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際輿論正面評價三中全會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三中全會彰顯中國共產黨的道路自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未來確定清晰的航程。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后,世界主要通訊社和眾多主流媒體紛紛報道相關消息,並圍繞全會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等內容從多角度展開評論。外媒普遍認為,此次會議為中國未來繪制出清晰的路線圖,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指明了目標和方向。
彰顯道路自信傳遞改革強音
國際輿論總體上對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作出正面評價,認為會議彰顯中國共產黨的道路自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未來確定清晰的航程,將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
路透社報道說,會議勾勒了中國未來深化改革的重點和路線圖,明確了改革的總方向和基本目標,提出兩個“決定性”: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在2020年之前,讓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在此之前,中國很少為改革確定如此明確的期限,反映出新一屆領導層正在推動較以往更具決定性的改革措施。
媒體普遍認為與以往的三中全會以經濟議題為主不同,此次會議提出的是一份“全面的”改革綱領,涉及的議題十分廣泛。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學者的話解讀說,三中全會的基調是“道路自信”,改革的核心目標是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
日本《朝日新聞》說,會議內容反映出改革范圍之廣,任務之重。相比歷屆以經濟政策為中心的三中全會,此次會議最大特點在於提及政治和社會改革,體現出中國新一屆領導層中長期的改革方案。
媒體還注意到,為了實現改革目標,會議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香港《文匯報》刊文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決定最為耀眼。專家表示,中央高層全面統籌改革的領導機構成立,加強改革頂層設計的意味濃厚,標志著中央對改革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改革不僅僅是經濟改革,更是系統工程,改革需要打破不同利益集團阻礙,涉及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方方面面,需要更高級別的職能機構。
市場“決定性”作用引熱議
外媒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報道中,“市場”一詞幾乎成為各主要媒體標題中的通用關鍵詞。在國際輿論看來,中國改革的核心依然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路透社、埃菲社、《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礎性”提法改為“決定性作用”,是會議的一大亮點。
路透社播文認為,這不僅表明中國領導層推動改革的決心,也預示著未來各個領域的改革,包括政府職能的轉變等,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市場。
《華爾街日報》網站載文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是一項涉及面廣泛的政策綱領,為市場在經濟事務中話語權的擴大、農村人口權利的保障等敞開了大門。
日本《每日新聞》報道說,公報明確了重視經濟增長質量、重視市場作用的方針。中國今后有望通過理順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向外資開放市場、激發民間企業參與、創造新的就業等方式,進一步搞活經濟。
新加坡《聯合早報》說,三中全會公報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表述,反映出當局希望借助市場的信號,為企業提供更公平的競爭平台,同時完善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及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外界對市場化改革的期盼。
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分析,公報確立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沒有改變,表明中國的“市場化會發生,私有化不會發生”。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引關注
多家外媒尤其是日本媒體刊登報道,關注會議中有關“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內容。
《朝日新聞》報道稱,在面臨國內外嚴峻形勢的背景下,確保安全與穩定被置於重中之重,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應對國內外安全問題,旨在杜絕社會不穩定因素。有觀點稱,該機構可能承擔制度安全政策的職能,以應對中國推進海洋活動的過程中與周邊國家產生的摩擦。
《每日新聞》稱,在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國加強“雙線作戰戰略”的態勢。中國一方面需要應對國內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處理好因東海及南海問題與周邊國家出現的緊張關系。
《華爾街日報》說,中國的對外關系和本國國情都變得更加復雜,部門之間需要加大協作,需要在政治層面設立一套更加協調的體系。
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話說,外交政策中涉及太多因素,它們太過分散和缺乏協調對中國的形象不利,現在中國要建立一個集中的機制,對全世界都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