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深化公務員分類改革,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職級與待遇挂鉤制度,加快建立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和聘任人員管理制度”。(據11月16日《人民日報》)
人都渴望進步。“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既是一句勵志名言,也是對人的進取心的認同。然而近年來,“天花板”成為干部人事領域一大熱詞,黨政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職務晉升的“天花板”困局,引發了人們對干部發展路徑的諸多疑問和思考。
黨政干部體制是一個“金字塔”型結構,層級越高,職位越少。統計表明,現階段,我國科級職務以下的公務員佔92%,隻有8%的公務員是副處級職務以上。干部晉升職位需求的無限性與職位供給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客觀上阻礙了干部個人的發展空間,使得“天花板”現象成為必然。所以,有人調侃:“世上本來有路,可人走得多了,也就沒路可走了。”
為了突破干部職務“天花板”的困境,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各級黨委及組織部門從匡正用人導向入手,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有報道顯示,一些地方重視從基層提拔優秀干部到地市以上黨政機關任職,較好地拓寬了基層干部的晉升渠道和空間。還有的地方,有條件地解決縣委書記的副廳級待遇,以“低職高配”的辦法捅破了局部范圍的“天花板”。
但必須看到,“低職高配”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一則,這種辦法解決的只是少數干部的級別待遇,對大多數干部來說,則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二則,有關文件規定,“職務層次不得高於所在機關或者所在內設機構的機構規格”,而為鄉鎮黨委書記解決副處級待遇、為縣委書記解決副廳級待遇的做法,難免突破“機構規格”,存在打政策的“擦邊球”之嫌。
既然干部職位上“僧多粥少”的供需狀況,是現行體制下不可調和、無法改變的矛盾,那麼,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職級與待遇挂鉤”制度,無疑是疏導干部晉升訴求的一條路子。在干部的晉升和激勵上,“職級並行”讓職務與職級“兩條腿”走路,使廣大干部具有職務提升、級別晉升的雙重機會,既為“獅子型”干部施展才干提供了職務平台,又為“老黃牛式”干部默默奉獻給予了職級激勵,拓寬了干部職業發展空間,有效淡化了職務的影響力,不失為消解“千軍萬馬擠官橋”的治本之策。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基數龐大的基層公務員而言,按照這樣的制度設計,他們可以不受職位數額的局限,在職務不變的情況下隨著職級的晉升而提高待遇,從而集體走出“天花板”的困局。
三中全會《決定》號召,讓一切“活力競相迸發”。職務與級別並行制度,正是激發干部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活力機制,叫人充滿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