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四服務”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

馬國鈞
2013年09月11日10: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2013年6月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中央領導提出:要把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重心轉到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以下簡稱為“四服務”)上來,使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工作方式、活動方式更加符合服務群眾的需要。這既是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新路向,也是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

一、理論意蘊與價值取向

改進作風、聯系群眾,建設以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為目標的“三型執政黨”,是我們黨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作出的戰略選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密切聯系群眾、建設“三型執政黨”,可以說是全新的、開拓性的復雜工作,需要我們在探索中前進,在積累中發展。“四服務”作為一個新命題、新指向、新任務,為我們在探索中前進確立了新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

1.深化了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新內涵。我們黨的先進性既源於黨的性質,也源於黨的作為。我們黨以往的先進性,是靠九十多年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確証的,今后黨的先進性還要憑服務群眾的業績來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四服務”要求的提出,無疑深化了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新內涵,為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執政黨建設指明了方向。通常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性與合法性是一致的,體現在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並在滿足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利益需求上達成完美統一。若非如此,黨的先進性就無從談起,也無法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2.確立了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新目標。我們黨是大眾型政黨,是人民群眾實現當前和長遠利益的政治工具。黨聯系群眾不是為了拉選票,而是通過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生存和發展需求。黨中央提出的“四服務”要求,清晰地確立了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新目標,為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明確了實踐標准。黨組織和黨員要做到“四服務”,必須拓展聯系群眾的深度和廣度,其中既包括群眾的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也包括他們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使廣大群眾實現生活美好、人生出彩、幸福安康的夢想。黨群干群關系得到修復和改善,我們黨就會繼續立於不敗之地。

3.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標准。基於改革開放帶來的深刻變化,黨的十七大對基層黨組織的功能作出重大調整,提出“四句話”的功能定位。黨的十八大在部署基層黨建任務時,側重強調“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不言而喻,“四服務”要求深化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基層黨建思想,明確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標准,也彌補了以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不足,既是“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實現路徑,也是提高和檢驗黨的執政能力的最佳平台,必將推動黨的執政、領導和活動方式的轉變,加速黨建科學化和黨的現代化進程。

4.拓展了“三型執政黨”作為的新空間。由於提出和展開“三型執政黨”建設的時間不長,對很多機理性、規律性的東西尚未完全把握,因而隻能在實踐中逐步完善提高。“四服務”要求雖然是就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的,但作為一種經驗性、規律性揭示,既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供了指導,同時也為“三型執政黨”建設拓展了作為空間。特別是對“服務型執政黨”建設來說,“四服務”確証了其實踐領域和作為方式,更有直接的、基礎性的影響作用。這也意味著,“四服務”要求實質上規定了黨組織作為的新內容,是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的新路向。

二、梯次分布與內容結構

服務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不同領域、層次或對象的服務,其性質、主體、內容和結構也大不相同。從某種意義上說,執政黨的服務在本質上屬於公共服務范疇,但也內含著自願服務和社會服務,是一種綜合性、立體化、全方位的服務。

1.“四服務”對象呈梯次性。按照事理邏輯劃分,“四服務”對象可分為三個梯次:第一個梯次是發展。經濟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前提和關鍵。目前,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84位,隻有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協調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建設。既然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那麼,為發展服務就是黨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必須竭盡全力謀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內生性變量,那種望文生義、僅為群眾提供簡單的辦事性服務的做法是偏狹和膚淺的。第二個梯次是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檢驗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還是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民生服務是黨組織的重要使命所在,我們應該讓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那種隻求GDP增長、忽視群眾生活困難和生存質量的行為是自私和錯誤的。第三個梯次是群眾和黨員。為群眾和黨員服務是黨組織的首要政治任務。因此,要抓住最需要關心的群眾和黨員的現實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那種脫離群眾、隻追求個人或小團體“政績”的企圖是有害和可恥的。

2.“四服務”主體呈結構性。作為一個超大型政黨,我們黨在“四服務”過程中必然呈現結構性特征,即黨的不同層級、領域和類型組織要素,在擔當一定對象和內容的服務的同時,又兼顧其他對象和內容的服務,從而形成結構式、網絡化的覆蓋面。一是上下協同式服務。作為服務型執政黨,我們的服務是全要素性的組合式服務,中央、地方和基層黨組織,基層黨委、黨支部和黨小組,都依據自身職責展開服務,沒有“觀察員”和“旁觀者”。當然,中央和地方黨組織提供的多是資源性、政策性服務,而基層黨組織提供的多是事務性、辦事性服務,其中資源性、政策性服務是“含金量”更高的服務。二是資源整合式服務。各地整合國家、社會和自身等方面資源,為對象提供廣泛的公共、社會和志願性服務,多方面、多方式地為人民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這樣,服務對象不但能夠享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服務,而且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可以得到有效解決。三是內容交叉式服務。執政黨為人民群眾提供的服務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既包括生產和生活中的服務,也包括醫療和保障中的服務﹔既包括政策和資源性服務,也包括援助和事務性服務。在有些地方,群眾還能享受到黨組織和志願者提供的復合性服務。

3.“四服務”方式呈散發性。作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為對象提供的服務是自覺的。這種自覺性不僅表現為制度化的規范服務,更表現為日常性的自願服務,從而使服務型執政黨建設日益豐富多彩。一是自願性服務。多數黨組織和黨員牢記宗旨,以自身的組織優勢或一技之長,經常自願為發展、民生和群眾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特別是一些優秀黨員不辭辛勞,常常利用休息時間為群眾服務,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二是集中性服務。有些黨組織在基層建立聯系點或幫扶戶,利用組織活動時間或根據服務對象的季節性需求,為他們送去資金、技術、生活物品或幫助勞動。這種服務雖然不經常,但制度化以后就添加了經常性的特點,實際效果也很好。三是融入性服務。有些黨員依法融入客體的治理機制或生產經營過程,在日常工作中結合履行職責為客體提供服務,成為客體發展的核心性內生變量,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在企業、事業單位和“兩新組織”中,這種情況反映得比較明顯,涌現出一批融入性服務的先進典型。四是載體性服務。近些年來,各地在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過程中,創建了一些推動發展、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帶動黨組織和黨員積極踐行黨的宗旨。這些載體性服務,既有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方面的,也有服務群眾、服務黨員方面的,既有服務群體對象的,也有服務個體對象的,既有服務生產經營活動的,也有服務群眾日常生活的,有效地促進了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的充分發揮。

三、實踐路徑與關鍵措施

中央領導在今年6月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必須使基層黨組織活力有一個大的提升﹔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必須在基層黨的建設創新上有一個大的突破。這就要求全黨求真務實、大膽探索,繼續拓展“四服務”的新方法新路徑。

1.依法融入服務客體。實踐表明,執政黨的內生性服務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既節省成本又富有效力,並且可避免服務型黨組織的形式化、懸浮化現象。而黨的要素深度融入客體的治理結構或業務過程、關鍵環節,會與之形成一種“化學結構”和“化學反應”。這樣,既能把治理、領導與服務有機融合起來,又符合政黨運作規律和民主政治邏輯,從而避免融入客體的政黨化或行政化。基於這個常識性邏輯,應該積極做好客體法人的思想工作,引導其依據黨和國家政策、法令的規定,或通過修訂組織章程和形成組織決議,誠心接受基層黨組織的合理融入。在這個前提下,探索通過“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應聘入職”等結構性途徑,在“產業鏈”“居民組”“項目部”設置黨組織等過程性途徑,組織“重點攻關”“急難突擊”“志願服務”等節點性途徑,使黨的要素融入到客體的治理結構、中心工作和運行過程,成為生產經營的核心和骨干力量。還應當把優秀的客體法人培養成黨員,把是黨員的客體法人吸納進黨組織領導班子,不斷拓展基層黨組織依法融入的新渠道,增強服務型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2.全面提升素質能力。廣大黨員、干部既是服務主體,也是服務功能和質量的決定性力量。他們的自身素質如何,往往決定著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成敗。這就要求各級黨組織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最大可能地提升黨員、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要深化對基層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不斷增強黨的意識、危機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參與“四服務”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要拓寬黨員教育培訓的多種渠道,充分利用現代電化教育、遠程教育等手段和辦專題培訓班、技術研修班等方法,對黨員進行現代市場經濟和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服務素質和能力。要強化經濟合作組織的帶動功能,通過組織容納和利益引導等方式,促使黨員更多地掌握先進實用技術,提高服務群眾的科技含量和帶動能力。要有序開展“技術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督促黨員干部在實踐中提高業務和服務能力,為服務型黨組織創造優異績效多做貢獻。

3.多方拓展服務渠道。開展“四服務”是長期的系統工作過程,需要相應的平台或載體來支撐,以帶動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的持續發揮。不然,任何渠道或形式的服務,都可能異化為運動式、口號式的“形象工程”。為此,一要在完善中提升。對既有的黨建工作載體,有利用價值的應進一步完善,繼續發揮其帶動和支撐作用,防止發生載體泛化、活動過濫等現象。各地創建的 “黨員服務區”“黨員先鋒崗”“致富領頭雁”等有效載體,效果都比較明顯,應當繼續發揮其支撐作用。二要在創新中發展。考慮到黨組織和融入客體的雙重適應性,應該選擇與融入客體利益聯結緊密、切入業務活動直接的載體,便於客體接受並有效發揮黨組織作用。可以創建黨員主導的“生產合作社”“特色黨支部”“專業服務隊”“攻關突擊隊”“志願者協會”等新載體,為黨組織和黨員開展服務拓寬渠道。三要在深化中長效。基於基層事務多、任務重等實際,完善載體長效運行的政策、措施和機制,避免“一人一個調”“一年換一套”現象。特別應該破除以往“運動式”“大幫哄”“走過場”等弊端,使活動載體既保持穩定又發揮作用,依托長效機制推動服務型黨組織可持續發展。

4.強化制度有效支撐。從目前情況看,促進城鄉基層黨組織長久、有效服務的主要辦法,是深化基層組織重構,推進城鄉社區重建,通過構建新型治理機制,尋找執政黨在基層工作的有效性和維護自治組織的自主性之間的最佳結合點。融入客體之后,黨組織要與董事會或法人達成共識,通過修訂組織章程、簽訂合作協議或建立工作機制等方式,科學配置黨組織融入后的各項權力及其界限。總體目標是:形成主體自覺、操作便捷、規范有序的深度合作格局,做到黨員參與治理,成為工作骨干﹔黨建服務業務,業務承載黨建。為此,應該建立利益聯結緊密、切入業務直接的運行程序,建立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構建高融合度的組織結構和治理模式,促進客體生產、經營和服務工作的科學發展。堅持以支持和服務為路徑,以推動發展的績效為紐帶,形成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運行機制,使黨的要求在決策中滲透、在工作中落實、在績效中體現,促進融入客體的整體工作有序開展。按照績效管理的規范流程,用契約形式確定黨組織服務的目標任務,按項目化管理方式確定責任主體、推進措施、考核標准和獎懲條件等要約,並採取跟蹤式督辦、參與式考核、量化式評價等辦法督促落實,確保組織績效目標的有效達成。

(作者為中共黑龍江省委巡視組副組長)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楊媚、權娟)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