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光明日報:怎樣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五談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2013年12月03日08:5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怎樣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這一論斷,為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著力點和突破口,是一個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要論斷。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沒有變,因而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也沒有變,這就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必然是全面深化各項改革的重點。

  當前,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問題的根源在於改革還不到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比如政府與市場關系還沒有理順,價格機制特別是生產要素價格機制不健全,生產要素市場發育滯后﹔公共產品價格沒有理順﹔部門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有悖於市場經濟規律的現象還大量存在﹔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有效激勵約束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對非公有制企業還存在不合理規定,非公資本進入市場還有諸多隱形壁壘﹔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和完善的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機制還沒有形成﹔財權與事權不匹配,預算管理制度、稅收制度等財稅制度不健全,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沒有形成。隻有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才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各項改革的重點。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體制和制度改革。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體制改革任務更重,涉及范圍更廣,遇到難題更多,群眾期待更高,改革難度更大。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稍有鬆懈就可能前功盡棄。一鼓作氣,以更大的勇氣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才能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關系

  經濟體制改革是牽引各項改革的火車頭。這種牽引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過去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可以為其他改革提供借鑒,少走彎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等等,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也是其他領域改革必須堅持的原則。第二,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增強了人們對深化其他改革的決心和信心。第三,經濟體制改革每深入一步,必然對其他改革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領域的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經濟體制改革越深化,越要求其他領域改革跟上。第四,經濟體制改革的許多內容貫穿於其他領域改革,比如政府職能轉變,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深化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同樣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深化其他領域改革的過程,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會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向前邁進一步。

  深化其他領域改革對經濟體制改革也具有促進作用。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個領域的改革都是改革整體中的一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深化任何一個領域改革都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促進作用。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可以激勵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經濟體制改革大潮中,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會對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出要求﹔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更好地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地分享改革成果、化解社會矛盾,能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發展環保市場、水權交易等,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健全黨的領導體制,提高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在內的各項改革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一個重要理論創新,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市場機制的功能在於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實踐証明,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要遠遠高於計劃,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就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一要培育大量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既要降低市場門檻,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審批,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更要打破壟斷,鼓勵和保護競爭,除了少數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外,其他產業都應該允許和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通過公平競爭自由進入。二要構建全國統一的平等競爭、開放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特別是要培育生產要素市場。三要構建誠信機制,讓誠實守信者得到消費者青睞,讓失信者受到應有懲罰。

  政府的職責,是對市場運行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彌補市場缺陷,提供公共產品、防止壟斷、實現公平分配,保護環境等。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突出問題是政府干預過多,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應該由政府管的卻不到位。政府直接配置資源,抑制了市場活力,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也容易滋生腐敗。因此,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必須轉變政府職能,把應該由市場發揮的功能交給市場,把注重事前審批轉變為注重事后監督,把注重微觀干預轉變為注重宏觀調控,把注重分配資源轉變為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轉變政府職能,需要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對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政府部門進行精簡,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調控市場。與計劃經濟時期相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簡單了,而是更為復雜了,政府的任務不是減輕了,而是更加繁重了。(執筆:趙振華)

(責編:王金雪、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