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界熱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

2013年11月17日09:35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科技支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科技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科技工作者紛紛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這一偉大的歷史命題也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組成部分,要繼續大力推進﹔同時,科技工作者更要勇攀科技高峰,不斷增強創新能力,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技支撐。

  全面深化改革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動員、總部署,從全新視角和更高境界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大歷史性問題,特別是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新情況,全面深化改革尤為迫切。”中國工程院院士、鋼鐵冶金專家殷瑞鈺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以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和平崛起提供全面制度保障而載入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偉大史冊。”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歐陽康教授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根據當時的國情,實行的主要是差異化戰略,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有輕有重、有急有緩、有快有慢地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各個領域梯度性推進改革開放,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行業、一部分群體先發展起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成就輝煌,但也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

  歐陽康說,時至今日,各行業相互支撐、各領域相互協調、各環節相互銜接、各群體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問題,需要科學合理的國家治理體系,要求極強的國家治理能力。“為此必須從全局上加以謀劃、從制度上加強建設、從整體上加以推進。”歐陽康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回應了這種緊迫需求,從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強整體性制度建設謀篇布局,努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對內有助於全面調動各方面各地域各群體的積極性、加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外有助於展示負責任的大國的健康形象,必將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大力推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今天,中國的科學技術已經來到從跟蹤向引領轉變的關口,要求科技管理體制、評價機制、科研經費的分配制度等進行相應的改革。“在去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頒布了《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此次,三中全會也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這讓我覺得非常振奮!”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說,現在的科技體制與科技發展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比如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機構等創新單元要進一步落實法人自主權、建立理事會制度等”,隻有不斷深化改革,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與國際接軌”。

  三中全會上提出,“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普對這句話印象極深。“人才是我們各項事業成敗的關鍵,我們在從事人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人才合理、科學、高效地流動起來。”李普說,“我想隨著改革的深入,將建立起適應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暢通流動渠道,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澱佐表示,在國家推動改革創新的良好環境裡,我們科技工作者不但要對未來充滿信心,還要有耐心,不能心浮氣躁、急近功利,要努力適應改革的需要,探索科技改革的新路子,建立起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科技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技支撐

  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惠及民生的保障。科技工作者紛紛表示,將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攀登,為各項事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當今國際鋼鐵工業共同的時代命題是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國鋼鐵工業的綠色制造迫在眉睫。”殷瑞鈺說,“我們應該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積極推進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加強鋼鐵工業綠色化技術開發和基礎性研究,實施綠色化重點技術以解決大量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教授姚洪正領導著科研團隊在燃煤PM2.5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及控制方面開展研究。“能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最為關鍵因素之一,其中環境污染及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尤為突出。”姚洪說,“我們將更加努力工作,研究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及溫室氣體排放,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湖北省咸寧市正高級農藝師沈其文說,農業部啟動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從上到下成立了相配套的研究院、試驗站,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體系,形成了農產品生產、銷售等環節的產業鏈,還進一步推動了產、學、研一體化服務。“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們要與中央保持一致,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研究出適合農民生產需要的新技術、新成果﹔同時,要加大農民技術培訓、加大實驗示范力度、加強推廣新技術應用,讓科技成果惠及百姓。”(本報記者 齊 芳 金振婭 袁於飛)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