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

甲午戰爭的教訓與啟示

馬勇
2014年08月18日08: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 今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記住歷史,不是延續仇恨,而是記住教訓,知恥后勇,不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1894年的甲午戰爭距今已兩個甲子。一百多年來,世界格局、東亞格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由於最近若干年東亞諸國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分歧,甲午戰爭又成為輿論熱點。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記住歷史,不是延續仇恨,而是記住教訓,知恥后勇,不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首先,分析一下甲午戰爭之所以發生的根源。從當時中國的觀點看,朝鮮是中國的屬國,中朝之間在很長時間有著密切交往,人民之間的通婚,文化的交流,數百年來一直沒有中斷。問題在於,中國畢竟沒有“近代殖民”的經驗,當東方面對西方壓力時,不知道怎樣引領這些屬國轉身向西,甚至不知道幫助這些屬國像中國一樣洋務新政,實行有限度的改革。中國一度選擇了孤立主義外交原則,對於先前數百年“中國的世界秩序”不再有興趣,琉球、越南、暹羅等屬國相繼脫離,至甲午戰前,中國的宗藩體制基本解體,朝鮮成為中國最后一個屬國。

當然,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放棄藩國也有地緣政治考量。在傳統體制下,遍布在中原王朝周邊的屬國,具有拱衛中國、御敵於國門之外的意思,屬於中國的“戰略外圍”。然而到了近代,兩次鴉片戰爭英法都沒有大兵壓境,數千名海軍、數艘軍艦,就可以在中國水域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藩國體制已經沒有辦法御敵於國門之外,所謂“國防外線”到了這時已經沒有意義。

但是,朝鮮與其他諸藩國很不一樣。朝鮮半島扼住了北京的咽喉,在許多中國人看來,丟掉了朝鮮,就意味著國門洞開,意味著外敵可以通過朝鮮半島長驅直入。因此,當日本對朝鮮心懷不軌時,中國不得不出手。唇亡齒寒,清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並不含糊。由此,甲午戰爭就有了一觸即發的可能。

朝鮮問題的發生,除西方勢力東來背景,還與中日兩國面對西方所選擇的對應路線有關。

中國洋務新政發展路徑是“內斂型”的。為了自身發展,中國人心無旁騖,集中精力,集中資源,用三十年時間取得了巨大成就。

與中國的發展道路很不一樣,日本明治維新選擇了一種“發散型”的發展道路,其基本路徑是轉身向西,脫亞入歐。欲達此目的,明治維新思想家一直在啟蒙日本民眾:日本必須走出海島,踏上大陸,與世界諸強競爭。

中國的發展道路有其歷史依據、合理性,逐步放棄一些藩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日本的發展道路咄咄逼人,吞並琉球,進攻台灣,覬覦朝鮮。凡此,都是日本“大陸政策”一個又一個環節。假如超越中日兩國極端對立的立場,兩國發展道路的不同選擇並非讓人感到突兀。

至於朝鮮,到了近代,沒有跟隨中國一起轉變。中國那時沒有精力,也沒有意願顧及朝鮮發展,因而在19世紀60年代法、美等西方勢力試圖進入朝鮮時,中國既沒有向朝鮮提供必要幫助,也沒有盡到敦促朝鮮轉身的責任。相反,當美國尤其是日本與朝鮮發生沖突時,中國以“番國自主”為托詞,拒絕為朝鮮行為背書。

中國的拒絕讓日本有了與朝鮮直接交涉的理由,1875年日本借“雲陽號事件”與朝鮮達成《江華條約》。這是朝鮮被迫開放的開始,也是中國宗主權受到挑戰的起點。日朝兩國在條約中相互確認對方為“獨立主權國家”,中國的宗主權被日朝兩國莫名其妙予以取消。

日本在《江華條約》談判前后使用了一些雕虫小技,確實利用了中國大臣不敢承擔責任的心理缺陷。不過也應該承認,日本通過這個條約將朝鮮強硬拖上了近代軌道,中朝關系降至歷史最低點。

中國當然不會輕易接受這樣的結果。當中國人明白了《江華條約》對中國的意義后,很快開始戰略反擊。李鴻章認為,如果讓日本獨佔朝鮮,對中國的威脅太大,朝鮮不再是中國的戰略緩沖,反而成為日本進攻中國的橋頭堡。要讓朝鮮重回中國“國防外線”戰略定位,就必須設法將各大國引至朝鮮,以“大國均勢”遏制日、俄。

幫助朝鮮對外開放符合中朝利益,日本對此毫無辦法。經李鴻章努力,美、英、法、德、意、俄等相繼與朝鮮簽署通商協議,一個向世界開放的朝鮮在1880年代初大致成型。中國奪回朝鮮事務主導權,即便不再強調所謂“宗主國”,中朝也具有特殊關系,決非日本可比。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很長時間無法平息。不得已,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政府給予援助。而日本獲悉這一消息后,格外積極鼓勵中國政府向朝鮮派兵。

中國政府沒有意識到日本的真實用意,自認為只是在履行宗主國責任,不料這個行動卻中了日本的計謀。

當清軍兩千多人抵達朝鮮時,日本參照1882年《濟物浦條約》,也以保護日商財產生命及公使館為名向朝鮮派兵,而且規模巨大,持續不斷。中方發現苗頭不對,動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但日本有備而來,根本不再理睬中國動議。日本此時目標就是要借這個機會大打出手,一舉驅除中國在朝鮮的勢力。

東學黨起義平息后,日軍並沒有在朝鮮繼續留駐的理由,朝鮮政府也希望中日兩國盡快撤軍。但日人此時節外生枝,提議中日兩國政府攜手共同改革朝鮮內政,以避免東學黨之類事件再次發生。日本清楚中國政府不會答應這樣的要求,因為這意味著中國承認朝鮮不再是自己的單一屬國,承認日本對朝鮮擁有相當控制權。

6月22日,日本對中方拒絕“共改朝政”深表遺憾,表示日本不會因為中國拒絕而放棄這項動議,在朝鮮內政改革完成前,更不會撤退駐扎在朝鮮的軍隊。這份外交照會后來被稱為“第一次對華絕交書”。

既然對華絕交了,日方當然不再顧及中方態度。翌日晨,日軍向朝鮮王宮發動攻擊,並迅速擁戴大院君籌組臨時政府,要求臨時政府宣布廢除朝清之間全部條約,宣布與日本結盟,並邀請日軍驅逐在朝鮮境內的全部清軍。

日本的挑舋激起中國內部不滿。6月25日,清政府最高決策層針對日本的狂妄,要求李鴻章擬定對策。

根據要求,李鴻章有一詳細報告,仔細分析中日軍事實力。李鴻章指出,戰端不宜輕啟。從目前情形看,北洋堪備海戰的戰艦隻有八艘,其余船艦隻能供運輸、練習而已。最近數年,部議停購船械,未能續添,而日本每年必添鐵快新船一二艘,海上交鋒北洋絕對處於劣勢,並無勝算。

至於陸路,李鴻章說,沿海各軍將領久經戰陣,器械精利,操演純熟。然合計不過兩萬人,分布直隸、山東、奉天三省海口扼守炮台,兵力本不為厚,如果讓他們出境援朝抗倭,並非不可,但一是要有充分准備,二是需要時間,不能一經抽調,則處處空虛,轉慮為敵所乘,有妨大局。

李鴻章建議從兩個方面准備:一、如果一定要在朝鮮問題上懲處日本,那麼就應認真准備,假以時日,籌集足夠經費,添置必備裝備,大規模擴充軍力,戰則必勝,不打無把握之仗。二、建議朝廷還是謹慎考慮,不要輕啟邊舋,否則后患無窮。

避免沖突是理性的,只是不管是朝廷內部,還是前線軍人,似乎都還死守傳統宗藩理論,依然將朝鮮想象為中國的藩邦,以為日本對朝鮮的干預就是對大清的蔑視。他們不知道時移勢易,大清不再是過去的大清,日本不再是過去的倭寇,朝鮮也不再是過去的藩國。

日本大規模軍事行動嚴重刺激了中國。7月14日,朝廷指示李鴻章改變原來思路,積極籌備,向朝鮮發兵。李鴻章根據指示,調整布局,抽調精兵開赴朝鮮。

7月21日下午,滿載清軍的“愛仁”號從大沽開行。第二天,“飛瓊”號離港。第三天,7月23日晚,“高升”號從大沽啟程。北洋副將方伯謙率“濟遠”、“廣乙”、“威遠”三艦護航。25日,日本不宣而戰,襲擊“濟遠”、“廣乙”,擊沉“高升”,一千多名清軍官兵命喪大海。

“高升”號沉沒,標志著甲午戰爭爆發。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

中國已進入朝鮮境內的軍隊主要駐扎在牙山一帶,有兩千多人,指揮官為葉志超、聶士成。當他們發現牙山可能將成為日軍進攻對象時,突然感到牙山其實為“軍事絕地”,易攻難守,不宜久留。於是他們主動調整部署,由聶士成將主力撤至成歡驛。

對於清軍的行動,日軍密切跟蹤,悄然完成對成歡驛的包圍。28日拂曉,日軍突然發動進攻。幾個小時激戰,日軍佔領成歡驛,聶士成率眾突圍,向平壤集結。

成歡驛之戰,清軍損失兩百多人,並不算多。但這一戰卻使清軍問題暴露無遺,失敗主義情緒此后一直在清軍中彌漫。相反,日軍卻通過牛刀小試,贏得了先機,振奮了軍心。

進入9月,日軍分批進逼平壤,逐步完成對平壤的包圍,切斷清軍退路。9月12日,日軍分東西兩路向平壤發動大規模進攻,清軍將領馬玉崑、左寶貴、衛汝貴等率部奮力抵抗,戰斗至15日,雙方互有死傷。

平壤戰役是甲午戰爭中近乎唯一的亮點,但終因日軍死死圍困,清軍有全軍覆滅之虞。清軍最高統帥葉志超決定放棄平壤,保存實力。結果,兵潰如山倒,后撤清軍猶如驚弓之鳥,潰退中國境內。

兩天后,9月17日上午十時,中日海軍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水域狹路相逢。

十二時五十分,兩國艦隊相距五千米時,日艦第一游擊隊突然左轉,直奔北洋艦隊右翼。猶豫片刻,北洋旗艦“定遠”艦終於發出黃海海戰第一炮。三分鐘后,日本聯合艦隊“鬆島”號發炮還擊,旗艦“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摧毀,整個北洋艦隊指揮系統在第一時間陷入癱瘓,海軍提督丁汝昌身負重傷,指揮系統失靈,此后各戰艦基本上各自為戰,激戰五個小時,至下午五時許,“經遠艦”被擊沉,戰斗結束。

是役,為甲午戰爭轉折點。北洋“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艘軍艦或被擊沉,或被擊毀。日艦“鬆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受重傷。清軍死傷千余,日軍死傷六百。北洋戰艦退守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黃海制海權,以及中國門戶,均落入日軍手中。

此后,日軍乘勝追擊,大本營分兵南北兩路登陸作戰,試圖劍指北京,威逼清政府簽訂城下之盟。清軍雖有頑強抵抗,但始終無法有效遏制日軍強勢進攻,轉敗為勝的希望越來越渺茫。1895年2月11日夜,被圍困在劉公島很長時間的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吞食鴉片自殺。劉步蟾、張文宣等將領也在此前后自盡身亡。

丁汝昌自殺后,美籍洋員浩威提議守島將士借用丁汝昌的名義投降。2月14日下午,雙方將領簽署投降書。17日,日軍開進威海港,清政府傾三十年國家財力營建的北洋海軍,一度號稱“亞洲第一”,甚至世界第六或第八,至此全軍覆沒,成為歷史陳跡。

威海之戰使甲午戰爭的敗局已無法換回。先前的清廷即便在朝鮮陸地、大東溝海戰連續失敗,但隻要本土防線不被突破,日軍不大規模登陸作戰,京師不受戰爭影響,戰爭總能支撐下去。現在,京師門戶洞開,清廷在現實面前醒悟,終於知道李鴻章為什麼在戰前反復告誡不要輕啟戰端的理由了。隨后,清政府的選擇隻有一條路,那就是屈辱求和。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有多種原因:一是中國缺少一個真正的戰略,不知道面對“近代”究竟應該怎樣處理朝鮮這類問題﹔二是虛驕,三十年洋務新政的增長被嚴重虛夸,誤導了中國的決策層﹔三是雖然建設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但在諸軍種配合聯合作戰方面,清軍基本上還處在“前近代階段”,與日軍大本營體制無法同日而語。

至於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諸方面因素,中國人在甲午戰后都有反省。1895年后漸次展開的維新運動,就是基於戰爭失敗而發起的一場改革。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該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紫光閣》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