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網友熱議

三中全會改革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半眼世界
2013年11月26日09: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十八屆三中全會圓滿結束,在一片歡呼背后,冷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便會無比尖利的出現:出現了137次的改革是有對象的,而且涉及整個權力運行系統內的既得利益者,即使習近平總書記表明了“啃硬骨頭”的決心,李克強總理表達了“壯士斷腕”的信心,要使改革開放順利推進卻並非易事,假如不能凝聚共識,形成全民合力,改革成果一定會大打折扣,甚至有半途而廢的危險。

必須承認,任何層面的體制改革,無一例外都將導致利益的再分配。從改革本身來說,為官者擔心官職不保、權力大減﹔為“兵”者擔心福利變少、待遇下降。這些心態均為現實的“司法利益化”的縮影。但如因無可回避的陣痛而回避改革,隻會使問題積聚,矛盾深化。

那麼三中全會改革《決定》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第一個是過去握有行政審批大權的部門。全會強調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這意味著政府職能將深刻轉換、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已經勢在必行。當市場被賦予決定性地位后,一些部門干預微觀經濟從而尋租的空間將被大大壓縮。也就是說,政府承擔的公共責任更加清晰沉重,但謀求利益的機會卻喪失殆盡,在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全面啟動的背景下,這些人會甘心嗎?

第二個是過去權力不受約束、迷戀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由於事權、財權存在扭曲,各項監督機制不健全,一些地方在傳統政績考核體系下,一方面推行投資主導的短期急功近利發展模式,熱衷招商引資,大搞形象工程,向“地方股份公司”轉化的趨勢明顯,對中央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使很多推動科學發展,惠及民生的政令在執行中走形,甚至出不了中南海。另一方面大搞土地財政,從中謀取地方利益甚至個人利益,特權泛濫,機構膨脹,庸員充斥,非法臨時工密布,並面對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採取簡單粗暴的行政化維穩,導致訪民激增,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他們會甘心失去“老爺”一樣的特權和利益嗎?

第三個是壟斷央企。這些機構都與權力關系密切,在過去佔盡政策、資金、資源等上游競爭優勢,外戰外行,內在內行,將國內民營企業打得滿地找牙不說,中央賦予的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任務卻遲遲無法交出令人民滿意的答卷,但普遍掙得盆滿缽滿,企業福利待遇笑傲中華,且經常打著經營困難、負擔沉重的旗號不足額上繳國庫紅利——最多的是煙草,也不過20%,對股民也極端吝嗇,罕有分紅,這些普遍享受副部級待遇的機構能徹底斬斷與權力的紐帶嗎?能甘心接受市場化改革嗎?

第四個是一些中國長壽老人的典范——耄耋院士。在行政化主導下,中國院士的平均年齡雄霸全球,佔據著主要的科研資源,且終身制——這點比老干部待遇都高,且派閥林立,學術作假、選舉黑幕頻發,嚴重抑制中國最高科研學術機構的新陳代謝,扼殺創新活力。但他們甘於就此謝幕嗎?

第五個是一些緊緊依附於權力部門的事業單位。隨著政府、社會、市場關系的進一步理順,政府進一步購買公共服務的力度加大,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的去行政化進程必然提速,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將重塑,社會保障體制有望率先與企業並軌,政策福利將喪失殆盡,必然有個痛苦的陣痛期,他們會主動接受如此嚴峻的挑戰碼?

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上下聯動、協同推進,更需正視“權力的陣痛”,不斷推進“自我革命”。今天,揮寫改革篇章,不管是沖破思想觀念障礙,還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各級地方最重要的是秉持公心,堅持民意為先、舍利為公,既講“地方話”,更講“北京話”,不打“小算盤”、不搞“小九九”,才能義無反顧、一抓到底,寫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新篇。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