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記者 張微微
2014年07月04日10: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張雪梅:“最大的遺憾就是為群眾做的事太少!”

有一位姑娘,韶華歲月,卻忍受著癌症的折磨﹔

有一位黨員,罹患重病,卻書寫著人生的風華﹔

有一位村官,家境貧寒,卻無怨無悔幫助別人﹔

她,就是巴中市恩陽區尹家鄉大埡口村大學生村官張雪梅。

1986年臘月二十九,張雪梅出生在恩陽區鎮廟村一個普通農家。

在農村長大的人,對泥土有一份與生俱來的感情。2009年,大學畢業的張雪梅放棄了廣州中順集團提供的月薪3000多元的優厚工作待遇,競聘到尹家鄉大埡口村當村主任助理。

一個大學生當村官能做什麼?社會在質疑。張雪梅用行動回答:我要力爭做得更多、力爭做到最好。

上任不到一個月,她就跑遍全村6個社,200多頁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她挨家挨戶了解的情況。

當她將一份《關於大埡口村現狀與出路的思考》的調研報告送到村支書王學芳和村主任鄧文喜手裡的時候,兩位又喜又驚。“交通”“產業”是報告的關鍵詞。王學芳說:“報告寫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4年來,村道路建設工地上留下了她的倩影,中草藥種植園印下了她的足跡,糾紛調解的小路上回蕩著她的笑聲,人口普查的走訪中充滿著她的溫情……幾年來,她先后捐助13名村民和兒童,為3名大病患者籌措治療費用10萬余元。

而今的大埡口村,所有村組公路全部硬化,打通了到閬中市和儀隴縣的聯網公路﹔重建了村級陣地﹔新建了小學﹔人均純收入由3451元增長到5636元。

因為天生愛笑,張雪梅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微笑天使”。

然而,上天卻和這個“微笑天使”開了個殘酷的玩笑:2012年4月,張雪梅被檢查患上了乳腺癌。

她叮囑丈夫,一定不要把她的真實病情告訴別人,自己要與病魔作斗爭!隻要身體稍微允許,她還會到村裡走一走、轉一轉,看看還有哪些工作沒有做好﹔去陪那些孤獨的留守老人聊天、去幫助那些小學生補習功課……甚至與大家一道參與抗洪搶險。

“如果能夠活下去,我要努力回報社會,關心幫助更多的人。”張雪梅說,“如果我不在了,我願意捐出自己有用的器官,讓別人用我的眼睛多看看這個精彩的世界,用我的心臟去感知社會的溫暖……”

楊宏林:“用一切辦法讓全村百姓發展致富”

在生他養他的宋家溝村,他一人兼當村支書、“菜農”“農技推廣員”“農科教師”、合作社“理事長”等多種角色﹔他把種植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群眾,用心用情服務父老鄉親﹔他是一個陽光干練、質朴壯實的小伙子,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村官。

這個小伙子叫楊宏林,2008年從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的他,放棄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通過考試,回到家鄉廣安市岳池縣當上了一名“村官”——真武山村黨支部副書記。

回鄉做村官,楊宏林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他在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在農村干出點名堂來。

2010年5月,由他牽頭的全鄉第一家合作社——“岳池紅陽蔬菜專業合作社”在宋家溝村成立了。在他的帶領下,全村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100多畝,僅此一項,人均年增收近百元。2010年12月,通過自我推薦,公推直選,楊宏林高票當選為宋家溝村黨支部書記。

“作為村支部書記,不是頭上多了光環,而是多了責任,要用一切辦法讓全村百姓發展致富,讓村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帶著這個願望,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道,深入到全村挨家挨戶調查了解,理清了發展思路——把宋家溝村打造成“岳池鄉村旅游第一村”。

五年來,楊宏林以實際行動,給大學生村干部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隻要腳踏實地,就會實現人生的夢想。

王科:“為父老鄉親奉獻微薄的力量”

資中縣甘露鎮是有名的“枇杷之鄉”,但前幾年由於品種老化、管理不善等原因,枇杷銷路一直不暢。2007年,甘露枇杷甚至1斤賤賣到2毛錢,近百萬斤枇杷挂爛枝頭。

慘象刺痛了時任資中縣甘露鎮玉皇村村主任助理王科的心,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甘露枇杷重新煥發活力。

為解決品種問題,王科大量收集枇杷品種優化技術,多次到成都、重慶等地考察市場,艱辛努力換來成功,大五星枇杷技術改良成功,果農們翹起了“大拇指”,改種大五星枇杷的種植戶一下增長了453戶,種植面積達到2400多畝。為解決管理技術問題,王科協調鎮農技站把一批果農培訓成了管理技術骨干,再組織每名技術骨干幫帶5戶種植大戶,確保每個種植大戶都能得到技術支持。

與此同時,王科還把“豬—沼—果”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向果農們進行宣傳,向大家灌輸了新的種植管理理念。

為解決銷售問題,王科通過與甘露枇杷產業黨總支協調,成立枇杷銷售公司並到省內外跑市場。2012年,甘露枇杷銷售達80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近萬元。

萬畝枇杷重獲新生,鄉親們數著一沓沓百元大鈔,臉上挂著燦爛的笑容。

圓壩子是全縣的落后村、貧窮村。10年來換了11位書記。自2013年6月王科調任圓壩子村任書記來,修公路、搞產業、問民生,圓壩子已是一片全新景象。

“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理想是什麼,我知道我的力量很有限,但我就是想憑借自己微薄的力量給父老鄉親的生活帶來一點實實在在的變化。”王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