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讀懂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邏輯

——訪中央黨校博士生導師李良棟教授
2014年01月14日14:17   來源:遼寧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讀懂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邏輯

核心提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作《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民主從來沒有單一、絕對的模式,必須植根於一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奠基於一國的政治性質與執政經驗,符合一國的具體實際國情。別國的理論、模式都具有參考意義,但也僅是參考,對之我們不能奉行拿來主義。因此,要真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切實保証人民當家作主,就必須首先讀懂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邏輯,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置於中國語境下,最終確立我們的制度自信。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央黨校博士生導師李良棟教授。

遼寧日報:隻有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才能充分釋放為發展市場經濟所需的政治活力。您怎樣看待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性?

李良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其中首要的就是實現經濟上的發展目標。要實現這些經濟目標,首先就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推進過程中遇到一連串的阻力,其中很重要的就在於政治體制方面。因此,無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是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內在、客觀地要求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所以這次全會對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又一次作了部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最大限度地讓市場活動主體擁有相對自由的空間來平等公正競爭的經濟。 《決定》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在於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隻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行政體制改革,真正實現政府職能轉換,建設公共服務型和現代法治型政府,才能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抑制消除腐敗現象。全會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全會對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進行了部署,強調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當然,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並不是起全部作用。

遼寧日報: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優越性通過我們一貫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體現出來。應怎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李良棟:所謂政治發展,就是一種政治系統在既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即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到一定狀態的時候,按照某種政治價值共識,比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向更加合理、更加進步、更加文明的階段變遷的進程。政治發展有很多要素,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民主和法治。民主可以防止決策時的專斷獨裁,但民主必須遵守程序,即制度化、規范化、可操作化,尤其是法律化。

政治發展道路就是體現政治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行為,是一個國家在社會變遷中確定的目標和選擇的行為。不同國家由於國情不同,其政治發展道路也不同,即使西方國家政治模式也不是完全一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在實踐中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它的核心和根本原則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中國特色”就“特”在第一條——黨的領導。中國必須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什麼?中國和西方有一個最大差別:西方是先有制度,后有政黨。資產階級革命沒有政黨來領導並承擔歷史使命責任,是自下而上進行的。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要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主革命,沒有一個用科學理念武裝起來、能夠協調各種政治資源、動員一切政治力量來完成革命任務的政治核心,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歷史告訴我們,這個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即使從西方政治學的觀點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領導地位首先有其歷史合法性。今日中國正處在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之中,歷史上前所未有。這場社會變革異常復雜、相當艱辛,如果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政治核心協調各種矛盾,把這場改革穩定、有序、深入地推進下去,中國走向現代化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政治核心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當然,我們黨自身建設和領導水平還有待於提高,但今日中國還能找到一支比共產黨更進步、更有組織能力的政治力量嗎?不要忘記,中國的主要精英還是集中在共產黨隊伍中。這就說明,中國處在轉型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歷史時期,尤其不能放棄黨的領導,否則就會一盤散沙、四分五裂,受苦的就會是中國老百姓。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執政地位,就是維護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然,我們說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不是三塊木板用膠水粘在一起,而是“和面”,將三者“和”成一個整體,即黨的領導必然體現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必然包含黨的領導。因此,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使其領導方式、執政方式適應民主法治建設,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和現實要求。

遼寧日報: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實踐。為什麼要堅持從國情出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李良棟:我個人認為,在堅持主權在民的原則下按照多數人意願進行決定是民主的內涵,而不同國家的民主制度和具體活動則是民主的外延。內涵通過外延體現,但外延絕不能簡單等同於內涵。西方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倡導者及其國內的追隨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把民主的外延當成民主的內涵,也就是把一個國家或一部分國家的民主理念、制度模式當成人類普遍適用的政治文明到處加以套用。其實,世界上的民主形式多種多樣。近代以來的歷史說明,西方各個國家由於歷史傳統不同,因而政治發展的具體形式也不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普遍建立了代議制民主政體,但同樣是代議制國家,英國就是君主立憲制,美國就是民主共和制﹔同樣是民主共和制,美國就是三權分立下的總統制,法國就是半總統半內閣制。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絕不是偶然的,都是由於每個國家的政治歷史傳統和當時情況使然。還有就是將民主的某一個方面當成民主的全部。譬如選舉是民主的一個重要特征,但並不是民主的全部特征,它主要反映在用人上。民主更主要地體現在公眾日常的政治參與、對重大決策問題的政治參與、民主監督等方面。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在當代中國主要體現在堅持和完善現有的政治制度。我們之所以不接受政治上全盤西化的理論主張,原因在於我們既不能簡單地復制別人的模式,也不能斷然拋棄自己的制度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自治制度,這些都為社會主義的主權在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一個有效的平台。只是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使得這些制度的優越性和功能沒有充分地發揮和顯現出來。我們的改革就是要完善這些制度,使其優越性和功能在政治實踐中不斷得以發揮,社會主義主權在民的原則不斷得到伸張和體現,而不是推倒這些制度另起爐灶。如果照抄照搬,我們的政治生態就會受到嚴重的沖擊,出現劇烈的紊亂,國家的政治生活就不可能穩定有序地向現代化過渡。

遼寧日報:全會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了具體部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途徑,對此您怎樣解讀?

李良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應當按照中央的部署,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入手。近些年來,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當數腐敗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司法體制改革問題,而政府職能轉變則是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順利發展的突出問題。從解決這些問題入手,讓人民群眾對我們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和動作看得見、摸得著,可以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第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社會主義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平台,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要著手兩個方面:一個是國家層面的協商,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人民代表大會內部的協商等﹔一個是基層的民主協商。發展基層民主,各級黨組織要加強指導,提上日程、認真規劃、精心組織、善於指導,領導人民群眾探索民主自治的新途徑、新形式、新方法,引導基層民主在健康、理性、合法的軌道上向前發展。要進一步健全基層群眾自治的選舉體制。最重要的是用法律規范基層民主,使其在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上展開。第三,建設法治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法治建設一體化,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整體推進。一方面,國家權力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運行,制約國家權力,另一方面,全體人民群眾要尊重法律,認真知法、守法,自覺投入法治社會的建設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最具體的任務就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這有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第四,黨內民主與國家民主、社會民主形成聯動機制。在我國,推進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首先要搞好黨內民主。由於我們黨是執政黨,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生活中佔據重要的地位,黨內民主生活狀況直接影響國家民主和社會民主的發展程度。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完善黨內民主對於發展中國的民主政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五,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無論是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還是進一步解決經濟、政治、社會等主要矛盾和問題,最后都與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有關。必須不斷調整原有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以適應民主和法治建設的要求。第六,黨必須加強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組織和領導。作為中國的領導核心和執政主體,黨能否有高超的政治領導水平、嫻熟的政治領導藝術,關系到改革的成敗。改革正處於深水區和攻堅期,各級黨組織必須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做得好。黨必須善於統籌改革全局。要協調改革中出現的摩擦,制定合理的切實可行的政策,允許、鼓勵地方、部門從各自實際出發,在中央統一布局的前提下,實事求是地探索自己的新途徑。總而言之,時代和歷史把沉重的使命放在了中國共產黨及其各級領導干部肩上。中國的事情要辦好,關鍵在人,關鍵在黨。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能否成功,不僅取決於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科學決策,還取決於全黨同志真正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扎扎實實、埋頭苦干。(記者/譚 怡/史冬柏)

(責編:吳斌、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