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吳瓊花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取決於每個芭蕾舞者的成長環境、時代背景。但每一代吳瓊花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種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直都有傳承的。”
與《紅色娘子軍》的緣分,始於她剛到中芭時飾演群舞中的女戰士,而從女戰士到主角吳瓊花,她用了整整十年
“今天的味道是明天的回憶。”這是朱妍在新浪微博上的最新一條更新。朱妍的微博名字是“朱妍的芭蕾圈”,沒有認証,沒有加V,低調得好像是一個平凡的小女生。微博更新速度也不快,偶爾有一張劇照,總是遠遠的背景。偶爾有一點感慨,比如:女人再成熟,再身經百歷,她終歸是個女人﹔有時也勵志:每一個凡夫俗子在修行的路上都是披荊斬棘的,因為,他已經在路上了……
這是一個豐富的女子,有著舞者的堅強,也有著小女子的柔美,文藝范兒十足。單看微博,很難與曾經獲獎無數,演遍經典芭蕾舞劇目女主角,第五代《紅色娘子軍》的旗幟性人物朱妍聯系在一起。但這的確是朱妍,中國芭蕾舞劇團的首席舞蹈演員。
芭蕾,或是這個行當,不斷讓我明白道理,尋找答案,從困惑中解脫,修正自己的行為,我想這也是所謂的修行吧。 ——朱妍
1987年,幾個手拿軟尺的大人走進沈陽少年宮業余芭蕾舞班。軟尺在小姑娘們的身體上比比量量:量身體比例,腿要比上身長過12 厘米才可以入選沈陽音樂學院附屬舞蹈學校。12厘米宣告朱妍與芭蕾一輩子的緣分,天然的身體條件讓芭蕾舞選擇了朱妍,朱妍從少年宮到了沈陽音樂學院附屬舞蹈學校,那一年,她9歲。
每天就是練功。芭蕾挑戰的就是人類能力極限,而練功更是件想都想不出的艱苦活兒。小朱妍很刻苦,但也有自己的困惑,為什麼自己那麼用功地練,就是不出汗,而不出汗在老師那裡就過不了關,所以,她總是要比別的孩子多練,“感覺自己笨笨的。”是那時朱妍的感受。憑借著8年扎實的基本功,朱妍考入北京舞蹈學院。
1995年,即將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的朱妍,剛剛進入中央芭蕾舞團實習,便在中芭的經典劇目《睡美人》中擔任獨舞,繼而被留任。剛剛進團不久的朱妍,團裡給了她兩次機會演一個主要的角色,但關鍵時刻,她先崴了左腳后又崴了右腳。當其他團員動身去美國參加國際演出時,躺在中芭一樓醫務室治療床上的她不禁痛哭,因為她不得不休息長達八個月時間養腳。
放棄還是繼續,這個問題在朱妍腦海中盤旋著,恍若有點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的味道,最終,懷著“放棄會不甘心”的心情,她在養好腳之后繼續留下來等待機會,當時20歲的她,在人才濟濟的中央芭蕾舞團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星星。
養好傷回到中芭的朱妍,開啟了拼命練功的模式。從早上九點半到下午五點,除去中間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中芭的練功房是朱妍的身影。一雙芭蕾舞鞋的壽命短得令人遺憾,勤奮訓練的她每周會跳壞三四雙舞鞋。之后中央芭蕾舞團開始排演經典的舞劇《天鵝湖》,她從獨舞演員當上了主要演員,她扮演性格完全不同的黑、白天鵝兩個角色,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與《紅色娘子軍》的緣分,始於最初的群舞,那時她剛來到中芭,飾演群舞中的一個女戰士。而從飾演女戰士到飾演主角吳瓊花,她用了整整十年。
“每次緊握拳頭的時候,都想到學校裡學的手臂要像天鵝的羽翼一樣輕輕落下,而這部舞劇要求拳頭要有力。從內容上看古典芭蕾描寫的都是情感居多,而這部劇描寫的是革命,展現階級仇恨。”朱妍回憶著初次飾演戰士的情景。那時的朱妍並不能深入劇情,在情感上和海島女戰士們“達成一致”有一定的難度。她只是按照技術要求做著相關動作。
雖然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曾是“政治符號”的象征,張藝謀電影《歸來》的前半部更營造了一種“紅劇”的文革語境。但《紅色娘子軍》的忠實觀眾一直甚眾,今年適逢《紅色娘子軍》首演50周年,中國芭蕾舞劇團更是帶著它全國巡演乃至世界巡回演出,這早已超出了其政治范疇,將其視為藝術作品或者文化現象更為合適。
而作為中國芭蕾舞劇團裡的人,或許更明白這一劇目在中國芭蕾舞歷史上的重要性。能成為《紅色娘子軍》的主演是每個芭蕾舞劇團人心中的一個追求。
從1997年到2007年這十年間,朱妍憑借著完美的技術以及優雅的舞姿,詮釋著一個又一個世界芭蕾舞劇目中的經典角色,比如,《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大紅燈籠高高挂》、《牡丹亭》等等,但是,她還沒有跳過吳瓊花。
朱妍的氣質優雅高貴,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她更適合演繹那些芭蕾舞劇目中的小姐,公主以及貴婦人形象。而吳瓊花要求是革命的、激情的,在氣質上有些不大協調。但是如果不演吳瓊花,又怎能過了自己內心的那一關呢?“這是我們國家的經典劇目,如果自己不演繹,會覺得是自己從藝生涯的遺憾。”
朱妍開始在情感上向吳瓊花靠攏。她開始看那個時期的電影,更是看了無數遍《紅色娘子軍》的電影,可依舊覺得劇中女性的激憤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團裡組織《紅色娘子軍》劇組的演員去軍訓,體會軍旅生活,加深了她對劇作的理解,每天的訓練,讓嬌娘子變成了娘子軍。
軍訓結束后,朱妍再一次在寂靜的排練教室裡靜靜的聆聽著音樂中或激情或哀婉的片段,腦海中展現出了一個具有豐富情感世界和理性思考的女奴,瓊花變得鮮活了。瓊花的痛苦,最初只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憤怒,一種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激情,用逃跑做了不甘的表達,卻以失敗告終。紅軍黨代表洪常青帶來的幫助、教育和啟示給她黑暗的命運帶來了光亮,她知道改變自己命運所要走的路。在這一瞬間,朱妍明白了,瓊花的出走是推翻夫權制社會,推翻對女性的操縱和壓抑,這一瞬間,朱妍終於頓悟。
感情上與吳瓊花取得共鳴,朱妍在舞蹈動作中也開始揉入中國元素。排演芭蕾劇目《紅色娘子軍》,演員需要付出比其他劇目更大的體力,需要手持長槍,做迎風展翅,或者大跳,而西方古典芭蕾通常手中隻有一把羽絨扇。
在技術要領方面,《紅色娘子軍》是以芭蕾舞為載體,加入了很多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比如翻蹦子,芭蕾的旋轉是平轉,而蹦子是手和地面垂直,從胸腰處折九十度的轉,還有古典舞的身子韻律。朱妍大學學習的是古典芭蕾,要新學一種舞蹈,把芭蕾范兒變成中國古典舞的范兒,把芭蕾的身體語言和思維習慣調整成中國式的肢體語言,還是挺困難的過程。但是為了精益求精。別人下了排練場,她一個人繼續練習。她從不怕付出,也因此收獲著一段又一段成功。
一位資深芭蕾舞劇目的愛好者在十幾年前就曾經看過中國芭蕾舞劇團排演的《紅色娘子軍》,當他看到朱妍版本的吳瓊花時,忍不住寫下了這段文字——
同樣的樂曲,同樣的布景,同樣的燈光,同樣的服裝,同樣的鐵鏈,吳清華,不,又改回吳瓊花了,以和當年同樣的舞姿開始了今天的演繹。而今天演瓊花的朱妍,不愧為當今中國的芭蕾女皇,無論是身體條件還是芭蕾基本功,都超過了前輩。隨著劇情的發展,她的激情似乎也逐漸調動起來。見到洪常青后那一連四個“倒踢紫金冠”,活脫脫當年薛菁華的翻版,而且似乎更加抒展。要知道,我們看到的薛菁華是在拍電影,可以精雕細琢。再到瓊花控訴參加紅軍一場,演員已經進入了角色,動作剛勁有力,將萬千觀眾內心的經典再現了出來。不僅是朱妍,台上幾乎所有的演員,都不再有任何“軟”的感覺。演洪常青的李科,演連長的金佳,以及那些持槍舞刀的女戰士們,個個英姿颯爽,斗志昂揚。
那是2008年朱妍在北大百年大講堂演出時給觀眾留下的深刻印象。台下座無虛席,在開演前還有人四處尋票,觀眾大都為年輕人。朱妍,帶著她所理解的吳瓊花獲得了大眾的認可。
“其實,在跳吳瓊花之前,我演過很多次群舞戰士,也為演繹這一經典角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吧。”朱妍語氣溫和輕柔,那些日日夜夜練功,尋找感覺,琢磨動作的煎熬,都幻化在舞台的光芒中。
“雖然離開的那天終將會到來,但站在這裡那一刻已經不重要了。”
——朱妍
站在舞台上的朱妍一直那樣耀目,1999年,朱妍受瑞典皇家芭蕾舞團的邀請客席主演《仙女》﹔2000年她又一次受邀參加美國維利藝術節﹔2002年6月,她應邀赴新西蘭國家芭蕾舞團客席主演《天鵝湖》﹔2005年,她參演了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的《仙女》……在中國芭蕾走向世界的關鍵時代,朱妍作為走在最前沿的女演員之一,向全世界証明了中國芭蕾舞演員的水平和實力。
2003年,她主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挂》獲得英國《泰晤士報》的高度贊揚,2010年,由她主演的《牡丹亭》去德國演出時,德國漢堡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團長如此評價她:“表演很真實。”或許意境般的中國愛情故事並不一定讓他看懂,但朱妍的表演卻讓他感受到女主角追求愛情的那份純粹。而這一份肯定讓朱妍很感動,她說:“之所以我很在乎他的評論,是因為我這麼多年追求的理想中狀態,一直做的努力或堅持都是對的。”
今年,《紅色娘子軍》公演50周年世界巡演,她又當仁不讓的成為劇團的A角,每天忙的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但這個過程,於她,是享受的。此時的朱妍,已是15年來中央芭蕾舞團目前最有資歷、擔當主角最多的女演員之一。她現在是中芭演員隊隊長,國家一級演員,曾獲文化部“杰出青年”和“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她說:“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傳承一種精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種正能量,一種面對困境不妥協、自強不息的能量。”
“我覺得這輩子能跳舞還是很幸福的,而且也是上天的一種恩賜”,朱妍說。她也曾經說過,自己一刻都離不開那個舞台,隻要是“我的這場演出演得特別投入或者特別好,得到的反響也特別好,我真的會覺得很幸福、很幸福”這種簡單的幸福會讓朱妍心裡滿滿的。
要強的她也會在微博上寫下這樣的話:每當看到別人站在更大更輝煌的舞台時,難免會與之比較,但是摸心自問時,好像更喜歡干的這個事兒,靜靜的、沒有喧囂,哪怕是沒有化妝間,沒有側台的小舞台,心無旁騖的跳著我的舞,說著我的話。跳舞已經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但是她也清楚芭蕾舞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對於年齡,她並不會心生恐懼。她覺得一個舞者,並沒有一定的年齡限制,隻要身體允許,她會一直跳下去。
“雖然離開的那天終將會到來,但站在這裡那一刻已經不重要了。”她在微博中這樣寫道。她也會感慨:“年紀越大,越可以省去演的成分,生活裡的觀眾不過是自己的想象。舞台上則不然,台下的是實實在在的觀眾,那個時候必須得演,而且要演的連自己都分不清真假。”對於表演,對於舞台,對於芭蕾的熱愛讓她的舞蹈顯得如此真誠。
“恨不得隻爭朝夕,一揮間才發現已走過了那麼遠、那麼久。忽然間恍惚這是來時的路嗎?還是出發時的衷願嗎?其實我想說,不管你的夢想多大多小,追尋的路上都不要丟掉身上閃閃發亮的那些東西。”於朱妍而言,那些閃亮的東西,代表著純粹,真誠,干淨。
對話朱妍
《中華兒女》:這一次去古巴表演,感受最大的是什麼?
朱妍:這一次,中國芭蕾舞劇團隨習主席出訪古巴,作為中巴文化交流的的一部分,中國芭蕾舞劇團與古巴芭蕾舞劇團同台競技,一起出演經典劇目,互相切磋,感覺受益很大。
《中華兒女》:在網上看了很多資料,您演過很多經典劇目,《紅色娘子軍》是在很多經典劇目之后您領銜主演的,飾演吳瓊花這一角色與飾演其他角色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嗎?此時再飾演這一角色與第一次飾演吳瓊花這一角色又有什麼不同呢?
朱妍:做為中芭第五代“吳瓊花”演出代表,我們的成長環境,以及心理感受肯定是距離這一角色有差距,我們會通過軍訓等各種訓練項目來拉近與那個時代的距離,此外,我們劇團有一個很好的傳統,會請曾經出演過吳瓊花的老一輩藝術家來和我們講座,通過傳幫帶,拉近與那個時代的距離,這也是一種精神傳承吧。現在,再演繹吳瓊花與第一次演出肯定感受所有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這一人物理解的加深,自己的理解也在遞進。也會在動作,眼神方面做出一些調整,雖然人物角色是一定的,但每一次舞起時,並不是程式化的,會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中華兒女》:您是公認的第五代《紅色娘子軍》的代表人物,您能評價一下您這一代吳瓊花與其他四代吳瓊花之間的差別與共性嗎?
朱妍:每一代吳瓊花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取決於每個芭蕾舞者的成長環境、時代背景。但每一代吳瓊花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種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直都有傳承的。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