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巴基斯坦舉行國民議會和省議會選舉,首次實現民選政府之間的權力交接。巴主要政黨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政黨政治版圖重新劃分:穆斯林聯盟(謝裡夫派)成為第一大黨,強勢執政﹔人民黨慘敗,淪為地區性政黨﹔正義運動黨表現突出,成為新興力量。巴基斯坦政治轉型漸趨成熟,對國家未來發展影響深遠。
巴基斯坦政權更迭背景
巴基斯坦建國60多年來,民主化進程呈現周期性變動。軍人干政是其政治發展的一大特征。2008年大選,巴實現了由軍人治理向民選政府的和平過渡。2013年大選,又完成了民選政府之間的平穩交接。此次政權更迭折射出巴經濟社會發展大背景。
經濟發展陷入困境。近年來,巴經濟呈現高通脹、低增長、高赤字態勢,外資大幅抽逃,稅收持續下降,失業率不斷上升,加上連續多年發生特大洪災,民生改善步履艱難。巴以農業為支柱的產業結構體系抗風險能力差,同時影響工業與服務業的增長。對外國援助的高度依賴也導致巴經濟增長后勁不足。2012/2013財年,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僅為3.6%,低於4.3%的預期目標。[1]國有企業虧損嚴重,政府財政狀況惡化,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加劇。電力、能源短缺問題愈演愈烈,人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政局持續動蕩。人民黨在2008年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勝成為主要執政黨,該黨聯合主席扎爾達裡出任總統。人民黨與穆盟(謝派)結成的執政聯盟雖聯手迫使穆沙拉夫辭職,但在法官復職、限制總統權力、憲法修正案等一系列問題上矛盾激化。因此,人民黨上台后不久,穆盟(謝派)就宣布退出執政聯盟,成為第一大反對黨。宗教人士卡德裡發動大規模游行示威活動攪動政局﹔巴最高法院對重啟扎爾達裡腐敗案調查緊咬不放,穆盟(謝派)等反對黨加緊攻訐,人民黨處境更加被動﹔執政聯盟內部分歧不斷,統一民族黨兩次退出執政聯盟,使人民黨執政面臨垮台危機。人民黨施政深受掣肘,扎爾達裡多方運作,勉強維持“搖而不墜”的局面。
安全形勢空前嚴峻。受種族、宗教矛盾上升,巴安全部隊深入南瓦濟裡斯坦地區反恐及美國無人機行動等因素影響,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在巴全境蔓延。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等武裝組織在邊境和部落地區活動猖獗,針對醫院、學校等民用設施及情報機構等軍事設施的恐怖襲擊事件激增。人民黨政府剿撫並用,犧牲巨大,但缺乏治本的良策和資源,緊跟美國的反恐步伐,陷入“越反越恐”的尷尬境地。此外,2010年以來,巴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教派暴力沖突升級,卡拉奇、奎達、吉爾吉特特區和古勒姆特區成為爆炸襲擊高發區,造成大量民眾傷亡,危及社會安定。
軍方支持穩定。在巴建國60余年歷史裡,軍隊一直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曾經四次接管國家政權,軍人政府執政時期合計長達32年之久。即使在民選政府執政期間,軍隊的影響力仍然重大。經過穆沙拉夫軍人執政九年后,軍隊有意退出政治舞台,回歸專業化。巴多數民眾渴望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面對恐怖襲擊頻頻發生和國家安全形勢日益惡化,軍隊的主要精力用於支持社會政治穩定,防止局面失控,而無心上台治理亂局。在此次大選期間,巴軍方支持民主進程,堅持在法制框架內行事,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應。
巴基斯坦政黨政治新版圖
經過2013年5月的國民議會和四省議會選舉,穆盟(謝派)一黨獨大,人民黨、正義運動黨各守一隅的政治格局初具雛形。這是巴內外政治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新版圖架構
穆盟(謝派)大獲全勝。穆盟(謝派)最終獲得國民議會181席,超過半數(172席)實現獨立組閣,黨首謝裡夫就任總理。該黨與穆盟(功能派)、民族人民黨、民族黨等黨派結盟,在國民議會總議席增至192席,在中央執政優勢進一步鞏固。黨內骨干出任聯邦政府、議會、大型國有企業要職。在人口佔全國一半以上的旁遮普省,穆盟(謝派)贏得該省議會全部345席中的294席。謝裡夫的胞弟夏巴茲繼續擔任該省首席部長,確保穆盟(謝派)的大本營。該黨還聯合地方政黨在俾路支省執政。
人民黨退守信德省。人民黨在國民議會中隻拿到40席,以微弱優勢勉強保住最大反對黨地位。該黨在其他省議會選舉中“一敗涂地”,幾乎沒有拿到席位,唯在傳統根據地信德省議會獲得90席(共162席)。人民黨與統一民族運動黨(國民議會第四大黨,信德省議會第二大黨)重修舊好,共同在該省執政,以擴大執政基礎,鞏固傳統地盤。
正義運動黨異軍突起。正義運動黨成立於1996年,一直默默無聞,但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該黨領導人伊姆拉·汗是深受巴民眾喜愛的板球明星,在巴年輕一代和中產階級中有眾多支持者。巴年輕選民獨立性增強,不願再受家族政治傾向的束縛。作為新生政治力量,其影響力第一次較為明顯地表現出來。該黨在國民議會中獲得35席,躍升第三大黨,並在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簡稱開普省,原西北邊境省)贏得45席(共115席),聯合伊斯蘭促進會、民族國家黨共同執政,把推動國內和解作為優先施政方向。
宗教政黨表現欠佳。在2002年大選中,由六個宗教政黨組成的“聯合行動陣線”曾一舉成為議會第三大黨,並在開普省單獨組建政府,在俾路支省聯合執政。然而,2008年大選時,該宗教聯盟分裂,一些政黨抵制大選,而參選的政黨所獲席位很少,失去省執政地位。此后,宗教政黨在巴政壇處於邊緣地位。此次大選中,宗教政黨雖積極聯合參選,希望改變現狀,但是效果不佳。伊斯蘭神學會獲11席,伊斯蘭大會黨獲3席,難以重現輝煌,總體上對國家政局的影響有限。
二、新版圖形成的主要動因
民心思變,民生當先。人民黨雖執政滿期,但巴經濟下滑,民生艱難。社會各階層普遍“思變”,多數民眾積極參選表達訴求。從此次大選投票率高達60%可見一斑。能源和食品短缺、失業率居高不下、腐敗泛濫等使民眾對人民黨的信心漸失。而穆盟(謝派)多年來在旁遮普省經營,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產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業績。該黨領導人謝裡夫曾兩度出任巴總理,具備較為豐富的執政經驗,經濟治理能力尤為突出。相比之下,穆盟(謝派)取代人民黨是“眾望所歸”。
家族政治與競選策略優化結合。巴政黨政治歷來是基於地域性的世家豪門之上,最具勢力的是旁遮普省的穆斯林聯盟(謝裡夫家族)和信德省的人民黨(布托家族)。在家族政治色彩深厚的巴政壇,這兩黨都擁有自己的“票倉”,是其他政黨難以匹敵的。雖然此次正義運動黨有較好表現,為巴政壇傳統格局注入新活力,但至今包括宗教政黨在內的其他政黨尚難與這兩黨抗衡。穆盟(謝派)此次推出的競選策略也十分得當,競選綱領較為務實,少言“民主”等空洞辭藻,突出經濟、民生、安全和發展問題,迎合了多數選民的訴求。謝裡夫主張推動與巴塔和談以解決國家安全問題,這一立場使該黨在競選中所受恐怖襲擊較少,得以順利展開競選活動。
美國因素影響。美國對巴的無人機襲擊導致巴全國上下普遍反對,並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民眾強烈要求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巴社會各界普遍主張與巴塔等武裝組織進行對話,政治解決安全問題。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准備從阿富汗撤軍之際,巴的反恐政策亟需調整。由於人民黨曾對巴塔發動大規模清剿,巴塔明確表示不與人民黨政府對話。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巴政治人物必須表現出對美國強硬,至少在競選中展現對美國的政治獨立性。因此,凡是帶有親美色彩的政黨,如人民黨、人民民族黨和統一民族運動黨,無一不在競選中遭受恐怖襲擊,並在大選中落敗或喪失原有的政治地位。而取得優勢的穆盟(謝派)和正義運動黨都標榜獨立於美國,將重新評估對美政策,從而爭取到更多選民的支持。
此外,由於恐怖襲擊頻發導致安全形勢嚴峻,並造成大量無辜平民死傷和財產損失,嚴重影響了巴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社會各界對宗教極端勢力日趨不滿。各宗教政黨都不同程度地與宗教極端組織有所關聯,因而受其拖累不被主流社會所普遍認可。但是,巴宗教氛圍濃厚,政治生態趨於保守,宗教政黨仍將以特有的方式影響巴政治發展。
巴基斯坦新政府未來走向
大選后,新舊政府順利交接,標志著巴民主化進程的持續和政黨政治的成熟,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穆盟(謝派)執政后,挾勝選之勢,銳意改革,推行新政,期望短期內改善內外環境。
穆盟(謝派)強勢主政,巴政壇迎來相對穩定發展時期。穆盟(謝派)以絕對優勢勝出,為新政府贏得了相對寬鬆的執政環境。2010年通過的憲法第18修正案,將解散議會、罷免總理和任命軍隊最高指揮官的權力收歸政府總理,總統權力趨於弱化。“總理集權”的政體有利於謝裡夫發揮經濟專長,施展政治抱負,也有利於減少政府內部爭斗帶來的消耗,促進中央到地方政令暢通,為巴未來五年政局相對穩定和經濟加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穆盟(謝派)致力於保持政局穩定。穆盟(謝派)注意凝聚共識,在保持主導地位的基礎上,理順與軍隊和主要政黨關系。謝裡夫妥善處理同軍方關系,避免重蹈以前出任總理時與軍方“決裂”的覆轍。新政府加大軍費預算支出,釋放善意﹔主張對穆沙拉夫案審判僅限於其本人,以免波及軍方。同時,穆盟(謝派)呼吁反對黨以國家利益為重,團結一致,共渡難關。該黨還廣泛吸收各省代表入閣,與盟黨分享地方權力。
振興經濟成為新政府的優先施政方向。謝裡夫提出實現“亞洲之虎夢”的口號,制定全面復興規劃。一是推出能源“新政”。優先解決能源危機,將優化能源產業結構,提高電力產能及改善能源部門管理與企業治理結構作為政府頭等要務。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013—2014新財年總支出為3.5萬億盧比,撥款1.155萬億盧比給公共部門發展計劃。增加對鐵路、高速公路和水電項目工程的投入。[2]三是推動稅制改革,開源節流。大幅精簡政府支出,面向富人、中產階級和政府公務人員加大稅收力度,銷售稅從16%提高至17%,對股票等動產征稅0.5%,對經商個人最高稅率提高至35%等。[3]四是進一步推行市場經濟。積極推動國企改革和私有化進程,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鼓勵外國投資等,釋放市場經濟活力。
採取以“和談優先、打談結合”的反恐策略。謝裡夫上台后,向巴塔不斷釋放和解信號,通過宗教組織謀求與巴塔接觸,營造和談氣氛。2013年9月,謝裡夫召開由各政黨代表、軍方和情報機構高層人士參加的全國政黨大會,各方就與巴塔和談達成一致。11月,巴塔首領哈基穆拉·馬哈蘇德被美軍無人機擊斃,引發巴塔強烈反彈,也使預期展開的和平談判瞬間泡湯。在開普省主政的正義運動黨主張封鎖北約部隊通往阿富汗的補給線,以抗議美國的無人機行動。巴塔新頭目毛拉·法茲魯拉作風強硬,和談進程陷入停滯。
務實外交為國內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新政府將對華關系作為外交政策優先方向。中巴兩國政府總理一個半月內實現互訪,雙方就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等一系列務實合作達成共識,力求將政治優勢轉化為具體合作成果,為深化中巴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注入新活力。謝裡夫在處理與美國關系時面臨國內巨大壓力。美巴有意修補兩國關系,2013年內克裡訪巴和謝裡夫訪美,美國恢復對巴援助,兩國重啟戰略對話。美國要求巴在阿富汗問題上加大合作力度,巴則要求美國尊重其主權,停止無人機越境襲擊。巴的要求遭美國拒絕,謝裡夫改善巴美關系努力受阻。巴亦將穩定周邊作為外交重點。向西支持阿富汗國內和解,防止阿局勢失控殃及自身。向東以經貿合作和人員交流為重點推進對印度關系正常化,積極尋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等。同時,巴加強與沙特、土耳其、伊朗等中東國家經貿往來和能源領域合作。
盡管政黨政治新格局使穆盟(謝派)獲得空前執政資源優勢,但巴基斯坦長期以來的各種積弊嚴重,短期內實現經濟復蘇和內外安全局勢穩定困難重重。謝裡夫能否通過綜合治理化解深層痼疾,不僅關系到其執政地位,也攸關巴國家前途命運。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部)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