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鄭新立:發揮市場決定作用 激活民間力量

2013年12月03日14:48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發揮市場決定作用 激活民間力量

鄭新立

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高端訪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涉及的改革達300多項。現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何在?一些新提法、新論斷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如何看待土地制度、國企等熱點領域的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成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日前在廣州對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和回應。

三大紅包惠及農民

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涉及到的改革達300多項,您認為最重要的改革是什麼?

鄭新立:我認為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所有改革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這項改革是中央送給農民的“三個大紅包”:第一個是承包地經營權可以抵押、擔保、轉讓﹔第二個是宅基地可以抵押、擔保、轉讓﹔第三個是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可以同地同權同價。特別是第二個大紅包。一旦宅基地可以變現、轉讓,農民就可以盡快增加財產性收入,縮小與城市人收入的差距。由於這項改革,中國可以避免未來十年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實現2020年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目標。

記者:《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去我們都是講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說明什麼?

鄭新立:管理是從政府角度來說,政府作為管理者,要有完善的管理體系,提高管理能力﹔治理除了強調政府作用外,還包括行業治理和基層的自治制度。治理體現了對國家管理、社會管理認識的深化,也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決定》內容雖然很多,但都是圍繞著提高國家的治理能力,實現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現代化來進行的。所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可以說是改革的一個總的要求。

國企體制將有大變化

記者:這次全會在國企改革上有何突破?

鄭新立:國企管理改革有三大內容,一是國企由管資產為主變成管資本為主,成立若干資本管理公司,國企體制將發生大的變化﹔二是國企通過吸收民企的進入,改變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民企可以參與到國企的重組中去﹔三是打破壟斷,對於一些自然壟斷的行業,包括鐵路、通訊、電網、天然氣,其運營部分放開讓民營經濟進入,以利於展開競爭。

記者:在鼓勵民間資本投資上有什麼具體舉措?

鄭新立:允許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發起設立商業銀行,這項改革意義重大,將改變目前金融行業資本利潤率遠遠高於社會資金利潤率的現狀。

據《人民日報》刊登的消息,從利潤總和看,上半年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268家制造企業創造利潤4382.4億元,還不及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利潤總和的57%。這不是好事,將助長虛擬經濟的膨脹。金融業利潤太高,多是因為壟斷,長期以來不允許社會資金進入。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這項改革將會激發我們的資本存量,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使金融行業資本利潤率回歸到合理水平,真正發揮市場對金融資本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記者:《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何理解“決定性”?

鄭新立:經濟體制改革仍是所有改革的中心環節。在經濟改革中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黨對客觀規律特別是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新飛躍。黨的十四大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次把“基礎”二字改為“決定”,是對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不僅涉及經濟體制的方方面面,對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領域也將產生重大影響。

記者:“把混合所有制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對我們現行的經濟制度會造成什麼影響?

鄭新立:這是我們對基本經濟制度認識的新發展。國有經濟通過吸引民營經濟入股,發展股權多樣化的產權制度,在股份制基礎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建立起股東會、董事會和經營者之間相互制衡、相互協調的科學的治理結構,使國有企業更好和市場經濟融合,同國際的公司管理制度更好地接軌,從而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培養一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的跨國公司。

同時,《決定》還提出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可以允許員工持股,包括管理層持股,可以使企業領導層和員工更有凝聚力,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更有責任,把個人利益和企業長遠發展結合在一起了。同時還提出,對民營經濟也要允許發展混合所有制,鼓勵員工持股。這將對未來中國形成真正符合市場規律的企業制度和企業產權結構造成深遠影響。以后,企業是國有、私有、民營的標簽會淡化。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的聯合體,可以使更多的勞動者擁有財產性收入。

形成“多層面”城市群

記者: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未來城市化應該如何推進?

鄭新立:對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採取不同的對新進人口的管理辦法,這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新型城市化的道路要求。未來城市發展模式,我認為可能是多層面的。

第一個層面是將會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都市群和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都市群,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現在三大都市群的經濟總量分別是16000億美元、13000億美元和11000億美元,再過10年,三個都市群將會分別形成經濟總量在2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現在最重要的是,趕緊把都市群用城際高鐵網絡連起來,形成半小時至一小時商務圈。珠三角目前正在大力發展高鐵網絡,城際高鐵網絡建成后,珠三角將在新的平台上加快發展。第二個層面是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次城市群﹔第三個層面是以縣城為中心,包括城關鎮、小城鎮以及新型農村社區為中心的就地城市化。未來城市化模式可能是這三個層面同時並進。

霧霾考驗執政能力

記者:對於公眾很關心的環境問題,有沒有實質性的推進?

鄭新立:現在兩大問題老百姓最關心,一個是食品安全,一個是霧霾,解決這兩大問題,已成為對執政黨能力的考驗。過去是“誰污染誰治理”,往往流於形式,企業污染了不承認,也很難監督。《決定》提出“實行誰污染、誰付費和第三方治理制度”。比如,一個發電企業一年脫硫成本是8000萬元,以前如果不交,就可以變成利潤。而現在污染了就必須拿出錢來,通過招標選擇有資質的第三方企業來治理,而且讓政府來監督,通過這種方法,治理好霧霾天氣的時間就可以大大提前。 我們現在環境成本到了必須付出的時候了,可以通過用戶承擔一部分、企業消化一部分、財政補貼一部分,來解決環境成本問題。(記者 李佳莉 譚敏)

(責編:王金雪、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