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既要“趕”又要“轉”
貴陽十裡河灘濕地公園綠樹成蔭。近年來,貴州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環境日益優美。
記者 張小影攝
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最艱巨的一個省份”如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此次貴州之行的目的。
今天的貴州,“人氣”旺,“心氣”高,“干勁”足。
從北京到貴陽,第一個深呼吸就會讓你喜歡上這個“爽爽”的地方﹔穿行貴州,滿眼的綠色會讓你忽略高速路的些許顛簸﹔與人聊天,聽其對貴州如數家珍會讓你忘記對方是否真是“貴州人”。
從國際盛會貴陽生態文明國際論壇到專業性的中國(貴州)酒類國際博覽會,到地方性的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等,貴陽成了名副其實的“會展城市”。遵義會議會址的導游忙得滿臉通紅,西江千戶苗寨每天上午11點准時開始的文藝演出,場場爆滿。
入黔的不僅僅有游客,還有貴州加快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有提升貴州發展水平的項目和資金。
近年來,袁隆平、鐘南山等知名專家學者,柳傳志、宗慶后、馬雲等著名企業家,相繼成為貴州的“座上賓”﹔從北京、江蘇、浙江、山東等地來的12位縣委書記、10名金融人才成了“貴州人”﹔中國電信、富士康等知名企業帶著項目落戶貴州﹔中關村與貴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科技園區……馬雲說,如果要在中國數3個地方,既可以投資賺錢,又可以宜居宜業宜游,還能夠享受陽光星星月亮,貴州肯定是其中之一。柳傳志和馬雲有同感,“在全國像貴州這樣山清水秀的地方已經不多了,中關村的企業家們一定會為貴州的同步小康作出努力。”
這就是今天的貴州。一片正加快擺脫“欠開發、欠開放、欠發達”舊貌,在與全國同步小康征程上砥礪前行的發展熱土。2011年以來,貴州經濟的增長速度持續領跑全國。外界普遍認為,“貴州正處在難得的加速發展黃金期”。
盡管發展成績驕人、機遇難得,但貴州的發展思路依然清醒和務實。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貴州是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最艱巨的省份。貧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根本任務。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快”與“好”、“趕”與“轉”的關系,堅定地走一條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的發展路子。
貴州同步建小康的任務有多艱巨,3組不同類型的數據可見一斑:一是貴州的小康進程落后全國平均水平7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3年﹔二是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50個被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縣﹔三是以2012年人均GDP計算,貴州首次突破3000美元,而上海已超過12000美元。
近似鴻溝的差距和現狀,一方面說明,貴州在同步小康的征程上應該再快一些,也需要再快一些,需要有一個“高於全國、高於西部、高於以往”的發展速度,才不至於“拖后腿”﹔另一方面也說明,貴州的加快發展,具有全局意義,是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與全國縮小差距的一個重要象征,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
差距迫使貴州加速追趕,諸多約束又倒逼貴州轉型發展。這就意味著,貴州的發展既要提升發展速度,又要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要在掙得“金山銀山”的同時保護好“綠水青山”﹔要加快扶貧攻堅進程,確保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同步提高。
差距是問題,也是發展潛力和富民動力。差距有多大,追趕的動能就有多大,增長的空間就有多大。
面對著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雙重壓力,貴州因地制宜地選擇了特色化、結構化、綠色化的后發趕超路徑。
一是特色化發展。從經濟學上講,從資源稟賦出發,同時順應市場需求而形成的優勢產業,這樣的產業結構才是最優秀的結構。貴州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可以發展煤炭等資源性產業,煙酒等特色輕工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農業、旅游和文化產業。
二是結構化發展。貴州多為山區,耕地面積在1萬畝以上的大型壩子是口糧,是不能碰的“紅線”。要建設怎麼辦?不能“攤大餅”,隻能是組團式、點狀式地“蒸小籠”,重點打造100個產業園區、100個高效農業示范園區、100個旅游景區、100個示范小城鎮、100個城市綜合體,再加上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貴安新區”,這個“5+1”是貴州的生產力新布局。“蒸小籠”的基本格局跟貴州的山水自然相容,而支撐“小籠包”的是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綠色化發展。現代化的產業結構特征是以服務業為主。貴州經濟現在已是以服務業為主,但這是沒有經過工業化的“三二一”結構,是因為貴州工業基礎薄弱。世界上現代化的成功經驗証明,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躍過工業化直接邁向現代化。貴州不是不要搞工業化,關鍵問題是搞什麼樣的工業,怎麼搞工業。隻有應用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技術才能實現后發趕超,才能跨越式發展。資源要盡量少用,用了就要吃干榨盡,還能再生。
貴州所探尋的綠色趕超之路,得到了平均海拔接近,同為多山地區、旅游勝地的瑞士的肯定。瑞士聯邦委員會主席於利·毛雷爾表示,“從瑞士的昨天看貴州的今天,轉型的過程差不多,貴州正在努力尋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這是一條負責任的發展之路。”
既在“趕”又在“轉”,貴州的實踐值得期待。
採訪組成員:張小影 陳學慧 王新偉 潘笑天 佘惠敏 吳秉澤
執筆:陳學慧 王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