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毫不動搖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麻智輝
2013年12月16日16:53   來源:江西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毫不動搖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全會精神,對於我們正確認識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機遇,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決定》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實踐的新概括,是對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豐富和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具體體現。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定義並不新鮮,過去常講,但從來沒有與公有制經濟放在一起講。《決定》把兩者並列在一起,十分鮮明、十分突出,充分顯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沒有“老大”、“老二”之分,兩者同等重要。這是以黨的文件形式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空前肯定,為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在意識形態上掃清了障礙,可以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新突破。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黨的十二大確認了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黨的十三大確認了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所有制結構上,強調“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黨的十五大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不僅重申了“兩個毫不動搖”,而且強調要“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從“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到“共同發展”,再到“重要組成部分”,層層遞進,表明了我們黨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認識的不斷深化。《決定》不僅重申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而且第一次將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表明我們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我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異軍突起,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蓬勃發展,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同公有制經濟一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概括起來,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基礎作用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增強了經濟活力。競爭不充分,必然帶來經濟效率的損失。非公有制經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場主體多元化,形成了多元競爭格局,這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經濟效率,有利於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對國有企業形成了加快改革和發展的壓力,而且為國有企業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樣本,有利於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以股份制為代表的混合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國有企業建立法人財產權和法人治理結構,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企業內部的制衡機制和科學的決策機制,從而有利於從根本上改革傳統國有企業。

  第三,非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強勁穩定的動力,加快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對GDP的貢獻率已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率超過70%,對就業的貢獻率超過80%。

  第四,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非公有制企業具有體制靈活、經營高效的特點,在科技創新上動力更強、反應更快、效益更好,已經成為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據統計,全國66%的專利、74%的技術創新以及82%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

  第五,非公有制經濟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渠道。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各級政府一個較為長期和艱巨的任務。在過去幾年裡,非公有制經濟每年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城鎮就業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高校畢業生,也吸收了從國有企業分流出來的人員。非公有制經濟今后仍將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渠道。

  實踐証明, 非公有制經濟是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要求的最具活力的新興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領域的重要成果﹔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這表明了我們黨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堅定決心,明確了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長期以來,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思想認識上,總是把非公有制經濟看成是另類,沒有把非公有制經濟放在與公有制經濟同等的地位上,害怕非公有制經濟做大做強后會改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因此,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設置重重障礙和隱性壁壘,一些地方還存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在傳統國有經濟控制的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經濟仍然面臨著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政策性限制和阻礙﹔在融資方面,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成本更高,融資規模受限,融資難度更大﹔在稅費方面,還存在一些針對非公有制企業的不合理收費項目,與公有制企業相比,非公有制企業負擔仍然較重,制約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是要按照《決定》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幫扶和政策落實力度。

  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准入,打破行政(部門)壟斷,推進行業准入政策與管理的公開化、公平化、程序化、規范化,在制定負面清單的基礎上,實施“非禁即入”、“法無禁止皆可為”,進一步掃清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給予非公有制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

  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和支持有實力和意向的非公有制企業兼並、收購、承包、租賃、參股、重組國有企業﹔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投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

  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企業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通過發行債券、票據等融資方式,拓寬非公有制資本進入交通、電信、能源等基礎建設領域的渠道和途徑。支持符合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商業銀行增資擴股,參與發起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參與設立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鼓勵符合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投資組建保險代理、金融投資咨詢、擔保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參與証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改組改制。

  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興辦以公益性為目的高等學校、中小學等學歷教育以及學前教育,鼓勵非公有制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和社會培訓機構﹔鼓勵社會資本依法興辦列入省、市、縣醫療資源配置規劃的大中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以及養(托)老服務、老年護理、康復、臨終關懷、療(休)養保健等機構﹔鼓勵非公有制資本以獨資、合伙、委托經營等形式投資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展覽館和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演藝、動漫游戲、網絡文化、文化產品數字制作等文化領域。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發展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在同一經濟組織中,不同的產權主體多元投資、互相滲透、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產權配置結構和經濟形式。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決定》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並賦予混合所有制經濟新的內涵和定位,這是在新形勢下探索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相結合的有效形式的成果,既與以往論述一脈相承,又結合實際實現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客觀要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現代市場經濟既不是單一的政府干預型經濟,也不是單一的市場調控型經濟,而是一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經濟。這種新型經濟體制的產權基礎既不是單一公有制,也不是單一非公有制,而是將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有利於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產權的流動和重組,優化資本配置,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有利於依托多元產權架構和市場化的運營機制提高公有制經濟效益。

  (作者系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編:吳斌、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