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呵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述評
保護優先理念確立、生態“保衛戰”打響、環境保護國策入法……黨的十八大以來,轉變發展模式、呵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中國,成為黨和政府的緊迫任務及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
保護優先: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抉擇
大范圍霧霾,嚴重水污染,令人憂慮的土壤污染……繼續唯GDP是瞻?還是環保優先?
“綠與黑”的抉擇,關乎億萬群眾和子孫后代的福祉。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提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吹響了美麗中國的集結號。
“保護優先理念的提出,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對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把握更加科學。”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說。
保護優先,就要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就要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環保問政”倒逼政績考核向“綠色”轉軌的可喜變化在各地涌現。
貴陽市出台試行辦法,將生態文明指標納入全市政府部門、官員考核中。環保是否達標成為對干部工作評價、任免、獎懲及問責的重要依據。全國許多地方有類似探索。
“要避免打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旗號,仍然固守GDP政績觀。”中科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透露,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意見,包括框架、考核目標、試點示范等。
生態“保衛戰”:建設美麗中國的集體行動
呼吸保衛戰、水污染防治、美麗鄉村建設……十八大以來,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抓手”。
“未來5年,以PM2.5防治為重點,深化大氣污染防治﹔以飲用水安全保障為重點,強化重點領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以解決農村生態環境為重點,推進農村土壤污染防治。”環保部規財司司長趙華林說。
一場全民“呼吸保衛戰”在全國打響。
去年12月,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要求嚴格環境准入,旨在形成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倒逼傳導機制”﹔
今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
9月,國務院出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具體目標: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
北京、河北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在第一時間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據估算,行動計劃共需投入1.75億元。”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預計可拉動GDP增長2.39萬億元。”
與此同時,重點湖泊水環境綜合整治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范圍有序推進。
環保國策:建設美麗中國的制度保障
隻有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才能真正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法律專家認為,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法律中規定環保國策,代表未來文明發展方向。
“雖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國環境質量‘局部有所好轉,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仍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周生賢說。呵護碧水藍天,需要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護航”。
人們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條條生態“紅線”、環保“高壓線”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產方式說“不”。
近日,環保部在其官網公布了對第三季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問題的督辦查處結果,山西長治市100多家電廠、煤礦、磚廠“榜上有名”。
高法、高檢出台的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正式施行,對於觸犯多個罪名的環境污染犯罪行為,司法審判依法“從一重罪處斷”。
西南大學黨委書記黃蓉生認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應涵蓋考核評價制度,基本的管理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市場化機制,責任追究和賠償制等五個方面。
用制度管人,按法治辦事,才能建成美麗中國,才能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藍天。(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余曉潔、顧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