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上午,北京、西藏昌都和四川巴塘三地同時舉行川藏聯網工程開工建設動員會議,這標志著世界上最具建設挑戰性的輸變電工程——川藏聯網工程全面啟動建設。這是繼青藏聯網工程之后,又一項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區的重大輸變電工程。
川藏聯網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王勁鬆介紹,川藏聯網工程項目包括:新建鄉城至巴塘至昌都500千伏線路1009.2公裡,新建昌都至玉龍、昌都至邦達220千伏線路512公裡,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變電站和邦達、玉龍2座220千伏變電站。工程總投資66.3億元,途經四川甘孜州鄉城縣、巴塘縣以及西藏昌都地區的芒康縣、江達縣、八宿縣、察雅縣和昌都縣。
“工程建成投運后,將徹底改寫甘孜州西部、西藏昌都東部電網結構,有力支撐兩地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工程沿線無電地區用電難題,實現兩地藏區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王勁鬆說。
五跨金沙江
8月3日上午9時,四川巴塘,奔騰的金沙江水濁浪急,高原的陽光已有了幾分炙熱,新矗立的鐵塔在山巔熠熠發光。川藏聯網工程施工最難啃的“硬骨頭”——“五跨金沙江”放線正式開始。
“7月底,工程已完成了大量的基礎建設,全面進入線路架設階段。跨過金沙江,正是這個階段最受關注的目標。”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助理、川藏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負責人喻新強說。
9時30分,N133005鐵塔下,一架八旋翼飛行器嗡嗡作響,騰空而起,帶領一根輕質高強度導引繩向江對面飛去。10分鐘后,飛行器飛躍金沙江,到達位於西藏芒康縣境內的N133012號塔位,導引繩展放完成。隨后長長的電纜通過導引繩順利跨越寬闊的金沙江面,“一跨金沙江”打了個漂亮仗,江兩岸一片歡騰。
以相同的方式,至8月5日上午,隨著5名電力工人在距離江面近百米高空的導線上,安裝到位間隔棒,“五跨金沙江”成功完成。
當年紅軍“四渡赤水”,是為了迷惑敵人以順利突圍,如今原本一路直行的輸電線,為何進入巴塘境內后突然變道,以“五跨金沙江”的方式蜿蜒前行?
四川電力送變電建設公司副總經理陳必文將原因歸結於“橫斷山脈縱貫巴塘全縣,巴塘縣城溝壑縱橫,很難找到一塊面積足夠大的平地建設500千伏變電站,唯有縣城附近、海拔3300多米的象鼻山符合站址條件”。
從巴塘變電站向西,巴塘——昌都500千伏線路在地形險峻的高山上穿越一層層鐵塔,不久又遇到了金沙江與巴楚河交匯形成的“C”形河灣。“如果沿河灣走,線路長度和成本會大大增加。為避開河灣,截彎取直,線路在巴塘變電站附近以及水磨溝附近兩跨金沙江。”陳必文說,為抵達目的地昌都變電站,在金沙江大橋附近又第三次跨越金沙江回到西藏境內。
與此同時,從巴塘變電站東行的巴塘——鄉城500千伏線路也要完成兩次跨越金沙江的任務。
其跨江理由,是為了避讓沿途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竹巴龍自然保護區。這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主要生活於此的世界珍稀動物——矮岩羊。除此之外,還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4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1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5種。
“這兩次跨越金沙江放線比直行放線成本要高出兩倍左右,國家電網需要多投資5000余萬元。”是直接前行以節省人力物力,還是舍近求遠以保護生態?川藏電力聯網工程最終選擇后者。“把川藏聯網工程打造成生態電網、綠色天路,為保護自然環境增加投資是值得的。”王勁鬆說。
據悉,到年底,西藏昌都地區電網和四川主網將成功聯結,沿線約70萬群眾將用上更加穩定可靠的電。
川藏聯網,到底有多險
穿越藏區的任何工程項目注定不易,川藏聯網工程也不例外。川藏聯網工程位於世界上地質構造最為復雜、地質災害分布最廣的“三江”斷裂帶,1500公裡的輸電線路,要穿越巴楚河、金沙江、瀾滄江等河谷和高山叢林,沿線多為高山峻嶺和無人區,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高山峻嶺地段約佔65%,地形陡峭,線路起伏落差大,部分區域坡度在35°— 65°,基本為懸崖。
據喻新強介紹,施工路段地質構造異常復雜,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風險隱患大,大型機具的作用難以發揮,人工、機械降效嚴重,施工建設極其艱難。“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最具挑戰性的輸變電工程。”
川藏聯網工程設備材料用量大,沿線運輸無鐵路、高速公路。約40萬噸設備物資,包括鐵塔、高壓電抗器等大件設備,需從成都、大理和麗江沿著路途艱險的川藏和滇藏公路,超長距離運抵現場。沿途翻越多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穿越原始森林、冰川峽谷,人煙稀少,部分路段難以通行。
此外,大雪、低氣壓、缺氧、嚴寒等惡劣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極易引發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原疾病,也對施工人員形成了很大的威脅,治療及應急救援十分困難。
為此,工程指揮部對工程安全質量管理工作進行了總體策劃,建立了抓責任落實、抓安全投入、抓現場管理、抓健康保障等十大保障體系。
在工程沿線,國網公司架設900余條1.5噸級貨運索道,規模前所未有。川藏聯網工程還在施工沿線建立了26個醫療站點,並建成覆蓋全線的醫療保障體系,確保建設者“上得去、站得穩、干得好”。
有效的舉措推進了工程質量、醫療后勤、物資運輸的高效運轉,實現了“七不三零五優”(七不:不發生施工安全事故、不發生工程質量事故、不發生交通責任事故、不發生地質地災事故、不發生環境污染破壞事故、不發生藏區政治敏感事件、不發生森林火災事故﹔三零:零死亡、零傷殘、零疫情﹔五優:國家優質工程、國家電網公司優質工程、環保水保優質工程、國家電網公司科技優質獎、國家優秀投資項目)的階段性目標。
這是一項綠色的工程
500千伏巴塘變電站位於巴塘縣象鼻山上,海拔3330米,東臨巴塘縣城,西瞰金沙江,與西藏芒康縣一江之隔。在站內,對面山上的藏式民居清晰可見。
8月雨后初晴的巴塘,大塊的雲團在山巔游弋變幻,仿佛觸手可及。馬匹正悠然地咀嚼變電站生活區坡地上的青草,與站內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對比強烈,這一靜一動,不由讓人感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變電站項目部投資200多萬,聘請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進行站內的環境保護工作,保住山上的原生草皮,這讓巴塘500千伏變電站項目經理羅洪明記憶深刻。變電站動工前,施工人員先將30厘米厚的表土移出,集中放置在指定地點由專人養護,待工程施工完成后又將其填埋在裸露的地面上。如今,超過2萬平方米的變電站四周已被青草覆蓋,遠遠望去與周圍山脈融為一體。
其實,對環境的保護,早在3月中旬工程施工前就已經開始。川藏聯網工程沿線全位於高寒、高海拔的藏區,生態系統極其脆弱。為實現“綠色環保”與“和諧建設”目標,工程項目指揮部投資1.88億元,引入第三方進行環保水保和地質災害監理,合理規劃林區和草地施工通道,提早監測塔位及施工營地地質風險﹔並通過鋪設草墊、原生草皮剝離、播撒草籽等系列措施盡可能保護地表植被不破壞。
藏區進入“大電網”時代
藏區缺電的狀況,在甘孜州體現得最為明顯。電力匱乏,讓居民飽受其苦,同時也成為制約當地發展的“瓶頸”。“一個省的面積、一個縣的人口,一個村的GDP”,說的便是甘孜。從康定到理塘,再到巴塘、稻城,從當地政府官員的口中,從普通藏民的眼中,甚至從騎行旅游的“驢友”身上,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電的期盼。
“我們這裡啥時候有電用啊,家裡彩電、冰箱、打茶機都買好了。”7月16日,53歲的理塘縣禾尼鄉村民阿扎看到國家電網工作人員的身影,趕緊跑過去問。
雖然阿扎家距鄉裡的光伏發電站隻有20米,但現在他家裡一片漆黑。如果天氣晴朗,這個24千瓦的光伏發電站可供50米半徑范圍內的20—30戶藏民使用,晚上8點來電,10點結束,隻有短短兩個小時,時間有限。
與阿扎家一街之隔的禾尼鄉政府也依靠這個光伏發電站。“白天我們隻能到理塘縣去辦公,這幾天天氣不好,還不知道今晚能不能用上電。”副鄉長降措有些無奈。
守著光伏發電站,卻沒有電用。距理塘384公裡的西藏自治區昌都縣,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從 2012年7月到2013年1月,昌都為27.5萬無電區人口安裝了67000多套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可光伏發電板一遇多雲、雨天或悶熱天就“歇菜”,電發不出來,耗巨資的太陽能板就此淪為“擺設”。
喻新強介紹說,川藏聯網工程建成后,西藏昌都和甘孜南部的孤網都將與四川主網相接,昌都和甘孜南部地區的缺電問題將徹底得到解決。
一組數據或者更能說明川藏聯網工程對於西藏昌都地區的意義。去年西藏昌都地區用電量達2.2億千瓦時,最大用電量達5.6億千瓦時。預計到今年冬季,最大用電量將達到9萬千瓦時,冬季用電缺口達5萬千瓦。今年底將要投運的川藏聯網工程不僅將徹底改變這一現狀,還將解決西藏東部地區五分之一的用電問題,滿足生產、工業、居民用電需求﹔同時承擔瀾滄江、玉曲河水電開發電力外送的任務,將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
2012年9月,投資32.15億元的“新甘石”電網聯網工程投運,甘孜州西北部電網骨架初成﹔今年年底,甘孜水電外送的南部電網骨架網絡也將成形。一北一南的兩個500千伏等級電網,好比打通了甘孜藏區電力的“主動脈”,而“電力天路”及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則像“毛細血管”,關系著甘孜藏區每個普通百姓的生活。
到今年底,甘孜州18個縣、2780多個村將全部和主網聯網,上百萬名像阿扎一樣的甘孜農牧民將用上穩定、可靠的電力,攜手邁進“大電網”時代。
(《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