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中國經濟不會“撞上長城”

2013年08月06日08:33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中國經濟不會“撞上長城”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經濟增速放緩也隨之出現。一些人士驚呼中國經濟“遇到了大麻煩”,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撰文直言,中國經濟“撞上了長城”。這些觀點放大了短期局部困難,更沒有看到當前宏觀調控“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正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實在過於悲觀草率。

  首先,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依然很大。從居民真實收入國際對比看,2008年中國人均收入隻有美國的21%,僅相當於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國的完全城鎮化率還不足50%,到2033年前后才能達到70%,實現高質量的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依然大有可為。

  從財政情況看,上半年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7.5%。雖未達到年度預算預計的8%,但目前剩余財政資金應仍不低於3萬億元,對於購買公共服務、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設、環境治理而言,政府錢袋子仍相對充足。

  投資下滑需要警惕,但主要是部分過剩行業產能過剩所致,其中既有周期性過剩、也有結構性過剩,需要甄別對待。不過可喜的是,相對於第二產業投資增幅下降,公用事業投資增速6月份從6.4%升至22.7%,房屋新開工面積也明顯增長,表明第三產業和房地產投資有望頂替制造業接力投資。特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意味著在樓市調控不放鬆的基礎上,房地產投資將繼續為穩增長作出貢獻。

  此外,從通脹預期看,去年四季度以來,CPI已然企穩,PPI同比跌幅也有所收窄。物價平穩為貨幣政策預留了足夠空間。目前消費短期內對GDP的貢獻雖遠低於投資貢獻率,但隨著金融改革、土地改革、戶籍改革、政府機構改革以及減稅政策的不斷推進,私人部門投資環境改善,民營經濟吸納高成本勞動力的能力有望提高,從而引致未來收入增長預期形成,這將有助於國內消費的升級發展。

  更重要的是,在穩增長、調結構的同時,利好長遠發展的政策組合拳正密集出台,制度改革的紅利將持續釋放。自提出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六條措施,到央行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再到推出減稅、貿易便利化和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一攬子政策,不難發現,兼容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組合已見雛形。隨著市場利好預期的穩定形成,下半年尤其是進入四季度,這些政策措施的累積效果將開始顯現。

  對當前宏觀政策框架,有人或解讀為“不刺激”。事實上,中央一直強調不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是為了建立可持續的長期增長動力,並不意味著放棄短期、局部、適度的刺激措施。盡管新一屆政府對經濟下滑的容忍度在不斷提高,但是當經濟增長觸及下限時,政府會適時出台適當的逆周期微調措施,確保經濟增速保持在可承受區間內,避免經濟的大幅波動。

  不可否認,這些年中國已經為單純保增長的調控思路交了不少學費,如今不可能再重走依靠大規模政府投資、貨幣超發實現經濟增長的老路。但同樣可以斷定的是,我國也不會效仿拉美部分國家在經濟轉型期,採用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辦法,使經濟發展徹底暴露在硬著陸風險之下。

  隻要按照當前的宏觀經濟調控思路,措施得當、執行有力,保持宏觀調控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協調性,我國經濟完全能夠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中國經濟不但不會“撞上長城”,還將抓住時機“跨越長城”,使經濟發展從低效益保增長之路駛入高質量穩增長通道。(呂 誠)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