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南方日報評論員: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2013年11月28日10:02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35年前,以小崗村試行“大包干”為標志,農村改革大潮涌起神州,並以磅礡之勢推向城市,推向全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廣東抓住先行之利,在農村改革領域取得了多個率先突破。1980年,廣州在全國率先放開塘魚價格﹔1981年,取消肉雞和鮮蛋的派購任務﹔1983年、1984年、1985年,又在全國大中城市中率先放開水果、蔬菜、生豬和水產品價格﹔1992年,廣東首先在全省范圍內取消了糧食的統購統銷。可以說,以農產品價格為先導的農業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廣東吃第一口螃蟹,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價值規律從此得以奉行,並以燎原之勢席卷全國,為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寶貴的探索。

然而,盡管農村改革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策動源,成為工業化、現代化的突破口,我國農村面貌也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回過頭來看,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還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還沒有根本扭轉。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環境復雜多變,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長期制約因素尚未根除,新的矛盾問題又不斷顯現,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基礎設施脆弱、比較效益下降、科技創新滯后、農民轉移就業困難、資源要素流失等瓶頸制約,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較快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村發展的相對滯后,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薄弱,同樣將成為廣東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塊“短板”。

唯有繼續推進農村改革才能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真正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每一項舉措都極具針對性,而各項改革舉措之間又互相促進,互為補充。隻有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為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奠定基石﹔隻有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才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現代化輸入更多資本,讓農民安心扎根農村﹔隻有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才能真正實現城鄉同工同酬,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城鎮化發展。

“農業穩,天下安。”在當下,農村改革仍然是我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業農村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抓住農村改革發展這個重點,就能掌握整個改革開放的主動權,就能帶動我國經濟社會新一輪發展。對廣東而言同樣如此。農民不富,農村不大變,農業不大發展,廣東就難言實現現代化。從區域經濟競爭格局的角度看,廣東與江浙等地相比,在城市建設、二三產業發展、招商引資、財政收入等方面各有千秋,難分高下,但在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和農村建設等方面,廣東與江浙卻有一定差距。對於廣東來說,必須及早補上這一課。時間拖得越久,城鄉差距拉得越大,補課所付出的代價就將越大。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邁開了新一輪改革的偉大征程。以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為己任的廣東,既有率先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優良傳統和豐富經驗,又有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全面破解一系列科學發展難題的迫切需要和強勁動力,理應抖擻精神,拿出當年“殺出一條血路”的氣概,在農村改革發展的征程中奮力爭先,更立深化改革潮頭。

(責編:王金雪、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