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文中,“公平”一詞共出現了20次,引人矚目。“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頻繁出現的“公平”,清晰勾勒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走向,讓人們期待。(11月18日《檢察日報》)
眾所周知,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不僅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基礎設施建設也日益完善。
然而,近些年來,在經濟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失衡現象,如經濟建設和民生改善失衡、城鄉發展失衡、區域發展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投資消費比例失衡等等,從而影響了內需的擴大,也限制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影響社會和諧與公平。正如西安市民張玉霞所說,收入分配的城鄉差距、行業差距、職位差距三把“剪刀”減掉的是一些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
民生保障與公平正義息息相關。殊不知,其實,很多時候,收入高還是低,靠的不是聰明才智和勤奮勞動,而是看你的屁股坐在哪兒。正如遼寧沈陽69歲的退休工人葉成柏所說:“工人的退休金每月隻有1000多元,而同等條件退在機關事業單位的至少有4000多元,你說這合理嗎?”因此,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改革行業壟斷、改革養老雙軌制,合理進行初次分配等對於改善民生非常關鍵。特別是,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和諧社會的建設成果。也就是說,隻有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分好,才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
讓人高興地看到,剛剛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而改革的本質,是既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也意味著要動既得利益團的奶酪﹔改革越深刻,這種奶酪之動就越有力度,從而也越有難度。因此,要驅逐改革的攔路虎,改革者就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驅逐改革的攔路虎,改革者就必須以身作則,帶頭遵守法律並捍衛憲法的最高權威﹔要驅逐改革的攔路虎,改革者就必須恪守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要驅逐改革的攔路虎,改革者就必須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
改革無止境,方向不動搖。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有著13億中華兒女的全力參與的改革即將在中華大地全面拉開,相信在“用政府緊日子換群眾好日子”、“以人民為中心”等執政信念指引下,十八屆三中全會必將樹起中國改革發展航程上的新航標,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中國夢”也隨之愈加清晰。民眾生活會因之越來越好,民族復興也將變得觸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