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解讀三中全會《決定》:市場挑大梁 政府不缺位

2013年11月18日09: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 徐洪才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工作室主任 張曉晶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 范劍平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孫曉莉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褚鬆燕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部副主任 馬慶鈺

  新華社記者 胥曉璇作

  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原文】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

  市場決定性作用主要指價格形成機制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是在遵守規則和公平基礎上經過充分競爭形成的,而不是由政府管制和少數市場壟斷主體決定的。是眾多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結果。

  過去市場化改革不徹底,政府管得多,導致價格信號扭曲,誤導了資源的合理流動,致使資源配置效率降低。雖然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一般比政府高,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並不是指全部作用,政府也要在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市場失靈時,政府要及時彌補市場缺陷﹔有市場主體違法違規和壟斷競爭時,政府要規制和監管,要為市場公平競爭保駕護航﹔政府還要提供服務。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但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起輔助性作用,沒有政府服務市場,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也無從談起。

  總之,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市場功能充分發揮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內在要求。最終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它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二是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

  (記者  羅  蘭整理)  

 

  既管亂干預又防不到位

  【原文】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解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工作室主任張曉晶:

  過去在強調GDP的動機下,地方政府一味想把經濟搞上去,在產業政策和許多方面干預經濟,比如國家規劃的七大新興戰略產業,各地不管自己是否適合都一擁而上,造成各省區市產業結構趨同和產能過剩。

  在增長沖動下,政府過度干預經濟還造成大量地方融資平台債務負擔過重。地方政府以資金平台公司為基點進行貸款,有些償債能力差,不少貸款沒有好的現金流支持,甚至沒有抵押,這對地方銀行形成壓力。

  政府該管的要管,不該管的要交給市場,減少行政干預和審批。今后,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提高治理效率,應該在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宏觀調控、環保等方面做好引導和服務工作,更高級的管理是提供制度、標准和公平正義,要通過經濟、法律手段,為市場公平有序競爭創造良好環境,以保証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發揮。

  (記者  羅  蘭整理) 

 

  宏觀調控有了明確邊界

  【原文】

  健全宏觀調控體系。  

  【解讀】: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

  宏觀調控的改革首先在於界定清楚調控的界限在哪兒。我們過去宏觀調控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機制,像一個大籃子一樣把什麼都裝進去。這次三中全會給出了非常清楚的框架,說明了宏觀調控都包括哪些方面,有了一個明確的邊界。第二,此次宏觀調控的手段也進行了專門的說明,不再像以往的宏觀調控,不管土地、環保,什麼有用都拿來用,現在說得很清楚,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

  我認為,宏觀調控在過去有時不能發揮好作用的原因就是協調性不是特別好,我們隻有把調控目標的制定和政策手段的運用都保証在機制化的前提下,宏觀調控才有可能真的實現。以德國為例,他們有穩定經濟增長法,對於“政府的手什麼時候能伸出去”這個問題有個很清楚的框架和指標,隻有在失業率達到什麼水平、通貨膨脹的威脅達到一個什麼水平的時候,才能搞宏觀調控政策,否則的話伸手就是違法的。

  未來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哪些政策屬於應該用法律確定下來的,哪些屬於應該向市場說明的,都應該逐漸透明起來,使得市場也對宏觀調控有了前瞻性,這樣雙方互動才能穩定,避免市場出現因為盲目猜測而出現的非理性行為。

  (記者  宦  佳整理)

  

  糾正官出數字數字出官

  【原文】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  

  【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孫曉莉: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創新。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就是指揮棒,直接影響一般公務員和領導干部的工作傾向和行為選擇。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具體改革的可能方向之一如更科學合理地設定綜合經濟發展指標。反對唯GDP,並不是完全否定GDP。綜合經濟發展指標可以以人均作為主要測評依據,如人均GDP及增長率、人均財政收入及增長率、城鎮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綠色GDP、民生狀況等社會發展指標,能夠更科學地反映經濟增長過程中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情況以及群眾生活質量的狀況。但目前還缺乏相對合理的核算方法,各地雖然有不少探索,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大,可以由有關部門牽頭組織專家組,盡快將這些指標量化細化,盡早地納入考核指標體系。    

  (記者  宦  佳整理) 

 

  面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

  【原文】

  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  

  【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褚鬆燕:

  《決定》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兩個方面專門談到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體現了政府履行職能角度和社會治理角度的不同側重點。目前,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仍然處於調整期,十八大以來,一個清晰的信號連續傳遞出來,這就是要形成一種政府與社會在功能明確的基礎上協作共治的治理局面。

  既有的組織形態包括政府部門、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因此,三中全會對於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調整,一是強調政府對於事務性管理、公共服務和適合由社會組織解決的事項,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交由社會組織承擔,二是強調將事業單位改革放到政府與社會關系調整的格局中,有條件的事業單位按其屬性和目標分別轉為企業和社會組織,事實上是通過組織形態的選擇來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主體的功能,切斷事業單位作為政府權力延伸的觸角所造成的不公平競爭。三是強調政府作為制度的提供者,通過政策杠杆來調節和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如完善慈善捐助減免稅制度、擬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的社會組織無需業務主管單位而直接依法申請登記等。

  (記者  趙鵬飛整理) 

 

  整治官多員少十羊九牧

  【原文】

  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干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  

  【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部副主任馬慶鈺: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在機構改革和編制控制上進行了富有意義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有不足。一是表面形式多而實際行動較少。二是各級地方黨政機關中的領導職數配備存在嚴重的“官多員少,十羊九牧”現象。這種機構林立和領導職數泛濫的狀況,對於市場經濟和社會權利來說是一種“官災”,首先是導致人浮於事和沒事生事。其次是增加了公共財政的支出負擔。再次是機構和領導人員膨脹,增加決策與執行成本。

  當前,中央明確在機構編制上關鍵抓兩點,一個是嚴格控制機構數量﹔另一個是控制領導職數配置。今后,一是應加強內部調節,突出關鍵崗位的人員配置。目前崗位總量不少,需要人手的地方應多配置,使人員編制更多地向關鍵崗位傾斜,向基層政府、一線服務窗口傾斜,向更加務實的、公共服務等部門傾斜。二是要讓編制配置打破黨政系統和部門的界限,打破政府層級的界限,促進人員合理流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三是提高編制管理的法制化程度,盡快將地方政府機構規范有關法律提上議事日程。這樣以來,被社會普遍詬病的黨政機構、公共部門編制不合理的狀況,以及領導職數失控的現象將得到有效遏制和改觀。

  (記者  趙鵬飛整理)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