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一些領導干部時常私下抱怨現在“當官難了”,開始變得“官不聊生”了。這話多少有些矯情,或許是當慣了“官老爺”,便忘了當公仆的本分,心裡難免泛酸。看來,叫“苦”的干部,更應先補補課。
清廉乃干部之魂,勤政是公仆之本。任何“為官不易”的論調,任何“為官不為”的行徑,實質上都與黨的宗旨觀念、法律規章背道而馳。 現在覺得“為官不易”,大概是因為過去高高在上“為官太易”,在整風肅紀的大勢下,取消了那些本不該享有的待遇,消除了那些百姓反感的特權,吃請不行了,收禮不敢了,權力附加的“紅利”不能了,當官越來越不自在、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於是乎,部分官員開始手足無措了,這也不讓干,那也不讓干,好,那就干脆啥也不干,省的招惹“麻煩”,工作也能推就推,能躲就躲——這顯然是在鬧情緒,大有沒有“特權”就“撂挑子”,沒有好處就“打太極”之勢。
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官本位思想開的花,是扭曲權利觀結出的果,損害的是社會公平和正義,侵佔的是群眾資源和利益。
應該知道,當官本來就不易,清正廉明是底線。不可否認,面對社會轉型期、改革深水區、發展攻堅期,統籌協調各方利益、處理各種矛盾的難度確實很大。領導工作的確不好做,可干事創業又何時容易過呢?特別是變革的時代,正在加快從“官本位”向“民本位”轉型。“做人民公仆”不是一句空話,為官者必須厘清身份,清除特權思想,不忘當初誓言,才能從思想和行動回歸到人民公仆的本位。
立黨在公,興黨更在公。當官為什麼、用權干什麼、身后留什麼,是每個干部都應當常問常答、躬身自省的人生命題。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無論何時何地,堅持正確的原則,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不疲倦的斗爭。”總而言之,如果還記得入黨的誓言、還沒忘我黨的宗旨,那麼,當官豈能容易?
至於“官不聊生”的抱怨,更是荒唐至極。若真心覺得“官不聊生”了,不妨“挂印而去”。但隻要在其位就必須謀其政,當官多難也不能成為繞行躲事、推托躲避、無所作為的“擋箭牌”。如果“不易”就“不為”,假設沒有“利”就不出“力”,不僅貽誤改革發展事業,更會影響黨的執政根基﹔如果把遵守黨紀和規章制度理解成“多說話、多干事容易出事,少做少出錯,混事求多福”,消極應付、碌碌無為,不僅偏離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正確導向,還將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彰公道則天下廉,存私心則政權腐。領導干部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就應該少一些“為官不易”的矯情,多一些主動接受監督的自覺,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讓“為官不易”成為常態和習慣。梁家河的村民憶起當年的支部書記習近平,依然感慨不已,他“什麼活兒都能干,什麼苦都能吃”。當年打壩,零下十幾度,河渠裡冰塊很厚,先要用手搬冰塊,再鏟掉凍土,掏土、推車子、夯土……連當地人都怕干這活,可習近平卻第一個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裡干,手上磨出了血泡。村民們說:“他帶頭干,我們咋好意思不干?”這其間的辛苦不易,可想而知。焦裕祿面對蘭考自然災害的肆虐和貧困落后的實際,一開始就立下雄心壯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當他得知自己病情很重時,還豪邁地說:“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把沙丘治好。”這種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奮斗精神和愛黨為民的理想信念,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
當干部就必須付出更多辛勞,接受更嚴格的約束。習近平總書記常說,“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隻有領導干部做到事業有我、功名無我、奉獻忘我,才能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致力改革不怕難,發展為民謀幸福,永遠同人民心連心。這樣,失去的是自在用權的不當利益,收獲的卻是心地安然、坦蕩亮堂的自在人生。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
(山西《前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