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閉幕,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我們改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如何降低改革風險,規避改革誤區,解決改革問題,讓改革事業得到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不僅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任,也是擺在每一名中國人面前的考題,為此筆者認為我國在今后深化改革的事業中要注重“聚、新、拓、穩、公”五字方針。
深化改革,要注重“聚”。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強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隻要能讓國人有共同的歸屬感,有強烈的責任感,讓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做到勁往一處使,我們就能創造出任何奇跡,也能克服任何困難。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基礎,是改革的主體,“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隻有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可和支持,改革事業才能有強大的根基,才能進展得順利。因此,想要有強大的改革動力,持續的深化改革進程,就要讓國人“聚”在一起。“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要,在得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讓人民群眾能理解改革的意義,讓人民群眾能感受改革的必然,讓人民群眾能意識改革的重要,讓人民群眾能跟上改革的步伐,讓人民群眾能分享改革的成果。最終以改革形成國民的強大聚力,以聚力推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團結好全國人民,讓改革的事業深入人心,廣集民慧民智,大力挖掘人口紅利,形成人人知道改革,人人支持改革,人人勇於改革的大好局面,讓我國的人口優勢在改革深化的進程得到極致的發揮。
深化改革,要注重“新”。既然是改革就不能沒新意,敢於創新,敢於探索,敢於走前人沒走的路,做好“新”字,我們的改革才是有意義的改革,我們的成就才是成色十足的成就。我國對創新一向很重視,創新的理念貫穿於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各個領域。正是因為有創新的精神,才讓我們在35年的改革開放中以國外的先進知識技術為基礎,佔足了后發優勢,在諸多領域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極大的提升了綜合國力和民族自信心。在改革的深化的過程中,創新是改革的本質屬性,是支撐改革事業向前發展的內在需要。“作了繭的蠶,是不會看到繭殼以外的世界的。”,沒有了創新的改革就不能稱之為改革。在改革的謀劃中要敢於提出新思路,要做好新布局﹔在改革的實踐中要敢於運用新方法,要走出新路子﹔在改革的推進中要敢於提出新問題,要總結新方法。“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隻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改革精神,形成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大環境,才能堅定不移的推進深化改革進程。
深化改革,要注重“拓”。我國的改革進程是一個逐步擴大的過程,最初是在沿海的個別城市,且集中於經濟方面,然后才擴展到內陸,並擴大到其他領域。實踐証明這種變化是正確的,改革的領域和深度完全可以更“拓”一些。一方面,更大的發揮改革的效力要求改革的領域要進一步拓展。最短的木板決定了木桶能裝多少水,就算我國的其他領域都得到了改革並取得了發展,就算多數地區和人口都已經分享到了改革的紅利和成果,但隻要有一個方面、一個地區、一個人被落下,就影響了我國改革的最終成效。因此,讓改革囊括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讓改革擴展到每個地區,讓改革真切的造福於每個人,使得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齊頭並進,才是真正的實力提升,才能最大的發揮改革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大的發揮改革的效力要求改革深度要進一步拓展。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已經步入到了改革的“深水區”,以前的改革力度相對於當前的實際無異於“打水漂”。隻有加大改革力度,深化改革層次,讓改革的影響得到持續加大,才能不斷的擴大改革成果,才能不斷的釋放改革紅利。深化改革,讓改革拓展到新領域、新地方、新層次,是持續推進我國改革事業,譜寫改革新篇章,實現改革新進程的必要內容。
深化改革,要注重“穩”。這裡所謂的“穩”是指深化改革的過程要平穩,不能採取過激的方式來推進改革進程,實現穩中求進的改革模式。我國在建國初期的改革探索中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之后為了在短時期內擴大改革成果,提出了一些不起實際的改革目標,採取了冒進的改革策略,最終讓改革事業遭受重挫。前蘇聯曾與美國相庭抗禮,但在后來的改革中沒能掌握好“穩”,最終在各種勢力的夾擊下敗下陣來。“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使得萬年船”,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膽子大的同時,還要保証步子要穩,一定要理解到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揠苗助長式的改革是不可取的。“欲速則不達,驟進祗取亡。”,國內外的改革實踐可以有效的証明,平穩的改革才能促進發展,良好的發展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和諧又能實現平穩的改革,可見“穩”是改革的前提,是深化改革要有的最重要的前提。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隻有“穩”才能實現改革的最終目標,才是正確的改革之路。
深化改革,要注重“公”。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發展的目的是強大,強大的目的是惠民。我國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服務群眾,讓人民能過上美滿幸福的好日子。因此,在改革取得成就的同時要做到“公”,隻有每個人都能公平公正的享受到改革成果,才實現了改革的初衷。我國在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在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下,創造了發展奇跡,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都得到了極大豐富。與此同時我國的貧富差距過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官員的腐敗等一系列的影響社會公正公平的問題開始顯現,並有愈演愈烈之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如果人民艱辛澆灌的改革成果不能被廣大人民所享有,而是被居心叵測的人盜取,就會影響人民群眾的改革積極性,就會敗壞整個的社會大風氣,最終動搖了改革事業深化的根基。因此,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之際,筆者希望此次大會能對前期改革中出現的不“公”現象及時採取措施,堅決予以反擊,為我國改革事業的持續、健康、快速推進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改革的作用有目共睹,改革的意志不能動搖,改革的道路不能退縮,這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隻有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靜心明智,查漏補缺,才能盡早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崛起的偉大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