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

(以先鋒模范為鏡)

“生活在群眾中讓人充實”——記原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縣長高德榮

記者  張  帆  胡洪江  楊文明

2013年11月11日09: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高德榮在介紹草果基地情況。
  本報記者 楊文明攝

掃描二維碼
  體驗更豐富

高山大川的阻隔,每年長達半年的大雪封山期,讓獨龍江顯得遙不可及。獨龍江鄉至今仍是雲南乃至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副廳級干部、原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縣長高德榮,放棄城市生活,把辦公室搬到獨龍江,隻為小康路上“絕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

獨龍江在哪裡?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地帶,雲南的西北角,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清澈透亮的獨龍江水,“中國西南最后的秘境”令人神往。

獨龍江險嗎?曲折小道盤旋在崇山峻嶺間,汽車顛簸了3個半小時,才從90多公裡外的貢山縣城開進來,沿途塌方、滑坡、滾石不斷,頭次進山的記者吐了個一塌糊涂。

有人願意扎根在此嗎?有!副廳級干部、原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縣長高德榮。

近日,中共雲南省委作出決定,把開展向高德榮同志學習活動作為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聽說這個消息,高德榮卻困惑了,幾分自嘲地說,“發達地方的人向我學習,那不在學‘落后’嗎?”

“獨龍族同胞還沒有脫貧,我的辦公室應該設在獨龍江”

“老縣長,您給我們講講10年前獨龍江是個啥樣?”

“你還當記者,不會自己查資料嗎?”

“您那草果怎麼育苗呢?”

“這都不知道,還當記者?今天就聊到這兒,你們走吧。”

晚上8點進了老縣長家,斜坡上,竹篾牆,舊沙發,熱火塘。落座不到5分鐘,說了沒有10句話,“逐客令”就下了。趕緊端起斟滿的酒杯敬上,一口粗糙清冽的苞谷酒下肚,尷尬的氣氛才稍有和緩。

對媒體“極不友善”,高德榮可是出了名的。高德榮卻說,“你們整天跟著我,佔用我的勞動時間,還打擾我休息……”

59歲的高德榮,身高不到1米6,黑黑瘦瘦……2006年,他當選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卻向組織申請把辦公室搬回距離州府六庫300多公裡外的獨龍江鄉——他出生的地方。

高山大川的阻隔,每年長達半年的大雪封山期,讓獨龍江顯得遙不可及。獨龍江鄉鄉長李永祥介紹,獨龍江鄉至今仍是雲南乃至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放著城裡的舒坦日子不過,何苦偏要鑽進這窮山溝?微醉的高德榮面頰通紅,話匣子也打開了:“官當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還窮得衣服都穿不起,別人照樣會笑話你。”

其實,早在1979年,在怒江州師范學校留校任教的高德榮就曾放棄城市生活,主動返回獨龍江鄉巴坡完小教書。此后,他歷任獨龍江鄉鄉長、貢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長等職,帶領獨龍族同胞修路架橋、發展產業。

“與其花時間打扮自己,不如多留點精力打扮家鄉”

初冬,清晨7點不到,獨龍江鄉寒氣逼人,狗叫聲一起一和。前一晚,高德榮沒有答應帶記者去他的草果基地﹔今天天剛亮,記者就到家門口來堵他。門已經打開,被當作床鋪的沙發上卻沒了人影。

“剛剛還在嘛,應該沒走遠。”正在准備早餐的高德榮的老伴兒寬慰記者。

果然,門前馬路上,有個矮小的身影在晃。湊近一看,高德榮正拿著掃帚掃地。那件老舊的藏青色西裝敞開著,裡面是皺巴巴的襯衣,套著彩虹條紋的獨龍褂。

“這哪是廳官,分明就是老農。”聽到司機肖建生這麼說,高德榮卻不氣惱,“與其花時間打扮自己,還不如多留點精力打扮家鄉。”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老縣長整天在村裡跑,干淨衣服哪穿得住?有一次碰上雪災,他二話不說就跳入泥中疏通道路。現場群眾責怪政府工作人員,怎麼能讓一位老人家去干這活?

一位副廳級干部,當真沒有官氣?

與高德榮共進早餐時,記者拿碗替他盛粥,被他一把奪了過去。“今天你幫我盛,明天你走了誰來幫我?”高德榮邊說邊盛粥,還不忘叮囑一句“小伙子還在長身體,要多吃點。”

可他自己,吃得卻很簡單。獨龍江土地上長成的一根苞谷,他吃得津津有味。要說高德榮家裡,不缺好吃的。肖建生說,經常有人到獨龍江來看望老縣長,送來的東西他這麼處理:慰問金,通知鄉上財務拿走,用於幫扶困難群眾﹔慰問品,喊來鄉村干部群眾當場分掉。

可這些“甜頭”,高德榮卻從來不讓家裡人嘗:兒子高黎明到昆明拍婚紗照,連搭順風車的請求都不敢提﹔女兒高迎春告訴記者,她結婚那年,老縣長早早就下了“命令”,不許以他的名義邀請縣上干部。

“干部是用身影指揮人,不是用聲音指揮人”

一通軟磨硬泡,老縣長終於讓記者跟在他屁股后頭去草果基地。獨龍江鄉過去並不種草果,剛引種時群眾不敢種。“苦勸不聽,那就干出樣來!”2007年,高德榮摸索著在獨龍江邊建起示范基地,年過五旬的他像年輕人一樣,背起三四十公斤重的草果苗,把自個兒系在溜索上滑過江。

來到草果地裡,高德榮從腰間抽出砍刀,麻利地砍斷老枝葉,平鋪在地上,“這個枝要擺正,爛了以后可以做肥料。”

“瞧這把式,您不像干部,像農民。”記者說。

“干部也是老百姓。干部的概念就是帶領群眾一起干活,干出活路來。”高德榮答道。

巴坡村黨支部書記木衛清回憶,第一批草果收獲時,高德榮曾發動群眾圍觀銷售過程,眼看著草果換成了錢,當地群眾紛紛主動要種苗、學技術。“抽象事情具體化,群眾工作就好做了。”高德榮說,如今,全鄉草果種植面積已達3萬多畝,“綠色銀行”正在見效。

“老爺子是用身影指揮人,不是用聲音指揮人。他做出表率,就希望大伙都跟他一樣腳踏實地地干。”在大雪封山期間留守獨龍江鄉採訪近5個月的《怒江報》記者王靖生說。

當地有這麼一個故事:一次貢山縣裡開大會,一名干部大談獨龍江的發展,高德榮直接打斷他:“你沒到過獨龍江,沒有資格指導獨龍江。”因為這倔脾氣,高德榮沒少惹人嫌。可他說,“我不怕得罪人,就怕成罪人。當干部不務實,指揮棒就成了‘攪屎棍’。”

“雖然老高有時性子急、脾氣大,可他罵得有道理,不少挨過他罵的人也不記恨,還心服口服。”與高德榮共事30多年的原貢山縣政協主席趙學煌說。提拔干部時,高德榮從不問遠近,隻要有能力、踏實肯干,他就推薦、提名。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既有獨龍族,也有藏族、漢族。

“漂浮在官場上使人浮躁,生活在群眾中讓人充實”

從迪政當村返回的路上,高德榮又突然喊“停車”——原來,有個村民正在地裡摘西瓜,高德榮下車去問問今年收成如何。村民抱起兩個西瓜,硬往老縣長懷裡塞。“老縣長不拿群眾當外人,群眾自然跟他親。”肖建生說。

“漂浮在官場上使人浮躁,生活在群眾中讓人充實。”這是高德榮的為官之道。

記者隨意走進幾戶人家,提起高德榮,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十來歲的孩童,都說他來過自己家。殘疾村民王麗萍還記得,高德榮第一次到她家時,“問我能不能種洋芋,我說可以。他就說我送你洋芋種,你多種點洋芋好不好?我說好!好!”在高德榮的幫扶下,王麗萍夫妻倆通過發展種植,建起了新房,還買了摩托車。

2010年,雲南省啟動“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項目”,高德榮欣然接受了怒江州委獨龍江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的任命,“名正言順”地在獨龍江辦公室辦公了。

可記者在獨龍江鄉找了一圈,也沒找到高德榮的辦公室。當地干部說:獨龍江畔的每個村庄、每條山路,每家每戶的火塘邊,都是老縣長的辦公室。

走村入戶時,高德榮習慣帶上他的小DV。近年來,獨龍江畔草果飄香、蜜香四溢,一幢幢別墅式的農家小院拔地而起,平整的柏油路通向各村各寨……這些都被他攝入鏡頭,做成了一張專輯。臨別前,記者請他在專輯上簽個名,他在攝像“高德榮”三個字上畫了個圈,說“太陽照進獨龍江,也照到了我高德榮的身上。”

高德榮的故事在獨龍江、怒江沿岸已經流傳了30多年。有人為他寫了首詩:“如果你到過獨龍江,可能一轉彎就能碰上他﹔如果在山道上遇見,誰也不會多看他一眼。但我並不失望,因為他讓我重新審視了人生:一個人的高大,真不在身材或者著裝。”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1日 06 版)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