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敢於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伍廣斌
2013年12月11日14:12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敢於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策,一石激起千重浪,立即成為人們關注討論的熱點。

古往今來,利益在人們生活中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改革,從根本上說,就是對各方利益做深刻調整,滿足人民群眾利益需求。然而,那種不合理的、有失公平正義的“利益固化”現象,損害廣大群眾利益,窒息社會流動活力,是阻撓深化改革的絆腳石。因此,為了保証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對既有利益格局進行調整。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一般人都會有的願望。而如何實現目標,選擇的路徑卻有天淵之別。孟子兩千多年前就指出:“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意思是,如果誰都一心謀算著為自己多佔利益,互不相讓,那麼,最終結果就必定是損害整體利益,將國家置於危險境地。國是最大家,國破家必亡,個人利益也一定落空。所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古人早就認識到,公重私輕,整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凡人處世之道,以公為貴。”“天下至公也,一身至私也,循公而滅私,是五尺豎子咸知之也。”《禮記·大同篇》鮮明地提出,人類理想的社會就是“天下為公”。正是在這種優秀文化傳統滋養下,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始終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可以舍出自己的一切,這種“大公無私”精神,就成了中華民族最崇尚的價值觀。

今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唯一的、根本的宗旨。黨的隊伍裡,從來不乏為了人民整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獻出生命的光輝榜樣。即使在市場經濟越來越滲透到生活各個角落的今天,黨的隊伍中也涌現了眾多克己奉公的先進典型。雲南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后本著“隻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的信念,在荒涼的大亮山營造起7萬多畝林木,去世前,他卻把這價值超3億元的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地交還給了國家。江蘇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率領鄉親們改天換地,使家家住上了小洋樓,戶戶存款達百萬元以上,而他自己卻一直住在上世紀70年代蓋的舊房子裡,上級政府發給他的5000萬元獎金,他分文不取,全留給了集體,他的理由是:“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

當然,崇尚大公無私精神,並不意味著否認個人利益。劉少奇同志70多年前就曾指出:“黨允許黨員在不違背黨的利益的范圍內,去建立他個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發展他個人的個性和特長。同時,黨在一切可能條件下還要幫助黨員根據黨的利益的要求,去發展他的個性和特長,給他以適當的工作和條件,以至加以獎勵等。”黨對黨員的這種關心、體貼和愛護,是黨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黨的事業不斷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所有黨員干部都必須清楚,一個共產黨員如果隻想到在“公私兼顧”的情況下為黨的事業和群眾利益奮斗,那是遠遠不行的。因為事實上,即使在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黨組織也往往需要黨員去做一些一般人不願意做的、對個人根本不能帶來絲毫利益的事情,甚至做出重大的自我犧牲。《決定》提出“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也許就有可能觸動到某些黨員干部的既得利益,從他們到手的“蛋糕”中切下一塊。這時候怎麼辦?不可否認,會發生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的情況。然而,正因為難,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才更應該下決心作出難能可貴的選擇,表現出群眾利益第一、堅決服從大局、以實際行動支持改革的先進性自覺性。

(責編:吳斌、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