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高端訪談

陳鴻宇:“政府說了算”的發展模式須改變

2013年12月04日14:37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政府說了算”的發展模式須改變

陳鴻宇

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定,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啟動對廣東來說,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廣東,還有哪些硬骨頭要啃?記者就此專訪了廣東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

《決定》肯定廣東探索

記者: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您認為最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是哪些?

陳鴻宇:我認為明確了深化改革的根本思路是最大的突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明確了市場化取向是改革的基本方向,強調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今后政府管理經濟、社會、國家事務的所有方式,都必須隨之進行變革。政府主導一切的思維必須改變。

二是明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把公平正義和民生福祉聯系在一起,是個重大突破。凡是阻礙社會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就是我們深化改革的對象,改革就是使所有社會成員更多更公平地共享發展成果,這樣就使我們對整個改革的邏輯起點有個全新的認識。

記者:《決定》對廣東的影響何在?

陳鴻宇:《決定》對廣東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創新都有重大影響。《決定》肯定了對35年來我國改革實踐的成就,其中也包括了廣東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的好經驗、好做法。基於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廣東明確提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所有矛盾和問題,關鍵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政府職能一方面越位錯位,對資源配置干預過﹔另一方面嚴重缺位,沒能發揮好其應有的公共服務和糾正市場失靈的作用。因此,新一輪改革要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去取得市場化取向改革的新突破。廣東這些提法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是吻合的。

記者:現階段廣東的優勢和機遇在哪裡?

陳鴻宇:廣東的先發優勢並不在於經濟總量能否保持全國第一,而是能否保持勇於探索的銳氣,繼續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地。現階段廣東有很多方面是走在全國前列的。比如,廣東經過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通過下放、取消、轉移三種方式,已解決500多項行政審批項目。這對已經固化的利益格局是一個巨大沖擊。

再比如,在正確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的關系,激發社會活力方面,廣東近年的實踐也是比較突出的。廣東在全國較早做出了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各級黨委政府建立社會工作委員會。在推動社會事業的發展,特別在推動底線民生、基本民生和熱點民生的舉措是比較得力的。廣東明確提出建設幸福廣東的目標,並有主觀和客觀的監測考核體系。另外,各種社會組織發展相當快,社工隊伍和志願者組織的建設比較好,許多社會組織已逐漸承擔起政府購買服務和委托服務的作用。這些都是廣東領先於全國的地方。

可以說,廣東的優勢就是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但這一優勢能否保留,還在於廣東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能否有新突破。比如廣東的國有經濟能否在更大規模地轉型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上率先試水?又比如體現教育公平,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校長教師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等舉措,教育質量普遍較高的廣州能否率先試行?

記者:《決定》在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上提出了兩個要點:第一,“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現階段廣東如何來平衡二者的關系?

陳鴻宇: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轉變政府職能的根本方向。廣東應該果斷摒棄“政府主導”經濟領域的傳統理念,清理妨礙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機制,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一是撤銷各級政府及機構直接撥付給少數企業的財政補貼,取消厚此薄彼的審批“門檻”,將政府對少數企業的直接撥款,用於建立所有企業均能享受的企業(產業)發展服務平台。

二是停止由政府機構授予企業的名目繁多的“榮譽稱號”,政府不再直接為企業的經營行為“背書”,將此類職能轉移給包括消費者組織、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

三是在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中,不宜簡單地以精簡多少部門或多少人員編制作為衡量改革成效的標志,而應該一手抓橫向的“調機構”,及時糾正“越位”、“錯位”的部門的行政資源(包括人員編制、行政經費、領導職數等),調整到“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的相關部門,如食品藥品、安全生產、質量等監督部門以及民政部門、社會保障部門等﹔一手抓縱向“調重心”,將行政資源的配置重心逐級下沉,充實和加強為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基層政府和基層部門。

國企應承擔公益性投資

記者:《決定》提出“把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這對廣州民企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如何保証國企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陳鴻宇: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國企實力壯大較快,客觀上形成民營經濟沒有國有經濟發展得好、上規模有影響的民企不多的錯覺。按照《決定》的要求,國有經濟要繼續發展,也要更快培育廣州民營經濟發展。

怎樣保証廣東的民營經濟參與國企改革,甚至組建非公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我認為隻要規范運作,不管什麼資本,都是平等的。各種資本互相參股,利益共沾,風險就共擔了。以后,純國有企業會越來越少。國有資本要更多投入到公益企業上。比如,在交通領域,外商獨資、民間資本隻想投入到車流量大、回報多的地方,山區的路就沒人投資,國企就應當承擔這樣帶公益性的投資。但是,對廣百、廣汽這樣直接進入競爭領域的國企,則可以走向現代企業制度,鼓勵員工參股,將市場化改革滲透到每個企業的內部。

用入股讓農民獲利

記者:廣東很多地方早就存在以出讓、轉讓、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發流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隱性土地市場。廣東是不是在這方面能享受到的政策紅利比較少呢?

陳鴻宇: 珠三角一些已經實現土地流轉的先發地區,早就獲得了紅利,接下來的發展不再靠土地,而要靠服務業了。廣東廣大地域的“三農”問題還遠未解決,保障農民的財產權利,使農民真正從土地流轉中獲益這方面的政策紅利還有待釋放。真正的土地流轉,必須保障公正透明,讓農民的財產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土地出讓我傾向於用入股的方式,這樣土地確權后,就不存在把土地越分越小的問題了,就可以把土地的財產權利固化下來,避免農村基層組織對土地流轉的過多干預。(記者 譚敏)

(責編:王金雪、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