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

撕裂的土地——科索沃考察的印象

孔寒冰
2014年08月11日14: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編者按:作者於2014年受邀在科索沃訪問考察,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與那裡的阿爾巴尼亞族人和塞爾維亞人深入接觸,耳聞目睹,深切感受到在這片土地上,阿塞兩族之間因為歷史糾紛、民族矛盾以及外力干涉等原因,對對方充滿排斥和對立。科索沃雖已建“國”,但這片土地上的民族關系和情感仍是被“撕裂”的,阿塞兩族的民眾雖然也對科索沃“獨立”充滿信心,但內心深處卻又因為這種現狀而對未來感到一片迷茫。當今世界不僅存在一處“科索沃”,類似熱點和地區還有很多。本刊希望通過展現在科索沃這片被民族對立撕裂的土地上,阿塞兩族之間和睦相處的巨大困境,給讀者以思考和借鑒。

自2008年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以來,科索沃在聯合國的政治框架內,主要依靠北約的軍事保護和歐盟的經濟支持,進行國家建設。盡管包括中國、俄羅斯、塞爾維亞等在內的許多國家尚未承認,科索沃獨立成“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然而,宣布獨立成國是一回事,真正成為一個主權國家又是另外一回事。經濟發展上的脆弱無力,政治建構上的雜亂無章,對外關系上的空間有限,都表明科索沃在后一個方面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其中,制約科索沃國家建構最重要的因素便是阿爾巴尼亞民族和塞爾維亞民族的關系。筆者通過對科索沃的深入考察,切身感受到了這是一片被民族對立所撕裂的土地,而現在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兩族之間的和睦相處異常艱難,其中的教訓極其深刻。

撕裂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與沖突

游走在科索沃,我看到、聽到和感受到了撕裂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與沖突。科索沃宣布“獨立”后,也有了自己藍底、黃色地形圖和六顆白色星星組成的“國旗”。但是,這面旗幟主要懸挂在阿族人聚居區,塞爾維亞族人聚居區則少見,作為“獨立國家”象征的“國旗”沒有得到境內塞爾維亞族人的認同。在背靠塞爾維亞的北部城市米特羅維察市,伊巴爾河將它分為兩部分,阿族人住在橋南,塞族人居於橋北。塞族人聚居區裡不僅沒有科索沃的“國旗”,而且到處都是塞爾維亞的國旗和塞爾維亞領導人的像。在周邊都是阿爾巴尼亞人的塞族聚居區,塞爾維亞的國旗不可能被大張旗鼓地挂在外面,只是放在室內家中,但絕對見不到科索沃“國旗”。如果說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國中之“國”的話,那麼,塞族聚居區就是科索沃的“國中之國”。

大橋的南北都很繁華,路兩邊都是五六層甚至十來層的高樓,但都不算新,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轉完米特羅維察城區之后,我得到的深刻印象是,大橋連接的似乎不是一個城市,而好像是兩個國家。阿族人佔據的南邊挂的是科索沃國旗和阿爾巴尼亞的國旗,大街兩旁商鋪的標牌、廣告等也都是阿爾巴尼亞文字,走在路上的婦女多半都用圍巾包著頭,有的還穿著長袍。所有這些與一座有兩個宣禮塔的大清真寺遙相呼應,民族和地域的特點非常明顯。大橋的北端更是如此。橋頭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紀念碑,碑身刻滿人名,上頭是東正教的十字架和聖像。過一條馬路,有一個不大的街心廣場,周邊是街道、商鋪和居民樓。廣場上有一座人物雕像,刻的字是“格裡高利•斯捷潘諾夫,1868—1903”,它的兩邊高懸塞爾維亞國旗,所有能見到的文字都是塞爾維亞語。這哪裡是科索沃,分明是貝爾格萊德!

在普裡什蒂納西北不遠的地方,有一座蓋齊曼紀念塔。1389年6月,巴爾干各民族在塞爾維亞大公的帶領下同前來征服的土耳其人在這裡大戰,雖然最終巴爾干聯軍失敗,但塞爾維亞勇士米洛什•奧比利奇夜裡隻身闖入蘇丹大帳殺死了穆拉德一世。這座塔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塞爾維亞勇士而修建的。帶我來此處參觀的是兩位阿族人,他們告訴我,每年6月巴爾干半島上的塞族人都要來此舉行紀念活動,但沒有一個阿族人參加。我問為什麼?他們說,這是一場塞爾維亞人的戰爭,與阿爾巴尼亞人沒有任何關系。科索沃自古以來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故鄉,塞爾維亞人到這裡來打仗,后來還佔領了這個地方。所以,他們和土耳其人一樣,對阿爾巴尼亞人來說都是侵略者。

在科索沃訪問期間,我到了許多大城小鎮,其中有阿族的也有塞族的。在與當地居民交談的過程中,我最關心的當然是塞阿兩族的關系。參觀佩雅修道院需要買兩歐元的門票,門票上不僅印著修道院裡的東正教堂,而且還有對這座修道院歷史的介紹,特別強調了它與塞爾維亞人的關系。陪我同去的阿族司機說,那上面寫的全是瞎說,因為這塊地方原本是阿族人的,后來被塞爾維亞人生生搶去。修道院裡的一個年輕的塞爾維亞族修士則對我說,科索沃自古以來就是塞爾維亞人的,教堂及裡面的壁畫就是很好的記錄。並說,現在阿族學校全都是用假史教育后代,培養他們對塞族的仇恨。

難以彌合的裂縫

現在的科索沃有兩百多萬人口,其中92%是阿爾巴尼亞族,5.3%是塞爾維亞族,其他民族合計佔2.7%。除了北部的米特羅維察背靠塞維爾維亞之外,其他的塞爾維亞族人聚居區差不多都為阿爾巴尼亞族人所包圍。

雖然阿塞兩族的關系說不上有史以來就非常好,但也絕不是一直就像現在這樣充滿著對立和沖突。在科索沃期間,我在與兩族的普通民眾進行交談時,都問過兩族關系的問題。他們的回答竟有很強的相似性,那就是在1999年戰爭之前,特別是在南聯盟時期,他們混居在一起,有比較密切的交流,相互關系大體上還算和諧。但是,北約轟炸南聯盟使阿族人和塞族人之間的關系迅速惡化,前者要求科索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后者堅決反對科索沃離開塞爾維亞。2008年科索沃宣布“獨立”之后,塞族人也試圖從科索沃分離出去。現在的科索沃,就是這樣一個連環套。

上面提到的那些裂痕都是表面上的,多為民眾之間的,但絕不是本質和根本。科索沃承載著塞阿兩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在歷史的長河中,科索沃先后受制於拜佔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4世紀中葉,它曾是塞爾維亞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有“塞爾維亞的拜佔庭”之稱。1389年科索沃戰役之后,科索沃開始受土耳其的統治,逐漸成為巴爾干半島上阿爾巴尼亞的政治、文化和地理中心。所以,塞阿兩族對科索沃都有難以割舍之情,而一些大國就利用了這種情感將其分而治之。1912年歐洲六大國劃定阿爾巴尼亞的疆界時,將科索沃劃分給了塞爾維亞。1939年,意大利佔領南斯拉夫期間,又將科索沃大部分劃給了阿爾巴尼亞。二戰之后,科索沃重回塞爾維亞手中。在這過程中,塞阿兩族之間的恩怨被大國這種錯位的對待復雜化了。

在訪問科索沃期間,我深深感受到,無論是阿族人還是塞族人對兩個民族在一個國家中和睦相處似乎都不抱有希望,都在不斷強調兩個民族之間歷史的和現實的矛盾與仇恨。在科索沃,為了塑造對統一“國家”的認同,曾有人主張不分阿族人和塞族人,也不管信仰伊斯蘭教還是東正教,努力建構“科索沃人”,就像波黑要不分民族和宗教信仰地塑造一個“波斯尼亞克族”一樣。“絕對沒有這種可能”,當我問及這種提議時,不論是塞族還是阿族的受訪者都毫不遲疑地這樣回答我。我問為什麼是這樣?他們共同的看法是,阿族人認同的是阿爾巴尼亞,而塞族人認同的是塞爾維亞,從古至今幾乎沒有交叉承認,未來也不可能有。

正常化國家之路困難重重

科索沃單方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成國后,塞爾維亞則宣布絕對不放棄對科索沃的主權,但承諾不會動用武力阻止。國際社會對科索沃獨立的態度也不一樣,有的承認,有的不承認。“科索沃感謝你”(www.kosovothanksyou.com)網站宣稱,截止到2014年5月,已有108個國家承認科索沃為獨立國家。但是,除塞爾維亞之外,包括中國、俄羅斯、希臘、羅馬尼亞、西班牙在內的許多國家至今仍然沒有承認科索沃是獨立主權國家。

現在看來,科索沃獨立成“國”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但在各方面離建構成真正的獨立國家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透過民眾的眼神,可以看到雖然他們對科索沃獨立充滿信心,但對如何能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又很迷茫。畢竟科索沃居於西歐北美的卵翼之下,處在國際政治的風口浪尖,糾結在過去與現在、歷史與文化的沖突當中。

根據2008年宣布“獨立”之后不久生效的新憲法,科索沃實行的是多黨議會民主制。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四年一屆。在議會的120個議席中,100個屬於阿爾巴尼亞族,10個屬於塞爾維亞族,其他民族10個。在2011年2月選出的第一屆議會中,科索沃的兩個主要政黨科索沃民主黨(PDK)和科索沃民主聯盟(LDK)分別獲得34個席位和27個席位。前一個政黨成立於1999年,其前身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與南聯盟對抗的阿族武裝科索沃解放軍。后一個成立於1989年,領導人是主張以和平方式追求科索沃政治獨立的魯格瓦。科索沃也有“總統”,由議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任期為五年。在2010年底進行的選舉中,B.帕佐利當選為“總統”。但是,由於黨派斗爭,2011年3月“憲法法院”裁定議會這次“總統”選舉過程因違憲而無效。最后,在美國駐科索沃大使館的協調下,各黨派同意選舉時任科索沃警察總署副署長的A.亞西亞加為“總統”。2014年6月,科索沃舉行了新的議會大選,民主黨獲得37個議席,民主聯盟獲得30個議席,但政府組建尚在商討中。

在經濟層面上,我感觸最深的是它經濟發展的低迷和民眾生活水平的低下。按照國際匯率計算,2011年科索沃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為64.52億美元,人均3534美元。考慮到近一半的人在海外工作,科索沃的GNP(國民生產總值)要高於GDP。盡管如此,科索沃的經濟蕭條還是到處可見,沒有能夠支撐國民經濟的企業。站在普裡斯蒂那的高處山坡上,能看到的隻有一個規模不大、冒著濃煙的火力發電廠。城市裡最多的是賣雜貨的小商店和小咖啡館,路邊最多的是少見有車加油的加油站和拆解舊汽車的小作坊。由於經濟增長無力,難以創造出足夠多的就業機會,科索沃的年輕人多半都到西歐找發展機會。結果,勞動力的大量流失造成科索沃的經濟發展更加缺乏動力。大到政府開支小到街心公園建設維護,都需要外部特別是歐盟的資助。2013年,歐盟援助了科索沃七千多萬美元。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科索沃的失業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據說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數比例高達37%。

毫無疑問,科索沃最棘手的問題還是阿爾巴尼亞族和塞爾維亞族在國家、歷史、文化和宗教等方面仍無相互認同,積怨甚深。不過,就目前而言,兩族之間的沖突在減少,偶有出現也處於可控狀態。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索沃的安全局勢全靠聯合國維和部隊來維持。在科索沃各地,人們很容易看到北約各國的部隊。印有“KFOR”字樣的軍車不時地從公路上疾馳而過,北約士兵到處可見。科索沃境內的許多塞族名勝也都處於北約部隊的保護之下。

在對外關系層面上,科索沃雖然自稱有一百多個國家承認,但在國際舞台上的實際活動空間有限,接納它的隻有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成為歐盟和聯合國的成員仍是遙遠的事。同塞爾維亞的關系更是直接制約科索沃與國際社會接近的程度,近兩年來雙方雖然開始對話並有些進展,但要實現真正的正常化還是困難重重。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