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張立群
2013年12月13日13:42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決定》通篇充滿改革精神、改革思維、改革勇氣,圍繞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方面改革,提出了大量新論斷、新舉措。而所有這些集中到一點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大提高。

  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決定》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此,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仍然是改革的根本目的。這是把握各個方面改革關系的基本邏輯起點。

  圍繞經濟體制改革,《決定》提出了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而為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了新的准則。根據這一准則,《決定》要求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明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決定》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並要求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包括資金、技術、土地等要素資源價格,都要更多由市場決定。《決定》提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強調重點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明確指出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

  圍繞政府職能轉變和規范權力運用,《決定》還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強調了人民當家做主、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等三個要素,提出了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發展基層民主的具體部署。提出了建設法治中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具體部署。

  《決定》還對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生態環境體制改革作出了具體部署,明確了政府與市場各自的職能與定位。《決定》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建設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目標與任務。《決定》對改革戰略的實施,制定了頂層設計、整體規劃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重要原則﹔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形成了可靠的組織保障。

  學習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可以深切感受到,一場全面謀劃、周密部署、全體動員、決心堅定的改革攻堅戰,已經吹響了進軍號角。

  二

  受世界經濟繁榮,國內消費結構升級的帶動,大約從2002年開始,我國經濟發展總體處於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下。這一市場供求關系支持了經濟低水平快速擴張。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市場購買力顯著降低,國際市場需求增速明顯降低。受其影響,出口增長速度明顯降低。2003至2007年出口年均增長率為29.2%,2008至2012年降低到9.4%。國內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受城鄉二元經濟格局和城鎮承載能力的限制,近年來也進入了調整期,汽車、住房市場增速明顯降低。受其影響,汽車、房地產以及重化工原材料、能源、交通、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市場需求增速也明顯下降。由於市場供不應求期間各種產能持續快速擴張,當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速下降以后,必然出現市場供大於求和普遍的產能過剩。必然迫使企業從低水平快速擴張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

  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勞動力、土地、水、礦產資源等要素價格持續攀升,污染排放的治理費用不斷增加。這些因素使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提高,必然結束粗放、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低成本擴張模式。必然迫使企業轉向集約的、注重資源節約和污染控制的方向轉變。

  這些變化就是經濟由粗放、低水平、低成本快速擴張模式,向集約、質量效益模式的轉變,就是經濟的轉型升級。由於市場和成本條件的變化具有客觀必然性,因此經濟轉型升級也具有客觀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表明我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三

  市場、成本等條件變化,會明顯降低企業既有的發展能力和發展動力,會降低經濟內生性的增長能力,降低潛在經濟增長率。經濟增長率下降,會減少速度型效益。表現為企業效益降低、財政收支困難加大,穩定就業也面臨考驗。在轉型升級壓力加大和經濟增速降低的背景下,長期積累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種種問題會更加突出。經濟發展方面的困難,還會與社會矛盾增多相互關聯,進一步加劇各種矛盾的復雜性。適應進一步解放與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有效化解各種各樣的矛盾與風險,必須不失時機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也引領中國的改革發展走進了歷史新階段。面對新階段、新挑戰、新任務,我們滿懷信心。我們有改革開放30多年帶來的道路、理論、制度自信﹔我們有經濟社會巨大發展奠定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我們有長期積累的改革經驗,有對各個方面改革長期、扎實、全面的認知積累﹔我們有對深化改革的普遍共識﹔特別是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正確領導,有三中全會作出的科學系統務實的改革決策與戰略部署。這些必然使我們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充滿信心,對新階段改革發展的前途充滿信心。我們堅信,在改革開放的全面推動與支持下,中國經濟必將在新的起點上,啟動更高水平,更小代價,更可持續,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大實惠的新一輪增長。未來在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的支持下,預計經濟增長的基礎將不斷得到穩固,增長的質量效益將不斷提高。展望未來,隨著改革開放全面深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各個方面體制機制整體聯動,互動性、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基礎日趨穩固,經濟增長新特征逐步形成和顯露,預計將是這一時期改革發展的若干突出特點。

(責編:吳斌、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