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

2014年5月國際形勢大事述評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
2014年06月10日08: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一、奧巴馬訪亞洲四國,重返亞太未獲預期效果

4月23—29日,奧巴馬訪問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亞洲四國,希望通過此次訪問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訪問期間,奧巴馬聲明釣魚島適用《美日安保條約》,與日本共同關注中國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與韓國就朝鮮可能進行的第四次核試驗問題共同表示關切並延遲向韓國移交戰時指揮權,與菲律賓達成安全協議、加強在菲律賓的安全部署,以此強化與其亞洲盟友的同盟關系。

奧巴馬亞洲行被視為美重返東亞和推進亞太再平衡的重要舉措。但從訪問效果看,美國實質性和戰略性的收益較少,與日利益交換最終只是單向的安全保証。之前被外界普遍認為最易達成的美日雙邊貿易談判最終也未取得顯著進展。美日貿易談判分歧主要集中於農業和汽車行業。美希望更大程度地進入日本的農產品市場,因農民是日本自民黨的主要支持者,日本對大米、豬肉、牛肉採取保護措施以保護農民利益。日本希望美取消進口汽車的現有關稅,但汽車行業是美較大的利益集團,且關系美就業問題。有人據此認為,如果美國拒不做出讓步,TPP可能難以談成。

二、美歐與俄博弈趨激烈,金融制裁影響不容低估

4月28日,美發表聲明,對俄總統普京“核心圈”內七名官員採取資產凍結和簽証限制的制裁措施。美除了對17家公司實施資產凍結外,還將對其中13家實施許可証管制。美歐還向俄發出警告,如果俄繼續對烏克蘭進行軍事干預,擾亂5月25日的烏克蘭總統選舉,則將對俄實施第三階段制裁。5月13日,俄針對美制裁宣布“反制措施”,內容涉及國際空間站、火箭發動機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多個領域,並表示將拒絕美國此前提出俄2020年后繼續維持國際空間站運行的提議。

美歐對俄經濟制裁產生的影響不容低估。美歐此前因烏克蘭局勢而對俄羅斯採取的制裁措施開始產生效果,西方銀行正對俄羅斯公司採取更為嚴厲的貸款限制。受以上制裁措施影響,鑒於地緣政治和經濟風險上升,美標准普爾評級機構將俄羅斯主權信用的展望評級由此前的“穩定”調降至“負面”。如美歐啟動第三階段制裁,制裁范圍將超越個人和公司,擴大到整個金融經濟部門。如果美歐利用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等全球金融支付系統對俄採取金融制裁,將直接限制俄資本流出入,引發流動性危機,對俄經濟活動將產生巨大影響。

三、泰國軍方發動政變,政局動蕩仍未平息

5月7日,泰國看守政府總理英拉被憲法法院以濫用職權、違反憲法為由解職。然而,看守政府和反政府勢力在權力移交和選舉問題上仍存較大分歧。各方均堅持立場,不肯妥協,導致政治談判破裂。泰國軍方以盡快恢復社會秩序、推進政治改革為由,於5月22日宣布發動軍事政變,接管國家政權。並於23日拘留了前總理英拉、代理看守總理尼瓦探隆等多名政界人士,宣布解散國會上議院。泰軍方干預政治及實施的戒嚴、宵禁、限制集會等多項措施,引發了民眾強烈的反彈情緒和抗議活動。

泰國內各社會政治階層利益分配不均的狀況長期未能有效解決,由此產生了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並引發了循環往復的社會動亂。泰軍事政變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美歐均敦促泰軍方遵守憲法法則,盡快恢復民主體制。泰國內持續的政治危機已導致經濟瀕臨衰退。赴泰游客數量與同期相比已有大幅下降,旅游收入下降將成泰經濟總體萎縮的重要因素。危機不但阻礙了外資流入,抑制了國內消費,而且也阻礙了泰國構建東盟單一市場中心的進程。軍事政變雖能短暫控制國內局勢,但解決根本問題仍需回到政治談判的軌道。

四、非洲峰會在尼日利亞舉行,收入就業問題備受關注

5月7—9日,第24屆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來自全球70多個國家900多位商界、政界領袖以及公民社會代表參會。與會代表圍繞“促進包容性增長,創造就業機會”這一主題,共同探討如何加強合作,通過整合非洲各種資源推動結構性改革,改善非洲生活質量。應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邀請,李克強總理在訪問尼日利亞期間出席峰會全會,並發表了題為《共同推動非洲發展邁上新台階》的重要演講。

受投資和消費強力拉動,非洲經濟近年來一直保持較快增長。世界銀行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014年預計仍將保持強勁勢頭,預計增速將達到5.2%。然而,較高的經濟增長背后,突顯出嚴重的經濟結構問題。多數非洲國家經濟過度依賴資源出口,產品附加值低,農業、制造業技術水平落后,吸納就業能力差,難以順利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非洲應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制定符合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實現產業升級。此外,非洲各國應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投資,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降低收入差距,緩和社會矛盾。

五、烏危機局勢仍難平息,持續發展阻礙經濟復蘇

5月13日,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宣布脫離烏克蘭獨立之后,代理總統職責的烏克蘭議長圖爾奇諾夫下令,繼續在東南部地區開展軍事行動。當天,在克拉瑪托爾斯克,烏政府軍與當地武裝發生沖突,造成多人傷亡。5月16日,聯合國發布一份報告稱,烏克蘭東部地區人權狀況惡化,令人擔憂。報告呼吁,對烏克蘭民間武裝有影響力者應竭盡所能,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烏克蘭的持續危機嚴重破壞了其國內經濟秩序,損害了投資環境,引發了持續不斷的財政危機和通貨膨脹。此外,外部因素也給烏經濟雪上加霜。危機期間,按照IMF提供貸款的援助條件,烏克蘭大幅度提高燃料費等公共服務價格,俄羅斯要求償還巨額債務,都增加了烏民眾的生活成本,對瀕臨崩潰的烏克蘭經濟帶來沉重打擊。根據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報告,持續升級的危機預計會導致烏2014年經濟增速將由1.5%下降至-7%。受烏危機影響,俄羅斯經濟也將受到較大沖擊。危機的外溢效應不僅會損害歐洲尚不穩定的經濟復蘇基礎,甚至會影響全球貿易和投資的增長,拖延世界經濟復蘇步伐。

六、印大選結果初步確定,莫迪成印總理已無懸念

5月16日,印度國民大會黨已承認在周五舉行的印度大選中落敗。從初步統計結果預計,反對黨領袖納倫德拉•莫迪和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組成的全國民主聯盟在543個議席中奪得334席,獲得壓倒多數。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獲63席,其他黨派146席。值得注意的是,這將是三十年來印度首次由單一政黨取得選舉勝利,而莫迪本人也順理成章成為印度獨立后出生的首位總理,印度人民黨組可以單獨組建政府,也可組建聯合政府。

提振印度經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承諾,成為莫迪贏得支持的主要原因。初步計票結果出爐時,印度股指躍升了逾4.5%,達到創紀錄的高度。印度盧比匯率升值,達到2013年年中以來的最高點。莫迪承諾將促進投資,推動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增加就業,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掃除官僚主義障礙,提高政府決策效率,由此贏得了印度商界領袖及多數年輕人的支持。面對印度自由派人士和許多穆斯林對莫迪的迅速掌權的憂慮,在競選過程中,莫迪和他領導的人民黨始終注重淡化民族主義傾向,並努力將選民注意力引導到關系民生的經濟問題上,如對抗多年的高通脹和低增長,促進印度經濟復蘇。莫迪上台后的經濟政策主張,成為周邊及主要新興經濟體關注的焦點之一。

七、安倍欲改憲法解釋,危險舉動引人警惕

5月18日,日本共同社實施的全國電話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日政府試圖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做法,導致安倍內閣支持率下降5.1個百分點,降至54.7%。日首相安倍晉三以“保護人民”為名,詭辯其尋求解禁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目標,並授意由其設立的安全專家小組提交一份報告,提出鑒於地區安全前景變化,建議政府修改對“和平憲法”的解釋,以此解除行使集體自衛權的障礙。日本主要在野黨、社會團體當天紛紛發表聲明或舉行集會,質疑安倍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的企圖和用心。

修改憲法解釋實際是安倍政府暫時無法實現修憲目標而採取的迂回手段,其真實目的在於讓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利益擴張合法化。安倍上台以來,在軍事安全領域採取了一系列右傾化舉措,不僅極大地損害了與鄰國之間的關系,影響了地區安全環境,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日本政府隻有認真反省歷史,對二戰侵略史做出深刻、徹底的反思,尊重地區國家正當合理的安全關切,才能真正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並為區域經濟合作提供有利的安全環境。(執筆:王勛)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