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完善和創新調控方式,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更加注重定向調控,增強了市場信心,實現了經濟企穩向好。從區間調控向定向調控深化,體現了宏觀調控在實踐中的探索創新,也為經濟持續平穩發展創造了條件。
經濟呈現企穩向好態勢
今年以來,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雙重影響,一季度多項宏觀指標增幅回落。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嚴峻形勢,宏觀調控既保持定力又主動作為,針對經濟運行的新情況新變化,出台了一系列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政策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穩定了社會預期。上半年經濟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比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經濟運行呈現企穩態勢。
從需求面看,消費增長保持穩定。在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的條件下,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增速較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汽車、信息消費對整體消費拉動明顯。出口增速由負轉正,在外貿穩增長政策及外需轉好等因素推動下,上半年外貿出口增長1.2%(以美元計價),扭轉了一季度負增長局面。投資增速止跌企穩,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7.3%,增幅雖比一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但1-6月份增速為17.3%,比1-5月份回升0.1個百分點,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5.1%,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6個百分點,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房地產投資增幅下降。
從供給面看,工業生產趨於回暖。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比5月份回升0.4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的最高點。發電量、貨運量二季度也出現回升。從先行指標看,中國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6月份上升到51%,連續4個月上升且升幅有所提高。匯豐PMI初值6月份達到50.8,創下7個月來的新高。今后一個時期,需求回暖還將進一步帶動供給面穩步提升。
從結構調整看,服務業增勢強勁。上半年服務業增長8.0%,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46.6%,比去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工業內部結構繼續改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4%,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高3.2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良好。
從民生改善看,新增就業保持穩定。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700萬人,外出務工農民工數量增加307萬人。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10.8%,分別比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速高2個和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總體上看,經濟已呈現企穩向好態勢,表明前期定向調控的預調微調措施取得積極成效。與此同時,也要看到,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基礎還不穩固,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要總結定向調控的有益經驗,繼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勢頭。
更加注重定向調控
上半年,經濟運行呈現企穩向好態勢,與完善和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是分不開的。宏觀調控根據經濟運行變化,更加注重定向調控,不搞一刀切,區別情況,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分類施策,增強了調控的針對性。比如,採取措施減輕小微企業稅負,實施定向降准,適時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支持“三農”、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發展,出台支持棚戶區改造投融資政策和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舉措﹔在基礎設施、能源、石化領域拿出80個示范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以及出台穩定外貿進出口的政策措施等。
定向調控是對區間調控的深化。去年上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宏觀調控沒有採取短期政策刺激的做法,而是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根據年初提出的預期目標,明確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實行區間管理。隻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就保持政策穩定,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自動穩定器作用,不盲目刺激,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著力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釋放市場活力,增加有效供給。區間調控,保持了經濟平穩運行,也為今年定向調控留出了空間。
定向調控是宏觀調控方式在實踐中的再創新。今年以來,針對經濟運行的新情況新問題,宏觀調控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多重目標,在堅持區間調控的框架下,更加注重定向調控,瞄准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確定調控“靶點”,主動作為,精准發力。
一是瞄准深化改革“靶點”。繼續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取消和下放145項行政審批事項,在全國推行商事制度改革,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擴大營改增試點,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等,這些舉措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
二是瞄准結構調整“靶點”。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繼續改善中西部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推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著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
三是瞄准民生改善的“靶點”。扶持小微企業,促進服務業發展,為擴大就業和居民增收提供支撐。加大保障房工程和城市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運用開發性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有效拉動投資促進消費。促進信息、旅游、體育、養老、健康服務業以及職業教育等領域發展,在改善民生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
宏觀調控從區間調控再向定向調控深化,反映了近兩年我國宏觀調控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也是宏觀調控走向更加科學精准的過程。
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當前宏觀經濟出現企穩回升向好態勢,但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下半年要實現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多重目標仍需付出艱苦的努力。要繼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統籌多重目標與多項改革、多種政策的相互關系,堅持定向調控,預調微調,未雨綢繆,遠近結合,突出重點,增強合力,努力保持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動力,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繼續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加強縱橫銜接和協同配套。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為企業鬆綁,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推進“營改增”稅制改革,繼續實施小微企業減負、調整消費稅制度等改革。抓緊出台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影響大的改革舉措,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內生動力。
第二,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加強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水利、能源、生態環保等重大工程建設,擴大醫療、養老等社會急需的服務供給。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充分調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積極性。加快推進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和醫療、養老、教育、文化等領域放寬准入,完善相關價格監管機制和配套改革。引導民間投資通過產業基金、股權置換、特許經營等多種途徑進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公用事業等領域。
第三,支持實體經濟做強,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金融是經濟的血液,金融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當前需要抓好的重點任務。金融資源要向實體經濟傾斜,完善“有保有壓”政策,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在落實對農業、小微企業、服務業降稅減負和定向降准等措施的同時,對於過剩產能行業,要區別不同情況,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和正在推進轉型升級的企業,要給予必要的支持。著力降低融資成本,在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同時解決融資貴等問題,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
(《紫光閣》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