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評論】隴上評論:凝聚全面深化改革新共識
隻有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二屆六次全委會精神,把精力集中到干實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把本領用到謀發展上來,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真正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標志著我國將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這是全面統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五位一體”的全方位改革,旨在激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創新,進而全面釋放改革紅利。做好這篇大文章,需要我們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不斷攻堅克難。
縱觀世界歷史,改革始終是推動時代進步的動力源泉。雖然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期,由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實際情況不同,具體改革的目標、手段、內容各異,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改掉錯誤的、不合時宜的東西,革除落后的、影響發展的阻礙。具體而言,即從思想、體制、政策等方面入手,把不合乎時代潮流、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東西,徹底改掉或予以調整。
改革是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抉擇。35年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一切,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對“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再接再厲,全面深化改革。隻有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破解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改革要有底線思維。改革不是把外國自由主義的東西搬來,也不是完全否認我國宏觀調控的成效,更不是把不適合我們的模式套在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上。運用底線思維,謀劃全局改革,既要從世界看中國,也要從中國看世界,既要著眼負面后果,又要側重防范體系。“摸著石頭過河”難免觸碰底線,要在實踐中創新、調整、總結,地方競爭與中央統籌相結合。底線思維昭示我們,改革必須創造適合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穩定發展繁榮的道路、體制、制度和機制。是不是改革了,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標准,是看改革是否更加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改革后的國家是否更加富強了,人民是否更加富裕了,社會是否更加文明了。
凝聚新共識,是推動新一輪改革的前提。改革不是你死我活、東風壓倒西風的進程,而是形成諒解互助、合作共贏的局面。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凝聚共識進而調動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正視現實,我們面臨全新而復雜的形勢,機遇與挑戰並存,風險和困難尤多,解決發展起來后的問題往往比解決不發展的問題更加需要匯集改革力量,凝聚改革共識。如此,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砥礪前行﹔如此,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之路暢通無阻。
改革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不僅需要堅定信念,而且要有百折不回、矢志不渝的改革精神。不管遇到什麼波折,必須堅定,不能動搖﹔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隻能前進,不能倒退。改革既要敢於啃硬骨頭,又要敢於涉險灘﹔既要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也要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35年來,我們一路闖關。站在新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我們勇往直前。
深水前行,遇難彌堅,方能攻堅克難。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經濟與社會矛盾交織,發展任務依然繁重,改革的使命鼓舞我們攻堅克難。改革面對的“硬骨頭”,硬在改革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僅是利益增進,而是要對現有利益格局進行深刻調整,這需要攻堅克難。改革不僅僅是簡單的應急應付,而是長治久安的制度建設,也需要攻堅克難。改革是對既有格局的打破與革除,不可能四處開花,隻能選擇重大節點率先突破,然后以點帶面,積累條件,逐步展開,更需要攻堅克難。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一輪改革大幕,繪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壯麗圖景,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確定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要把改革的新藍圖變為現實,關鍵是靠實干。隻有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二屆六次全委會精神,進一步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方向,大膽實踐探索,把精力集中到干實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把本領用到謀發展上來,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真正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
(作者系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