊緣化地位,這一“教條化”的“石油世界觀”似乎是不可改變的。由於油氣資源的有限性及其分布的不均衡性,圍繞石油的開發權和控制權而展開的爭奪使得中東成為大國角逐的焦點。
然而,近年來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取得的突破釋放了美洲非常規能源的開發潛力,似乎正在打破這一看似不可逆轉的態勢,波斯灣地區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呈現相對下降趨勢。一條新的能源軸線正在顯現,它自北向南依次連接著加拿大、美國、委內瑞拉和巴西,重塑了世界能源格局的版圖。從地緣分布上看,這一縱貫西半球南北美洲的區域形成了一個新的“巨型新月儲量帶”。世界油氣開採呈現出“向西遷移”的趨勢,美國、加拿大、巴西、委內瑞拉等美洲國家正在逐步取代俄羅斯、中亞和中東,成為全球油氣開發和供應的熱點區域。
變革首先始於美國的頁岩氣革命。發生在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堪稱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創新。水平鑽井、水力裂壓和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的突破大幅降低了從頁岩層中提取天然氣的開採成本,頁岩氣開始進入大規模商業化勘探開發階段。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數據,2013年美國頁岩氣產量超過2800億立方米,是2000年產量的近24倍,頁岩氣佔國內天然氣總產量的比重也從2000年的1%提高至2013年的40%,[2]美國已經連續四年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氣國。頁岩氣產量的激增正在推動美國由天然氣淨進口國轉變為淨出口國。目前美國用於天然氣出口的投資總量已超過1200億美元,美國能源部已批准七個液化天然氣出口基地。[3]此外,按照國際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2013》中的預測,輕質致密油(Light Tight Oil)的開發將使美國在2015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油國,日均石油產量可達1100萬桶。[4]美國能源部預計,美國境內從技術上講可以開採的頁岩氣儲量達25萬億立方米,若再加上其他油氣資源可供使用200年。
其次是加拿大油砂資源的開發。豐富的油砂資源使加拿大成為僅次於委內瑞拉、沙特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大國,其儲量超過了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數據,加拿大石油探明儲量為1730億桶,其中油砂儲量為1700億桶,佔加拿大石油總儲量的98%。[5]加拿大油砂資源有完整的上中下游開發產業鏈,2013年加拿大的原油產量為350萬桶/日,其中190萬桶/日源於油砂,佔到國內石油產量的54%,按照目前的產量可以開採100年以上。未來油砂項目的產能會呈現“井噴”態勢,按照加拿大石油生產協會(CAPP)的測算,到2020年從油砂中提煉出來的石油產量將達320萬桶/日,2030年則會達到480萬桶/日。[6]作為重要的非常規石油資源,油砂戰略價值將日益凸顯。作為世界石油儲量前五大國家中的唯一非歐佩克國家,加拿大因不受歐佩克限產政策約束而備受世界矚目。
再次是巴西的深海石油。2007年以來,巴西在東南沿海大陸架海底鹽層之下相繼發現深海大油氣田,這些蘊藏在海床底下7000米至8000米深處的石油,被稱為深海石油或鹽下石油(Pre-salt Oil)。國際能源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巴西石油資源的剩余可採儲量達1060億桶,其中890億桶源於深海石油。[7]由於近期將開發近40年來拉美地區最大的深海鹽下層裡貝拉(Libra)石油區塊,巴西將成為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國。預計到2035年,巴西石油產量有望比目前增長三倍,達到日產600萬桶原油的規模,成為全球第六大石油生產國。[8]目前巴西的產油量排在全球第12位。2013年,巴西政府啟動“十年能源發展計劃”,預計到2021年石油產量將擴大到500萬桶/日,出口量擴大到225萬桶/日。
最后是委內瑞拉的重油。委內瑞拉的石油資源蘊藏十分豐富,目前其石油探明儲量為2980億桶,超過了沙特的2660億桶,排名世界第一。委內瑞拉的大部分探明石油儲量位於世界上最大的重油蘊藏區——奧裡諾科重油帶(Orinoco Belt)。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數據,該重油帶蘊藏的技術可採儲量可能超過5130億桶,但主要是重油、超重油和油砂資源,目前尚不能實現商業化開發。[9] 2005年以來,委內瑞拉國有石油公司(PDVSA)開始將奧裡諾科重油帶分為四個區域、28個區塊進行開發,把重油、超重油和油砂資源轉換為“合成原油”(Syncrude)。囿於開採技術、資金投入上的限制,目前開採規模還較為有限,產量僅能維持在60萬桶/日的水平。
對中國能源外交的影響
美洲非常規能源的大規模發現和商業化開採,已經在逐步打破以中東石油為重心的“單極時代”,世界油氣供應格局開始進入“多元供應時代”。在供應軸心逐漸西移的同時,能源需求重心加速東移,能源安全出現不同以往的新特點。國際能源格局的深刻調整將對中國能源外交產生重大影響。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了中國在對俄能源外交中的主動權。美國頁岩氣革命引發的非常規能源開發熱潮加快了全球油氣生產中心向西移動和消費中心向東移動的趨勢,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俄羅斯對國際天然氣市場的控制力,迫使其更加關注亞太市場。這種變化為推動中俄能源合作帶來了新契機。中俄早在2004年就正式簽訂了天然氣戰略合作協議,但由於俄羅斯的戰略意圖搖擺不定,一直不願與中國簽訂最終的供氣協議。長期以來,歐盟是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最大市場,近三分之一的天然氣供應來自俄羅斯,其中半數需要過境烏克蘭。克裡米亞事件之后,美歐對俄的經濟制裁以及歐洲尋求進口美國廉價頁岩氣供應的舉措,都讓俄羅斯感到不安。對俄羅斯而言,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歐盟最大的替代市場,無疑將使俄的能源出口安全環境得到重大改善。在此背景下,2014年5月21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終於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價值4000億美元、為期30年的天然氣供氣協議。協議的達成對中俄雙邊關系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實現中國天然氣多元化供應格局。
二是加速了中國石油公司布局北美非常規油氣資產的步伐。中國的能源短缺瓶頸決定了尋求外部資源供給是提升中國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在能源“走出去”戰略的引導下,中國石油公司積極進入美洲市場,出海步伐明顯提速。據國際能源署2014年6月發布的《中國國有石油公司海外投資報告》,2011年初到2013年底,中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非常規資產並購規模達270億美元,[10]成果顯著。與中東、非洲等地緣動蕩地區相比,北美地區政治穩定、法制健全、投資安全系數更高。2013年2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斥資151億收購加拿大的尼克森公司,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海外最大金額的收購。尼克森是一家全球性能源公司,能源資產包括加拿大的油砂資源、美國的頁岩氣資源以及北海、西非和墨西哥灣的深海油氣資源。此外,中石油集團、中石化集團、中化集團也在美國實現了大筆頁岩油氣資產的收購,在北美上游資產並購中獲得重大進展。這些大規模並購標志著中國石油企業的跨國經營已步入新階段,開始由單純的資源導向型企業向具有投資屬性的國有跨國公司轉變。
三是中國的中東能源政策一定程度上將受到中美油氣合作項目的制約。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北美地區成為中國石油公司海外並購的重心。2009年以來中國石油公司海外並購金額的一半以上都投向了北美的油氣項目,這一趨勢仍在延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美國的油氣投資越多,中國與伊朗等國家的能源關系受美國的影響就會越大。中國把“雞蛋”放到美國的“籃子”裡越多,受到美國外交政策制約的程度就越高,不確定性也就越大。其邏輯關聯顯而易見:在違背美國意願和政策的前提下,中國對伊朗的能源投資會影響到中國石油公司在美國本土的商業並購運作。從程序上講,中國並購美國本土能源資產需事先取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批准,而該投資委員會在決策時可能會評估中國與伊朗等國家能源關系的緊密程度。若美國認為中國與伊朗過於親密,就可能會援引“國家安全例外原則”否決中國在其境內的投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中國中東能源政策的“自由度”。
綜上所述,國際能源格局的深刻調整給中國能源外交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造成了新的挑戰。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攀升使中國能源安全形勢極為嚴峻復雜,尋找安全、可靠的油氣供應來源成為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的首要任務。在拓展能源供應多元化戰略的同時,應從資源、回報和風險三方面綜合謀劃海外發展戰略,趨利避害,實現穩健發展。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項目“我國對非洲能源合作中的國家風險評估研究”(項目批准號:12CGJ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1] 郎一環、王禮茂:《世界石油供應板塊地緣格局及重心遷移的驅動力機制研究》,載《中國能源》,2009年第8期,第9—10頁。
[2] Th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Monthly Energy Review, May 2014,p.69.﹔Th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Growth in U.S. hydrocarbon production from shale resources driven by drilling efficiency,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15351&src=Natural-b2(上網時間:2014年3月11日)
[3] Wendy Koch,U.S. shale gas boom drives $120B in LNG export projects, USA today, May 16, 2014.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13,p.73.
[5] Th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country analysis brief of Canada, September 17, 2012,http://www.eia.gov/countries/analysisbriefs/Canada/canada.pdf.(上網時間:2014年7月1日)
[6]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Producers (CAPP),2014 Crude Oil Forecast, Markets and Transportation, June 9, 2014 ,p.4.
[7] 同[4],p.364.
[8] 同[4],p.28.
[9] Th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country analysis brief of Venezuela, June 20, 2014. http://www.eia.gov/countries/analysisbriefs/Venezuela/venezuela.pdf.(上網時間:2014年7月3日)
[10]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Update on Overseas Investments by China’s National Oil Companies,June 2014,p.16.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